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苦难,上帝”的博文

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

  “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从摩西的挣扎与神的干预中学习 “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恶人却被祸患倾倒。”  – 箴言 24:16 生活中充满了挑战、挫折和想要放弃的时刻。然而,摩西在《瓦埃拉》(Parshat Va'eira)中的故事,结合箴言24:16的智慧,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希望信息: 跌倒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教训,让我们先了解摩西的背景和他挣扎的上下文,然后再看看他的旅程如何激励我们,无论跌倒多少次,都要继续前行。 摩西是谁? 摩西是《托拉》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被尊为先知、领袖和解放者。他的故事始于《出埃及记》,背景是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的时代。以下是摩西在《瓦埃拉》之前的生活概述: 早年生活与奇迹般的幸存: 摩西出生时,法老下令杀死所有希伯来男婴。为了救他,他的母亲将他放在一个篮子里,漂在尼罗河上。后来,他被法老的女儿发现并收养,在埃及王宫中长大(出埃及记2:1-10)。 对正义的热忱: 摩西年轻时目睹了以色列人受压迫的情景,深受触动。当他看到一个埃及监工殴打希伯来奴隶时,他出手干预并杀死了那个埃及人。因害怕法老的报复,摩西逃到米甸,在那里成为牧羊人并组建了家庭(出埃及记2:11-22)。 燃烧的荆棘中的呼召: 在米甸放羊时,摩西遇见了神,神以燃烧的荆棘的形式向他显现。神呼召他回到埃及,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奴役。尽管起初犹豫不决,摩西最终接受了这一使命,并与他的哥哥亚伦合作,由亚伦替他发言(出埃及记3-4)。 《瓦埃拉》中的摩西:一位受考验的领袖 《瓦埃拉》讲述了摩西初次与法老对峙后的故事。此时,摩西仍在寻找作为领袖的立足点,他的旅程充满了怀疑、挣扎和失败。让我们详细分析他在这一部分中的经历: 摩西的怀疑:陷入不安全感 摩西第一次与法老对峙后,情况变得更糟。法老不仅拒绝释放以色列人,还加重了他们的工作量,导致以色列人责怪摩西带来了更多苦难。摩西向神呼喊: “你为什么苦待这百姓呢?为什么打发我去呢?” (出埃及记5:22)。在《瓦埃拉》中,他的怀疑再次浮现,他说: “以色列人尚且不听我的话,法老怎肯听我呢?” (出埃及记6:12)。 摩西的挣扎:在压力下跌倒 摩西面临来自各方的阻力。法老嘲笑他,以色列人怨恨他,甚至他自己的不安全感也困扰着他。每次摩西去见法老,都遭到拒绝。压力越来越大,...

上帝是完美的,为什么世界不完美?那么多苦难?

图片
  上帝是完美的,为什么世界不完美?那么多苦难? (本文是对后面讲道内容的缩写) 仰望耶和华,重新得力 《以赛亚书》40:31中写道:“但那些仰望耶和华的人,必重新得力;他们必像鹰一样展翅上腾;他们奔跑,也不困倦,他们行走,也不疲乏。” 这一节经文为苦难中的人指明了一条信仰之路,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唯有仰望耶和华,我们才能重新得力,超越自身的局限。 苦难的挑战 在苦难面前,我们不禁要问:“上帝是完美的,为什么世界却如此不完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苦难?” 这种疑问并不新鲜,它是每一个信徒和非信徒都可能面对的心灵拷问。 有许多事我们不知道 上帝的智慧远超人类的理解。《约伯记》中,上帝以旋风中的问答对约伯进行了提醒:“我奠定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约伯记38:4)。约伯最终承认:“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晓得的。”(约伯记42:3)。 我们的有限性使得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上帝的旨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对我们的爱和关怀有所缺失。 神的自我约束与自由意志 上帝是全能的,但他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良善与爱——选择自我约束。例如,在《以赛亚书》66:4中,上帝允许人们选择自己行恶的道路。他赋予我们自由意志,因为爱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耶稣在《马太福音》13:24-28中提到的稗子比喻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神允许恶的存在,正是为了最终彰显他的爱与公义。 宇宙性冲突与神的属性 《创世纪》3:1-5讲述了蛇引诱夏娃的故事,揭示了邪恶如何通过谎言挑战上帝的良善、公义和权能。这是一场宇宙性的冲突,邪恶试图诋毁神的属性。上帝并没有用全能直接消灭邪恶,而是通过自己的作为,彰显了无条件的爱。 神与我们一同受苦 上帝并非对苦难无动于衷。他通过十字架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人类苦难的认同。当我们受苦时,上帝也与我们一同受苦。他不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一位在苦难中与我们同行的救主。 上帝的帮助与力量 《诗篇》28:7写道:“耶和华是我的帮助,是我的盾牌;我的心倚靠他,我就得到帮助;所以我的心欢乐。” 上帝赐予我们力量,不是控制我们,而是赋予我们面对苦难的能力。 总结:爱的神义论 苦难虽然难以理解,但通过信仰,我们能够从中找到意义。上帝通过爱、自由意志和自我牺牲为我们提供了克服苦难的道路。在面对痛苦时,我们被呼召去仰望耶和华,从他那里得力,并用恩典和真理的爱去安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