博文

El Shaddai(אֵל שַׁדַּי)——全能的神

  ✨ 神名研究:El Shaddai(אֵל שַׁדַּי)——全能者的温柔与力量 一、引言 在希伯来圣经中,神的名字揭示祂不同的性格与作为。 “ El Shaddai ”(אֵל שַׁדַּי)这一称呼尤为独特—— 它既显出神「全能」的威严,又流露母性般「滋养与怜悯」的温柔。 每当这名字在《创世记》中出现,总与“生命的奇迹”相连—— 不孕者得子、荒凉变为丰盛、绝望中萌生希望。 二、圣经中的出现与语境 1️⃣ 《创世记》中的主要用法 经文 场景 含义 创 17:1 神向亚伯兰显现:“我是 El Shaddai,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 无子的亚伯拉罕得启示:祂是赐生命的神。 创 28:3 以撒祝福雅各:“愿 El Shaddai 赐你生育繁多。” 生命与祝福的源泉。 创 35:11 神重申约:“我是 El Shaddai,要生养众多。” 盟约的延续者。 创 43:14 雅各差子下埃及祈祷:“愿 Shaddai 使你们蒙怜。” 保护与怜悯的神。 创 49:25 雅各祝福约瑟:“全能者(Shaddai)必以天上的福赐你。” 天地丰盛与滋养。 📜 总结: 在《创世记》中,El Shaddai 几乎都与 生命、生育、祝福、保守 相关。 祂是「使不可能成真的神」, 是「以慈爱包裹生命的保护者」。 2️⃣ 《路得记》中的特别用法 路 1:20–21,拿俄米说: “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 因为 Shaddai 使我受了大苦。” 这里的 Shaddai 带着痛楚的敬意。 即使在苦难中,拿俄米仍承认神的主权—— Shaddai 是苦难中的主宰 ,并非离弃的神。 3️⃣ 《约伯记》的密集使用 “Shaddai” 在《约伯记》中出现约 30 次: 祂是 超越人理解的主宰 (伯 11:7), 施行公义的审判者 (伯 8:3), 也是 在痛苦中仍怀怜悯的神 (伯 22:23–26)。 📖 在约伯的诗性语言中,Shaddai 融合了「威能」与「慈怀」: 如同一位母亲,既保护也约束。 三、词源探讨:שַׁדַּי (Shaddai) 的原意 解释 词根 含义 说明 来自 שׁד (shad) = 乳房 滋养、哺育者 古犹太解经传统支持此义。 来自 שׁדד (shadad) = 毁灭、征服 有...

Romans 10:14–21

  📖 Romans 10:14 Greek: Πῶς οὖν ἐπικαλέσωνται εἰς ὃν οὐκ ἐπίστευσαν; πῶς δὲ πιστεύσωσιν οὗ οὐκ ἤκουσαν; πῶς δὲ ἀκούσωσιν χωρὶς κηρύσσοντος; Literal CN: 那么,他们怎能呼求(ἐπικαλέσωνται)那位他们未曾信靠(οὐκ ἐπίστευσαν)的呢? 又怎能信(πιστεύσωσιν)那位他们未曾听见(οὐκ ἤκουσαν)的呢? 又怎能听(ἀκούσωσιν)若没有人传讲(κηρύσσοντος)的呢? 🪔 关键词解析: ἐπικαλέσωνται :「呼求主名」,犹太敬拜与盟约忠诚的表达(参约珥 2:32)。 πιστεύω :「信、信靠、效忠」,仍应理解为忠诚回应(allegiance)。 ἀκούω :「听见、顺从」,在希伯来语传统中也意味着“听从”(שָׁמַע,shema)。 κηρύσσω :「宣讲、宣告」,指公开的使者宣告弥赛亚王权。 📌 神学背景: 保罗在这里并非提出一个传教逻辑链条,而是在重申申命记式的「听从与顺服」结构: 神已差遣人宣讲祂的救恩,问题不在于神未显明,而在于人是否 忠诚回应 。 👉 Tucker 的洞见: “Paul’s questions are rhetorical, showing that Israel’s lack of allegiance is not due to lack of revelation but to lack of covenant response.” 📖 中文: 「保罗的问句并非指出神的启示不足, 而是说明以色列的不忠诚并非因未听见, 而是未作出盟约性的回应。」 📖 Romans 10:15 Greek: πῶς δὲ κηρύξωσιν ἐὰν μὴ ἀποσταλῶσιν; καθὼς γέγραπται· Ὡς ὡραῖοι οἱ πόδες τῶν εὐαγγελιζομένων τὰ ἀγαθά! Literal CN: 若没有被差遣(ἀποσταλῶσιν), 又怎能宣讲(κηρύξωσιν)呢? 正如经上所记: ...

Romans 10:9-13

  📖 Romans 10:9 Greek: ὅτι ἐὰν ὁμολογήσῃς ἐν τῷ στόματί σου κύριον Ἰησοῦν καὶ πιστεύσῃς ἐν τῇ καρδίᾳ σου ὅτι ὁ θεὸς αὐτὸν ἤγειρεν ἐκ νεκρῶν, σωθήσῃ· Literal CN: 因为,若你在口里承认(ὁμολογήσῃς)耶稣为主(κύριον Ἰησοῦν), 并且在心里信(πιστεύσῃς) 神使他从死人中复活(ὁ θεὸς αὐτὸν ἤγειρεν ἐκ νεκρῶν), 你就必得救(σωθήσῃ)。 🪔 关键词解析: ὁμολογέω :字面意为「公开承认、宣誓效忠、同声宣告」。 在罗马帝国语境中,这个词带有**政治忠诚宣誓(confession of allegiance)**的意味。 保罗在这里用来表达:承认耶稣是“主”(κύριος)=宣誓效忠于弥赛亚王权,而非凯撒。 κύριος :主、主宰。 在希伯来背景中,对应 יְהוָה(YHWH); 在帝国背景中,对应罗马皇帝称号“主”(Dominus)。 因此,这一宣告具有深刻的 神学 + 政治双重含义 。 πιστεύσῃς :信、信靠、忠诚(believe / entrust / be faithful)。 与“πίστις”同源,不仅是理智相信,更是「忠信的顺服」(faithful allegiance)。 📌 神学背景: 保罗将信心与口里的承认结合起来, 不是建立一个“得救公式”, 而是呈现一个「进入弥赛亚王国的盟约宣告」。 这与以色列的“申命记式信心告白”一脉相承(参申 30:14)。 👉 Tucker 的洞见: “The confession of Jesus as Lord is an allegiance declaration, not merely a doctrinal statement. It parallels Israel’s Shema—‘YHWH is our God, YHWH is one’—now extended to include Messiah within God’s covenant identit...

Romans 10:5-8

  📖 Romans 10:5 Greek: Μωϋσῆς γὰρ γράφει ὅτι τὴ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τὴν ἐκ τοῦ νόμου ὅτι ὁ ποιήσας αὐτὰ ἄνθρωπος ζήσεται ἐν αὐτοῖς. Literal CN: 因为摩西(Μωϋσῆς)写着说: 关于出于律法的义(τὴ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τὴν ἐκ τοῦ νόμου), 「那行这些事的人(ὁ ποιήσας αὐτὰ) 必将因这些事活着(ζήσεται ἐν αὐτοῖς)」。 🪔 关键词解析 : δικαιοσύνη ἐκ τοῦ νόμου :「出于律法的义」,即顺从托拉所带来的生命与祝福(参 Leviticus 18:5)。 ποιήσας (动词 ποιέω):“去行” → 强调顺从的行动性。 ζήσεται :“将活着”,与申命记/利未记中「顺从托拉→生命」的盟约逻辑呼应。 📌 背景 : 这节引用 Leviticus 18:5,说明在托拉的框架中,律法之义意味着透过忠信的行为生活在神的祝福之下。 这是 以色列盟约身份 的传统理解。 保罗并不是否定这一点,而是在对比——当弥赛亚到来之后,神的义透过另一方式显明(信心之义)。 👉 J. Brian Tucker 的洞见: “Paul does not deny the validity of Torah obedience within Israel’s covenant. He contrasts two modes of accessing God’s covenantal righteousness: by law and by faith in Messiah.” 📖 中文意译: 保罗并没有否定律法顺从在以色列盟约中的效力, 他是在对比两种进入神的义的路径: 律法行为与弥赛亚信心。 📖 Romans 10:6 Greek: ἡ δὲ ἐκ πίστεως δικαιοσύνη οὕτως λέγει· Μὴ εἴπῃς ἐν τῇ καρδίᾳ σου· Τίς ἀναβήσεται εἰς τὸν οὐρανόν; τοῦτ᾽ ἔστιν Χριστὸν καταγαγ...

Romans 10:1-4

  📖 Romans 10:1 Greek: Ἀδελφοί, ἡ μὲν εὐδοκία τῆς ἐμῆς καρδίας καὶ ἡ δέησις πρὸς τὸν θεὸν ὑπὲρ αὐτῶν ἐστὶν εἰς σωτηρίαν. Literal CN: 弟兄们,我心里的愿望(ἡ εὐδοκία τῆς ἐμῆς καρδίας) 并为他们(ὑπὲρ αὐτῶν)向神的祈求(ἡ δέησις πρὸς τὸν θεόν), 是要他们得救(εἰς σωτηρίαν)。 🪔 关键词解析 : εὐδοκία :「深切愿望、善意的心意」,表达真诚而非理性推论。 δέησις :「恳切的祈求」,强调祷告中的迫切。 ὑπὲρ αὐτῶν :「为他们」= 指以色列民族整体。 σωτηρία :「救恩」,此处不一定仅指“个人得救”,而是 神末世性拯救计划的实现 。 📌 神学背景 : 保罗作为犹太人,对以色列的得救有切身负担。 这清楚表明他 并没有把外邦的加入看作以色列的排除 , 而是盼望全以色列参与神的救恩。 👉 Tucker 强调: 这节经文的开头,为整个 9–11 章定下「盟约延续」的情感基调, 驳斥了“保罗取代论”的解读倾向。 “Paul prays for Israel’s salvation precisely because Israel remains within God’s covenantal purposes.” 📖 中文意译: 「保罗之所以为以色列的救恩祈祷, 是因为以色列仍在神的盟约计划之中。」 📖 Romans 10:2 Greek: Μαρτυρῶ γὰρ αὐτοῖς ὅτι ζῆλον θεοῦ ἔχουσιν, ἀλλ᾽ οὐ κατ᾽ ἐπίγνωσιν· Literal CN: 因为我为他们作见证(Μαρτυρῶ γὰρ αὐτοῖς), 他们有对神的热心(ζῆλον θεοῦ ἔχουσιν), 但不是按着真知识(ἀλλ᾽ οὐ κατ᾽ ἐπίγνωσιν)。 🪔 关键词解析 : ζῆλος :「热心、热忱、激情」。 在第二圣殿犹太语境中,这往往是正面价值(比如忠诚于律法、对圣殿的热忱)。 ...

关于女性是否应担任教会领袖或牧师的争议

  关于女性是否应担任教会领袖或牧师的争议 引言 女性是否应担任教会领袖或牧师是基督教界一个复杂的神学议题,涉及圣经解读、教会传统与现代价值的交汇。核心争议围绕关键经文,如提摩太前书2:12,常被解读为限制女性教导或掌权。然而,本文提出,这一经文可能更适合理解为针对妻子在教会中不羞辱丈夫,建议她们在家询问丈夫,以维护崇拜秩序。本文将分析这一争议的主要观点,聚焦语言细微差异(如希腊文“authentein”)的次要作用,结合犹太传统及非取代神学,提供平衡视角,并邀请读者反思。 主要争议点 1. 圣经权威与经文解读 支持女性领导的观点 : 加拉太书3:28 (和合本): “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支持者认为,基督的救赎打破性别界限,赋予女性平等参与事奉的权利。早期教会中,腓立比的吕底亚(使徒行传16:14-15:“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她和她一家都受了洗,便求我们说……请到我家里来住”)和罗马书16:1的菲比(称为“执事”)表明女性在事工中的活跃角色。 提摩太前书2:12的“妻子”解读 :提摩太前书2:12(和合本): “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安静。” 希腊文“γυνή”( gynē ,女人/妻子)和“ἀνήρ”( anēr ,男人/丈夫)可指婚姻关系。结合2:13-14提及亚当夏娃(婚姻原型),及以弗所的文化背景(异教女神崇拜导致混乱),保罗可能针对妻子在教会中公开教导或挑战丈夫,造成社会羞辱。学者如Philip Payne认为,保罗建议妻子在家询问丈夫(如哥林多前书14:35),以维护崇拜秩序,而非禁止所有女性领导。 反对女性领导的观点 : 提摩太前书2:12-14 (和合本): “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反对者认为此经文对所有女性设限,基于创造次序(亚当先于夏娃)。提摩太前书3:2(和合本): “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摘,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人,善于教导”暗示长老为男性,因“丈夫”一词。互补主义者(如John Piper)视此为普遍的神圣秩序。 传统解读 :早期教会受犹太文化影响,《塔木德·基杜辛》70b强调妻子行为反映丈夫荣誉,公开教导可...

Romans 9:30-33

  📖 Romans 9:30 Greek: Τί οὖν ἐροῦμεν; ὅτι ἔθνη τὰ μὴ διώκοντα δικαιοσύνην κατέλαβε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δὲ τὴν ἐκ πίστεως· Literal CN: 那么我们要说什么呢? 外邦人(ἔθνη),他们并没有追求(μὴ διώκοντα)义(δικαιοσύνην), 却获得了(κατέλαβεν)义, 就是那出于信心(ἐκ πίστεως)的义。 🪔 关键词解析 : ἔθνη : “列国、外邦”,在保罗语境中对比以色列。 διώκω :字面“追逐、迫切追求”,这里表示积极努力去达成律法义。 καταλαμβάνω : “抓住、得着”,强调外邦人的义并非通过律法体系追求得来,而是出乎神的怜悯与信心的回应。 ἐκ πίστεως : “出于信心”,这里的“πίστις”在 after-supersessionism 解读中更接近“信实/忠诚回应”,不仅是抽象信仰。 📌 神学背景 : 外邦人并没有参与以色列的律法体系,也没有成为“追求义的团体”, 但却因着信(或忠诚的回应)而进入神的盟约义之中。 👉 J. Brian Tucker 指出: 这并非说外邦“取代”了以色列的律法性传统, 而是神的盟约义(δικαιοσύνη)透过弥赛亚的忠信与信心回应,向外邦 扩展 。 📖 Romans 9:31 Greek: Ἰσραὴλ δὲ διώκων νόμον δικαιοσύνης εἰς νόμον οὐκ ἔφθασεν. Literal CN: 但以色列(Ἰσραὴλ),追求(διώκων)义的律法(νόμον δικαιοσύνης), 却没有达到(οὐκ ἔφθασεν)那律法。 🪔 关键词解析 : νόμος δικαιοσύνης : “义的律法” 👉 不是律法本身不义,而是以色列试图 通过律法行为来获得地位 。 φθάνω : “达到、抵达”,暗示“努力追求却未能实现”。 διώκων (现在分词)与前节的“μὴ διώκοντα”形成强烈对比。 📌 神学背景 : 以色列作为神的盟约子民,本是追求义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