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自由”的博文

自由、正义与恩典:从妥拉到耶稣的教导

  自由、正义与恩典:从妥拉到耶稣的教导 从《耶特罗》(Yitro)和《米什帕廷》(Mishpatim)中涌现的自由、正义与恩典主题,在新约中耶稣(Yeshua)的教导和工作中得到了深刻的回应。耶稣的事工可以被视为妥拉愿景的延续和实现,强调了恩典的变革力量、对正义的追求以及自由的真正意义。通过探讨这些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妥拉的原则如何在耶稣的信仰背景下得以活现。 耶稣与律法的成全 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7章)中,耶稣宣告:“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马太福音5:17)。这句话强调了妥拉与耶稣教导之间的连续性。妥拉为正义和恩典奠定了基础,而耶稣则深化并扩展了这些原则,呼吁他的追随者从内心活出这些原则。 例如,妥拉命令“不可杀人”(出埃及记20:13),但耶稣将其延伸到包括愤怒和仇恨(马太福音5:21-22)。同样,妥拉禁止奸淫(出埃及记20:14),但耶稣呼吁他的追随者保持心灵和思想的纯洁(马太福音5:27-28)。通过这种方式,耶稣维护了妥拉的正义愿景,同时强调了恩典所带来的内心转变。 通过恩典得自由 妥拉强调从奴隶制中得自由,这一主题在耶稣的工作中得到了最终的实现。正如以色列人从埃及的肉体奴役中得解放,耶稣提供了从罪的灵性奴役中得自由。在约翰福音8:34-36中,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这种自由不仅仅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从罪恶、羞耻和破碎的捆绑中得释放。 这与妥拉呼吁人们记住在埃及为奴的经历并以同情心对待他人的原则相呼应。耶稣通过向边缘人、被遗弃者和罪人施恩典来体现这一原则。例如,他赦免了行淫时被拿的妇人(约翰福音8:1-11),表明恩典并非忽视正义,而是超越正义,提供了一条恢复和新生的道路。 耶稣事工中的正义与怜悯 《米什帕廷》中的律法强调对弱势群体——包括寡妇、孤儿和寄居者——的正义。耶稣在他的事工中延续了这一传统,始终为受压迫者发声并挑战不公正的制度。他医治病人,喂养饥饿的人,并捍卫被社会抛弃者的尊严。在路加福音4:18-19中,耶稣引用以赛亚书宣告:“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这一使命宣言反映了妥拉对正义和自由的呼召,如今在耶稣的工作中得以实现。...

自由、正义与恩典:从《耶特罗》和《米什帕廷》中学习的教训

  自由、正义与恩典:从《耶特罗》和《米什帕廷》中学习的教训 《耶特罗》(Yitro)和《米什帕廷》(Mishpatim)这两篇妥拉段落深刻探讨了自由、正义与恩典之间的关系。这两部分在年度妥拉阅读周期中连续出现,既提供了宏伟的愿景,也详细描绘了约民应如何生活的蓝图。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自由并非没有律法,而是正义与恩典的存在,植根于对压迫的记忆和对他人负责的义务。 《耶特罗》:自由的宏伟愿景 在《耶特罗》中,以色列人站在西奈山脚下,接受了十诫,这是他们从奴隶走向自由的关键时刻。这部分以摩西的岳父耶特罗建议他建立审判体系来施行正义开始(出埃及记18:13-26)。耶特罗的建议强调了结构和公平在维护自由社会中的重要性。没有正义,自由很快就会沦为混乱或压迫。 《耶特罗》中颁布的十诫不仅仅是一系列规则,而是自由生活的框架。它们以宣告上帝的主权开始(“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接着概述了指导以色列人作为自由人新身份的伦理和灵性原则。十诫平衡了对神的义务(如守安息日、禁止偶像崇拜)与对他人的义务(如孝敬父母、禁止谋杀、偷盗和作假见证)。这种双重性反映了妥拉对自由的整体愿景:一个人若没有与神的关系,也没有以尊严和尊重对待他人,就无法真正自由。 《米什帕廷》:正义与恩典的细节 如果说《耶特罗》提供了宏伟的愿景,那么《米什帕廷》则深入细节。这部分详细列出了涵盖民事、刑事和伦理问题的法律条文。它涉及奴隶制、伤害赔偿、财产权以及对弱势群体(如寡妇、孤儿和陌生人)的对待。这些法律并非抽象,而是非常实用,旨在创建一个正义可及、恩典彰显的社会。 《米什帕廷》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其对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经历的记忆。例如,妥拉反复命令要公平对待奴隶和陌生人,提醒人们:“不可欺压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出埃及记23:9)。这种记忆不仅仅是历史的,而是具有变革性的。它培养了同理心,并促使以色列人建立一个没有人被剥削或贬低的社会。 《米什帕廷》中的法律也反映了正义与恩典之间的平衡。正义要求问责——伤害他人的人必须赔偿,犯罪的人必须承担后果。然而,恩典也融入了法律的织理中。例如,妥拉规定希伯来奴隶的服役期限为六年,之后必须释放(出埃及记21:2)。这条法律确保没有人永久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体现了自由是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原则。 通过律法获...

自由的真谛

  “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从摩西、法老和耶稣的教导中学习自由的真谛 “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恶人却被祸患倾倒。”  – 箴言 24:16 自由是本周的妥拉段落《瓦埃拉》(出埃及记6:2–9:35)的核心主题。以色列人从奴役走向自由的旅程,以及法老从自由陷入奴役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真正自由的深刻教训。当我们结合耶稣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章)**中的教导时,我们会发现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解放,更是一种在挣扎中依然信靠神主权的心灵自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相互关联的主题。 1. 以色列人:从奴役到自由 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承受着沉重的劳役和压迫。他们的自由之旅从摩西的使命开始,但这并非一条容易的道路。以下是他们经历的过程: 挫折与绝望 当摩西第一次传达神解放的信息时,以色列人因心灵破碎而无法听进去。法老对摩西的要求回应是加重他们的工作量,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以色列人因挫折而呼喊,责怪摩西使他们的处境变得更糟(出埃及记5:20–21)。 这种挫折反映了奴役对心理的摧残。即使希望摆在眼前,以色列人也难以相信,因为他们的苦难已成为他们的现实。 通往自由的道路 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状态,更是心灵和属灵的境界。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旅程不仅是离开奴役,更是学习信靠神并接受他们作为神选民的使命。 十灾虽然主要针对法老,但也增强了以色列人的信心。每一灾都彰显了神的大能和祂对他们解放的承诺,逐步为他们出埃及做好准备。 教训:  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摆脱身体的枷锁,它还需要心态的转变——从绝望到希望,从依赖人的力量到信靠神的干预。 2. 法老:从自由到奴役 另一方面,法老代表了另一种形式的奴役。作为埃及的统治者,他在身体上是自由的,但他的心却逐渐刚硬,使他被自己的傲慢和对神的反抗所奴役。 法老心的刚硬 法老的心刚硬既是出于他自己的选择,也是神的干预。起初,法老自己硬着心,尽管灾祸降临,他仍拒绝让以色列人离开(出埃及记7:13, 22; 8:15)。后来,神使法老的心刚硬,以彰显祂的大能并实现祂更大的计划(出埃及记9:12)。 这种刚硬象征着因骄傲、固执和拒绝神圣权威而带来的属灵奴役。法老拒绝顺服神的旨意,使他陷入傲慢和自我毁灭的循环。 逐渐被傲慢奴役 法老作为强大统治者的自由最终成为他的毁灭。他拒绝承认神的至高无上,导致他更深地陷入属灵的奴役。每一灾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