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盟约”的博文

🕎 彼得口中的“俗”与“不洁”:从利未记到使徒行传 10 章的启示

  🕎 彼得口中的“俗”与“不洁”:从利未记到使徒行传 10 章的启示 一、经文背景:彼得的异象 《使徒行传》第十章记载了一个关键的转折: 当彼得在约帕(Joppa)祷告时, 看见天开了,有一块布降下,里面有各样的走兽、昆虫、飞鸟。 有声音对他说: “彼得,起来,宰了吃!”(徒 10:13) 但彼得回答: “主啊,绝对不可!因为**凡俗(κοινόν)或不洁(ἀκάθαρτον)**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徒 10:14) 这个回答,体现了彼得作为一位虔诚犹太人的习惯与身份认同。 但神对他说: “神所洁净的(ὁ θεὸς ἐκαθάρισεν),你不可当作俗的(μὴ κοίνου)。”(徒 10:15) 这场异象不仅是食物律法的讨论,更是 跨越以色列与外邦界限的神学转折点 。 而关键,就在于两个希腊词的区分: κοινός(俗的) 与 ἀκάθαρτος(不洁的) 。 二、两个关键字:κοινός 与 ἀκάθαρτος 1️⃣ κοινός(Koinos)——“俗的、平凡的” 词源来自 κοινός ,意为“共同的、普通的、未分别为圣的”。 在犹太律法语境中,它指那些 并非天生污秽、但被接触或混杂而失去圣洁状态 的东西。 例如: 若圣物被误触俗物,就被“污染”; 若洁净的人接触了礼仪上的不洁者,他暂时变“common”。 因此,“俗”强调 圣与凡之间的界线被模糊 。 在《七十士译本》(LXX)中,κοινός 常用于希伯来语 חֹל(chol) , 意即“普通的”或“非圣的”。 这词并非道德意义的污秽,而是 礼仪上未分别为圣 。 2️⃣ ἀκάθαρτος(Akathartos)——“不洁的、污秽的” 词源自 καθαρός(洁净的) 加上否定前缀 a- 。 意为“未被洁净、污秽的”。 在律法中,对应希伯来语 טָמֵא(tameh) 。 它指那些天生或本质上不适合献祭或接触圣物的存在。 比如: 猪、蛇、某些鸟类、尸体等。 月经、痲疯、流血等状态也可使人“成为不洁”。 换言之, κοινός 是状态性的(因混杂或接触而俗),而 ἀκάθαρτος 是本质性的(因本体不洁) 。 三、彼得的语气:为什么要同时说“俗与不...

罗马书 11:11–16

图片
  📖 罗马书 11:11–16 主题:跌倒的目的与救恩的连锁效应——神在以色列与外邦中的救赎设计 11:11 Greek: Λέγω οὖν, μὴ ἔπταισαν ἵνα πέσωσιν; μὴ γένοιτο· ἀλλὰ τῷ αὐτῶν παραπτώματι ἡ σωτηρία τοῖς ἔθνεσιν εἰς τὸ παραζηλῶσαι αὐτούς. 直译: “那么我说:他们(指以色列中心刚硬那部分)是否绊倒,为要彻底跌倒呢?绝不可能!反倒因他们的过失(παράπτωμα),救恩(σωτηρία)临到外邦人(τοῖς ἔθνεσιν),为要激起他们的嫉慕(παραζηλῶσαι αὐτούς)。” 关键词与注释: “ἔπταισαν”(绊倒)源自 πταίω ,意为「失足、暂时跌倒」,而非彻底毁灭。 “παράπτωμα” 原意为「偏离、滑倒」,指以色列在拒绝弥赛亚时的过失。 “παραζηλῶσαι” 来自 παραζηλόω ,「激起嫉慕」,在旧约中(申 32:21)描述神借外邦人激起以色列的热心——保罗再次引用此语。 📘 神学含义: 这里展现保罗最独特的神学结构: 以色列的“过失”并非终结,而是救恩扩展的契机。 神在历史中使用以色列的不信,来使外邦人得恩典, 又藉着外邦人的忠信(πίστις / allegiance)唤醒以色列的悔改。 📗 Tucker 的洞见: Tucker 指出:保罗的逻辑并非“以色列失败 → 教会接替”, 而是“以色列暂时跌倒 → 外邦蒙恩 → 以色列被激发回转”。 这是一种「救恩的交错循环」(reciprocal salvation dynamic), 强调神的计划在两个群体间持续互动。 11:12 Greek: εἰ δὲ τὸ παράπτωμα αὐτῶν πλοῦτος κόσμου καὶ τὸ ἥττημα αὐτῶν πλοῦτος ἐθνῶν, πόσῳ μᾶλλον τὸ πλήρωμα αὐτῶν! 直译: “若他们的过失(παράπτωμα)成了世界的富足(πλοῦτος κόσμου),他们的亏损(ἥττημα)成了外邦的富足(πλοῦτος ἐθνῶν),何况他们的丰满(πλήρωμα)呢!” 关键词与注释...

义与悔改

  从《申命记》1:1–3:22、以赛亚书1:1–27及使徒行传7:51–8:4看“义”与“悔改” 在犹太传统与圣经神学中,“义”( tzedakah ,צְדָקָה)与“悔改”( teshuvah ,תְּשׁוּבָה;希腊语 metanoia ,μετάνοια)是灵性生活的核心,指引个人与社群与神的关系。本文以《妥拉》周份 Devarim (《申命记》1:1–3:22)、哈夫塔拉(《以赛亚书》1:1–27)及新约(《使徒行传》7:51–8:4)为依据,深入分析 tzedakah (义/慈善)与 teshuvah / metanoia (悔改)的意义。结合希伯来原文、犹太传统(塔木德、米德拉什)、希腊语背景及非取代神学视角,本文阐明这两概念如何在以色列的盟约框架与普世信仰中交织,激励公义与灵性更新的生活。 《申命记》1:1–3:22: Tzedakah 与 Teshuvah 的盟约根基 《申命记》( Devarim ,דְּבָרִים,“话语”)是摩西对以色列的临终演讲,回顾历史、律法与神的应许,强调顺服带来祝福、悖逆招致咒诅(《申命记》1:6–8,3:20–22)。虽然 tzedakah 与 teshuvah 未在《申命记》1:1–3:22中直接出现,但其主题贯穿其中。 1. Tzedakah (צְדָקָה,义/慈善) 定义与词源 : Tzedakah 源自希伯来语词根צדק ( tzadeq ,公义、正直),意为“正义”或“正直”,在拉比传统中指履行神命令的慈善行为。不同于现代西方的“慈善”(自愿施舍), tzedakah 是宗教义务,强调赋予穷人自立能力,而非单纯的慷慨(《塔木德·巴巴·巴特拉》9a)。 《申命记》1:16–17:“要秉公审判……不可徇私。”(希伯来原文:שָׁפַטְתֶּם צֶדֶק, shafattem tzedek ,“秉公审判”)。这里的 tzedek 要求司法公正,确保弱者(如孤儿、寡妇)得到保护,反映 tzedakah 的社会正义面向。 《申命记》10:18(虽超出本周份,但与主题相关):“祂为孤儿寡妇申冤,怜爱寄居的,赐他衣食。” Tzedakah 体现神对弱者的关怀,呼召以色列效法神的公义。 在《申命记》中的体现 : 摩西在《申命记》1:12–18任命公正的领袖,确保 tzedek 在社群中实现。这种公...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从圣经文本中读出的盟约忠信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从圣经文本中读出的盟约忠信 引言 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常被误解为“旧与新”的断裂,甚至在某些神学传统中出现所谓的“替代神学”(replacement theology),即教会取代了以色列成为神的新选民。但这并非圣经本身的叙述。通过回到希伯来圣经与新约原文,并吸取约拿单·萨克斯(Rabbi Jonathan Sacks)关于《利未记》的评论,我们将看到: 神对以色列的盟约从未废弃,而基督教的根也深深植于犹太的信仰之中。 一、耶稣与使徒:犹太传统中的延续者 路加是否是外邦人? 传统上,有些人认为《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是外邦人,但从文本与语境来看,这一假设缺乏坚实基础: 他深谙犹太圣经与圣殿习俗,用希腊文准确引用七十士译本; 他在《使徒行传》中熟悉节期与会堂传统,从未以“我们”和犹太人做区分; 哥林多后书11:22与腓立比书3:5说明保罗的同工多为犹太人。 因此,路加极有可能是犹太人,而非传统所说的“第一个外邦作者”。这也再次强调: 新约不是“非犹太传统”的文献,而是犹太背景中的弥赛亚启示 。 新约所有的作者与主要人物(包括耶稣、彼得、雅各、约翰、保罗) 全部都是犹太人 ,他们的信仰、行为与语言深深扎根于托拉、先知书与圣殿的敬拜系统中。 保罗:从未放弃犹太身份 “我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按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腓立比书3:5) “我在神面前所事奉的,是我祖宗一样虔诚的信仰。”(提摩太后书1:3) 保罗即使在外邦人中宣教, 仍坚持在节期上耶路撒冷敬拜 (使徒行传18:21),遵守拿细耳人的誓言(21:23-26),并在各地犹太会堂中首先传道(使徒行传17:1-2)。 保罗并不认为自己“脱离犹太教”成为“基督徒”,而是 将耶稣看作弥赛亚,托拉的成全者 。 二、神未曾弃绝祂的百姓 “我且问: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绝对不是!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神并没有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罗马书11:1–2) 在希腊原文中,“μὴ γένοιτο”是强烈的否定,意为“绝不可有这种事!” 保罗用“橄榄树”来比喻外邦信徒被接入属灵以色列,并警告外邦人不要自高:“你不是根,乃是枝子。”(11:18) 三、重新理解“弃绝神学”:Jonathan Sacks 的洞见 在某些神学传统中,出现了所谓的“弃绝神学”或“替代神学”(replac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