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妥拉”的博文

摩西:从口舌迟钝到“我们的教师”摩西·拉比努

  从《申命记》看摩西:从口舌迟钝到“我们的教师”摩西·拉比努 摩西是《妥拉》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犹太传统中被称为 Moshe Rabbeinu (摩西,我们的教师),象征他作为神与以色列之间的中保、律法传达者和民族领袖的角色。然而,摩西最初在《出埃及记》4:10中自称“口舌迟钝”( k’vad peh u’k’vad lashon ),认为自己不适合承担神的呼召。从《申命记》( Devarim ,意为“话语”)的视角看,摩西如何从口才的局限转变为以色列的伟大教师?本文通过希伯来原文、犹太传统(塔木德、米德拉什、拉希注释)及新约评论,探讨摩西的谦卑、领导力与先知角色。 《申命记》中的摩西:神话语的传达者 《申命记》( Devarim ,דְּבָרִים)记录了摩西在约旦河东对以色列民的临终演讲,总结《妥拉》的教导,重申神与以色列的盟约。书名“话语”反映摩西作为神“话语”( davar ,דָּבָר)的传递者,展现他从口舌迟钝到成为 Moshe Rabbeinu 的转变。 1. 《出埃及记》4:10:口舌迟钝的呼召 希伯来原文 :וַיֹּאמֶר מֹשֶׁה אֶל־יְהוָה בִּי אֲדֹנָי לֹא אִישׁ דְּבָרִים אָנֹכִי ... כִּי כְבַד־פֶּה וּכְבַד לָשׁוֹן אָנֹכִי 翻译 :“摩西对耶和华说:‘主啊,我素来不是能言的人……因为我口舌迟钝。’”(参考NIV) 词语分析 : Ish d’varim (אִישׁ דְּבָרִים,能言的人): Davar 意为“话语”或“事物”,摩西自认缺乏雄辩能力。 K’vad peh u’k’vad lashon (כְּבַד־פֶּה וּכְבַד לָשׁוֹן,口舌迟钝): K’vad (重)形容语言表达的困难,可能指口吃或表达不流畅。 背景 :摩西在燃烧的荆棘前(《出埃及记》3–4章)被神呼召领导以色列出埃及,他以口才不足为由推辞。神回应以亚伦为代言人(《出埃及记》4:14–16),并亲自赋予摩西权柄,表明神的拣选超越人的局限。 2. 《申命记》中的摩西:神的话语代言人 在《申命记》中,摩西以清晰有力的演讲向以色列传达神的律法、历史和应许,展现他作为教师的角色: 《申命记》1:1–5 : 希伯来原文 :אֵלֶּה הַד...

敬畏耶和华

  敬畏耶和华的真义:从希伯来经文看勤勉、正直、谦卑与忍耐的重要性 “敬畏耶和华”( yirat YHWH )是希伯来圣经(塔纳赫)的核心主题,贯穿智慧文学、律法书与诗歌,指引以色列子民与神的关系。作为一名希伯来学者,本文将通过分析《箴言》19章、《申命记》2:25、10:12–13、30:15–16、《诗篇》2:11及《出埃及记》等经文,结合希伯来语词研究,阐明“敬畏耶和华”的意义,并探讨其如何体现勤勉、正直、谦卑与忍耐的美德。文章最后以灵感框架“IOU”( I - 我靠近你, O - 开启我眼见你奇妙, U - 使我心专一敬畏你名,亲近而非惊惶)总结,激励读者活出敬畏神的生活。 “敬畏耶和华”的希伯来语义 希伯来语“敬畏”( yirah , יִרְאָה)源自词根ירא ( yara’ ),意为“畏惧”“敬重”或“惊叹”。在《塔纳赫》中, yirat YHWH 不仅指对神威严的畏惧,还包含对祂圣洁、权能与恩典的敬仰,促使顺服与亲密的关系。它是智慧的开端(《箴言》9:10)、生命的根基(《箴言》19:23),也是盟约生活的核心。以下通过关键经文分析其含义。 1. 《箴言》19:23 希伯来原文 :יִרְאַת יְהוָה לְחַיִּים וְשָׂבֵעַ יָלִין בַּל־יִפָּקֵד רָע 翻译 :“敬畏耶和华使人得生命,满足安卧,不被恶事侵扰。”(参考NIV) 词语分析 : Yirat YHWH (敬畏耶和华):此处强调敬畏神带来生命( chayyim ,חַיִּים),指丰盛、完整的存在,而非仅存活。 Sabea (שָׂבֵעַ,满足):源自词根שׂבע,意为“饱足”或“充实”,暗示敬畏神带来身心灵的安宁。 Bal-yippaged ra (בַּל־יִפָּקֵד רָע,不被恶事侵扰): Paga (פָּקַד)意为“遭遇”或“被审判”,否定形式表明敬畏神是保护屏障。 洞见 :敬畏耶和华不仅是畏惧神的审判,更是信靠祂的供应与保护。这种敬畏激励 勤勉 (持续追求神的旨意)和 正直 (远离恶事,持守道德),带来平安的生命。 2. 《申命记》2:25 希伯来原文 :הַיּוֹם הַזֶּה אָחֵל תֵּת פַּחְדְּךָ וְיִרְאָתְךָ עַל־פְּנֵי הָעַמִּים 翻译 :“...

避难城与大祭司之死:犹太传统与基督徒理解的洞见

  避难城与大祭司之死:犹太传统与基督徒理解的洞见 《民数记》35章(妥拉章节“马赛”)详细描述了以色列的避难城制度,这是一个独特的法律框架,旨在保护误杀者免受复仇者的追杀。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规定是,避难者需在大祭司去世后方可离开避难城,恢复自由。这一规定在犹太传统中承载深厚的神学与社会意义,而在基督徒理解中,常被关联到耶稣作为大祭司在十字架上的死。本文将探讨大祭司之死为何与避难者的释放相关,并审视其与耶稣之死的潜在联系,结合犹太及拉比传统与非取代神学的基督徒视角。 避难城的背景 《民数记》35:9–34规定,神命令以色列设立六座避难城(三座在约旦河西,三座在河东),供误杀者(非故意杀人者)逃避“血仇复仇者”(go’el hadam)的追杀。这些城市确保公平审判,防止无辜者被报复,同时也保护社会免于私刑暴力。避难者必须留在城内,直到大祭司去世,方可安全返回家乡(《民数记》35:25–28)。若在此之前离开,复仇者可合法杀之而不担罪。 这一制度反映了以色列对生命神圣性的重视,以及公义与怜悯的平衡。误杀者虽无恶意,仍需承担后果(离开家乡,居住避难城),但其生命得到保护,直至大祭司之死带来解脱。 犹太传统:大祭司之死为何带来释放 在犹太及拉比传统中,大祭司之死与避难者释放的联系承载了深刻的神学与社会意义。以下是几个关键洞见: 赎罪与更新 : 大祭司在以色列信仰中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负责在赎罪日(Yom Kippur)为全民赎罪(《利未记》16章)。拉比传统(如《塔木德·马科特》11a)认为,大祭司之死具有象征性的赎罪功能,类似于赎罪日的祭礼。这种死亡被视为一种集体净化的时刻,更新了社会秩序,使避难者得以“重生”,恢复自由。 《米德拉什·西弗拉》(Emor 24:3)进一步解释,大祭司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打破了复仇的循环,为误杀者提供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这种观点强调神的怜悯超越报复,恢复社区的和谐。 生命的神圣性与社会和谐 : 避难城制度平衡了生命的尊严与社区的稳定。《民数记》35:33–34警告,流人血会玷污土地,唯有公义的审判或赎罪才能洁净。大祭司之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节点,象征性地洁净了因误杀而引发的道德与社会紧张。 拉比拉希(Rashi)在注释《民数记》35:25时指出,大祭司的去世可能引发全国哀悼,促使复仇者重新审视报复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和解。这种解...

从奴役至自由

  以色列四十二程:从奴役至自由 启程与驻营:以色列子民出埃及记 以色列子民,蒙摩西与亚伦之导, 自埃及奴役之地,依神命启程。 四十二程,行止有序, 自兰塞至约旦彼岸, 每程皆神迹,每驻皆恩典。 兹依古希伯来原文,译为古风, 以简练节奏,显其优雅深意。 兰塞 :自兰塞启程,正月十五日, 出埃及,举手高扬,脱奴役之轭。 驻 疏割 ,神恩初显。 疏割 :自疏割行, 至 以倘 ,旷野边缘,驻。 以倘 :自以倘启, 至 比哈希录 ,对面巴力洗分,驻。 比哈希录 :行经海中, 至 玛拉 ,苦水变甘,驻。 玛拉 :自玛拉启, 至 以琳 ,十二泉七十棕,驻。 以琳 :行至 红海 , 旷野深处,驻。 红海 :启程, 至 汛之旷野 ,驻。 汛之旷野 :行至 脱加 ,驻。 脱加 :启程, 至 亚录 ,驻。 亚录 :行至 利非订 , 无水之地,民心试炼,驻。 利非订 :自利非订启, 至 西奈旷野 ,神律降临,驻。 西奈旷野 :行至 基博罗哈他瓦 , 贪欲之坟,警民心,驻。 基博罗哈他瓦 :启程, 至 哈洗录 ,驻。 哈洗录 :行至 密加 ,驻。 密加 :启程, 至 哈摩拿 ,驻。 哈摩拿 :行至 摩西录 ,驻。 摩西录 :启程, 至 比尼雅干 ,驻。 比尼雅干 :行至 哈及洛 ,驻。 哈及洛 :启程, 至 利提玛 ,驻。 利提玛 :行至 临门帕烈 ,驻。 临门帕烈 :启程, 至 立拿 ,驻。 立拿 :行至 基希拉他 ,驻。 基希拉他 :启程, 至 沙斐山 ,驻。 沙斐山 :行至 哈拉大 ,驻。 哈拉大 :启程, 至 玛吉希录 ,驻。 玛吉希录 :行至 他哈 ,驻。 他哈 :启程, 至 他拉 ,驻。 他拉 :行至 密迦 ,驻。 密迦 :启程, 至 哈摩拿 ,驻。 哈摩拿 :行至 摩西录 ,驻。 摩西录 :启程, 至 比尼雅干 ,驻。 比尼雅干 :行至 曷哈及 ,驻。 曷哈及 :启程, 至 约巴他 ,驻。 约巴他 :行至 阿博拿 ,驻。 阿博拿 :启程, 至 以旬迦别 ,驻。 以旬迦别 :行至 寻旷野 , 即加低斯,圣所之地,驻。 寻旷野 :启程, 至 何珥山 ,亚伦长眠,驻。 何珥山 :行至 撒摩拿 ,驻。 撒摩拿 :启程, 至 布嫩 ,驻。 布嫩 :行至 益耶亚巴琳 ,驻。 益耶亚巴琳 :启程, 至 底本迦得 ,驻。 底本迦得 :行至 亚勒门底比拉太音 ,驻。 亚勒门底比拉太音 ...

临界空间(Liminal Space)与《妥拉》的信仰之旅

  临界空间(Liminal Space)与《妥拉》的信仰之旅 引言:从门槛走向使命 “临界空间”(Liminal Space)一词来自拉丁文“limen”,意指门槛。它原是人类学中的术语,用来描述 人从一个身份或阶段进入另一个身份或阶段的过渡期 。在这一阶段,人脱离了原有的地位,但尚未完全进入新的存在。这种“中间态”既不稳定也富有潜力。 在《圣经》中,这种“门槛时刻”尤其体现在以色列人 出埃及、穿越旷野,直到进入应许之地 的过程。这段旅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 信仰、民族身份与道德责任的深刻重塑 。这段旷野经验正是神与以色列之间“重构盟约”的临界空间。 一、旷野:以色列的“临界空间” 在《利未记》、《民数记》与《申命记》中,我们看到神如何在这段旷野旅程中塑造以色列: 1. 从奴役到自由(出埃及记) 出埃及是政治与属灵的解放,但自由不仅是摆脱压迫,更需要秩序与道德来维系。犹太拉比Jonathan Sacks指出:“神释放他们脱离法老的手,但自由人的训练仍未开始。” 2. 在旷野领受律法与圣所(出19–利27) 旷野并非虚无,而是启示之地。神在此设立圣所,会幕与祭司制度,颁布礼仪、节期、洁净、赎罪、社会公义与安息年的法则——这些教导不仅塑造敬拜,更构成整个民族的价值系统。 3. 进入盟约关系(申命记) 摩西重述律法,回顾旅程,总结失败,并呼吁以色列在即将进入应许之地时要 记念神、持守信实、活出圣洁 。 二、临界空间的功能:拆毁、重构与托付 临界空间的特性在于: 身份的悬置 :以色列不再是奴隶,但也尚未成为真正的圣洁国度。 结构的拆除 :旧有的依赖、恐惧、抱怨必须被除净。 信仰的重建 :在旷野中,他们学习何为信靠(信心的操练)、敬畏(礼仪的训练)、和归属(会幕与律法)。 如《申命记》8:2所说: “你也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在旷野引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验你,要知道你心内如何。” 三、信仰、道德与自由的张力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约翰·亚当斯曾说: “Liberty cannot be established without morality, nor morality without faith.” (“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没有道德,就没有自由。”) 圣经的律法体系正体现这三者的交织: 信仰 ——敬拜独一的耶和华,不以人为神; 道德 ——公平对待邻舍、外人、...

被分別為聖的生命:妥拉段落《以莫爾》中的聖潔與彌賽亞的回音

  被分別為聖的生命:妥拉段落《以莫爾》中的聖潔與彌賽亞的回音 《以莫爾》(Emor, 利未記 21–24)是妥拉中一段深具神學張力的段落,重點圍繞在祭司的聖潔規範、節期的設立,以及會幕中聖物的敬重。這段經文在現代讀者眼中或許顯得嚴格甚至排他,但在猶太傳統與彌賽亞信仰的結合中,我們能重新發現它所揭示的榮耀召喚: 成為聖潔,並成為聖潔的傳遞者。 一、祭司的聖潔:守護神臨在的界線 利未記 21–22 章詳細列出祭司的行為規範: 不可接觸死屍(除至親) 婚姻需與純潔一致(不得娶被玷污的女子) 身體上有殘疾者,不可獻祭 若有不潔(如漏症、摸死屍),須暫停職責 這些條文不在於貶低弱者,而是象徵神面前的完全與分別。祭司代表百姓親近神,他的聖潔要與至聖所的榮耀相襯。希伯來語中「祭司」(כֹּהֵן)來自服事之意,他的角色不是權力者,而是 在神與人中間服事與代表的人 。 猶太傳統理解這段律法,不是排除人,而是保護神的臨在。進入神的聖所需要預備與潔淨,正如摩西在荊棘火焰前須脫鞋——祭司生活的分別,是神臨在可以安全降臨的條件。 二、節期與時間的聖潔節奏 利未記 23 章列出了整個以色列信仰生活的節期: 安息日:每週的聖日 逾越節與除酵節:記念出埃及 七七節(五旬節):記念收割與律法的賜下 吹角節、贖罪日、住棚節:七月的高潮 這些節期不是單純歷史記念,而是塑造 神百姓生活節奏 的「聖潔時間表」。猶太傳統稱這些節期為 "מוֹעֲדֵי יְהוָה"(YHWH 的定期),也可翻譯為 "與神相會的時刻"。在時間的循環中,以色列學習記念、悔改、歡慶與信靠。 三、彌賽亞的聖潔:守護與傳染之間的緊張與統一 Russ Resnik 在《以莫爾》的默想中指出,現代人對於祭司的聖潔限制(不可摸屍、身體限制)感到陌生,甚至排斥。但彌賽亞耶穌進入這種聖潔邏輯時,並非推翻,而是 更新與擴展其救贖力 。 馬可福音 1 章記載,耶穌觸摸長大痲瘋者。按律法,觸摸不潔者會導致自己也不潔。但耶穌的聖潔反向「傳染」, 不潔者反而成為潔淨 。正如學者 Matthew Thiessen 所說,這是一種「會傳染的聖潔」(contagious holiness),是天國之力推翻死亡與罪穢的表現。 然而,耶穌也叫那人去給祭司查看並照律法獻祭(參 利 14 章)。因此他一方面展現天國的主動潔...

你要聖潔、公義並彼此相愛

  你要聖潔、公義並彼此相愛:從《利未記》“Kedoshim”妥拉段落看神聖的生命召喚 《利未記》19–20章的妥拉段落,被稱為“קְדֹשִׁים”(Kedoshim,「聖者們」),是整本摩西五經中最具倫理密度的一段。它以「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19:2)作為開頭,然後展開一連串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誡命,包括家庭、商業、社會、審判、敬拜、倫理等等。 這段妥拉段落並非以宗教儀式為主,而是將 聖潔、公義與愛 作為神聖生命的實踐核心,從希伯來語的詞源與猶太拉比傳統中,我們可以看見這三者如何彼此連結並展現出神的形象。 一、聖潔:קָדוֹשׁ(Kadosh)—被神分別為聖 「聖潔」在希伯來文中是 קָדוֹשׁ(kadosh) ,其本義是「分別」、「與眾不同」,特別是指 歸屬於神的性質 。 在 Kedoshim 段落中,神的聖潔不再僅止於帳幕或獻祭制度,而是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敬畏父母、守安息日(19:3) 不可偷盜、欺騙(19:11) 為窮人留下田角與落穗(19:9–10) 不可心裡恨人、要誠實責備(19:17) 聖潔的本質,不只是儀式潔淨,而是 關係的真實與生活的正直 。神不是要人離開世界,而是要人在世界中活出祂的樣式。 二、公義:צֶדֶק(Tzedek)與מִשְׁפָּט(Mishpat)—行事合乎神心意 在《利未記》19:15 中,神說: 「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公義(צֶדֶק)審判你的鄰舍。」 公義(צֶדֶק) צֶדֶק 不只是「公平」,而是「對準神標準的關係正直」。它呼籲人不偏私、不剝削、不壓制,而是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因為每個人都是照神形象造的。 審判(מִשְׁפָּט) מִשְׁפָּט 指的是正當的判斷與公平的秩序。拉比傳統指出, 神的審判不應是冷酷,而是帶著修復與憐憫的目的 。 例如: 不可咒詛聾子(19:14):保護無法為自己辯護者; 工資不可留到早晨(19:13):保障工人的尊嚴與基本生存權利; 要用公平的秤與法碼(19:35–36):商業中的公義即是敬拜的一部分。 這些條例說明, 聖潔的神呼召祂的百姓成為建立公義秩序的器皿。 三、愛:אהבה(Ahavah)—愛鄰如己的具體行動 《利未記》19:18 是聖經倫理的高峰: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

自由、正义与恩典:从妥拉到耶稣的教导

  自由、正义与恩典:从妥拉到耶稣的教导 从《耶特罗》(Yitro)和《米什帕廷》(Mishpatim)中涌现的自由、正义与恩典主题,在新约中耶稣(Yeshua)的教导和工作中得到了深刻的回应。耶稣的事工可以被视为妥拉愿景的延续和实现,强调了恩典的变革力量、对正义的追求以及自由的真正意义。通过探讨这些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妥拉的原则如何在耶稣的信仰背景下得以活现。 耶稣与律法的成全 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7章)中,耶稣宣告:“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马太福音5:17)。这句话强调了妥拉与耶稣教导之间的连续性。妥拉为正义和恩典奠定了基础,而耶稣则深化并扩展了这些原则,呼吁他的追随者从内心活出这些原则。 例如,妥拉命令“不可杀人”(出埃及记20:13),但耶稣将其延伸到包括愤怒和仇恨(马太福音5:21-22)。同样,妥拉禁止奸淫(出埃及记20:14),但耶稣呼吁他的追随者保持心灵和思想的纯洁(马太福音5:27-28)。通过这种方式,耶稣维护了妥拉的正义愿景,同时强调了恩典所带来的内心转变。 通过恩典得自由 妥拉强调从奴隶制中得自由,这一主题在耶稣的工作中得到了最终的实现。正如以色列人从埃及的肉体奴役中得解放,耶稣提供了从罪的灵性奴役中得自由。在约翰福音8:34-36中,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这种自由不仅仅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从罪恶、羞耻和破碎的捆绑中得释放。 这与妥拉呼吁人们记住在埃及为奴的经历并以同情心对待他人的原则相呼应。耶稣通过向边缘人、被遗弃者和罪人施恩典来体现这一原则。例如,他赦免了行淫时被拿的妇人(约翰福音8:1-11),表明恩典并非忽视正义,而是超越正义,提供了一条恢复和新生的道路。 耶稣事工中的正义与怜悯 《米什帕廷》中的律法强调对弱势群体——包括寡妇、孤儿和寄居者——的正义。耶稣在他的事工中延续了这一传统,始终为受压迫者发声并挑战不公正的制度。他医治病人,喂养饥饿的人,并捍卫被社会抛弃者的尊严。在路加福音4:18-19中,耶稣引用以赛亚书宣告:“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这一使命宣言反映了妥拉对正义和自由的呼召,如今在耶稣的工作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