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罗马书”的博文

罗马书 11:1–6

图片
  📖 罗马书 11:1–6 原文与直译解析 11:1 Greek: Λέγω οὖν, μὴ ἀπώσατο ὁ θεὸς τὸν λαὸν αὐτοῦ; μὴ γένοιτο· καὶ γὰρ ἐγὼ Ἰσραηλίτης εἰμι, ἐκ σπέρματος Ἀβραάμ, φυλῆς Βενιαμίν. 直译: “所以我说:神弃绝了祂的子民吗?绝不可能!因为我自己就是以色列人,出于亚伯拉罕的种子(σπέρμα),属便雅悯支派。” 注释: “ἀπώσατο”(弃绝)源自 ἀπωθέω ,意思是“推开、拒绝”,此处为否定疑问句,暗示保罗反驳一种流行误解——认为以色列被神永久弃绝。 “μὴ γένοιτο” 是保罗惯用的强烈否定:“绝对不可能!” 保罗以自己的身份作为反证:他是“以色列人”,仍然蒙召,说明神的盟约未断。 📘 Tucker 的见解: 保罗在这里通过自我认同宣告“以色列的存在是神信实的证明”,这与取代论的思维相反。 他不是说教会取代了以色列,而是说神的救恩计划 仍在以色列内部运行 。 11:2 Greek: οὐκ ἀπώσατο ὁ θεὸς τὸν λαὸν αὐτοῦ ὃν προέγνω. ἢ οὐκ οἴδατε ἐν Ἠλίᾳ τί λέγει ἡ γραφή, ὡς ἐντυγχάνει τῷ θεῷ κατὰ τοῦ Ἰσραήλ; 直译: “神并没有弃绝祂预先认识的(προέγνω)子民。你们岂不晓得,以利亚的事经上怎么说?他向神控告以色列。” 注释: “προέγνω” (proegnō) “预先认识”,在圣经语义中表示 关系性的选召 ,不是抽象的预知。 保罗强调:神与以色列的关系是“被认识的”,是 covenantal(盟约性的)。 “ἐν Ἠλίᾳ” 指列王记上 19:10–18,以利亚以为自己孤单,但神保留了余民。 📘 Tucker 的见解: 保罗引用以利亚故事,说明“余民”(remnant)概念不是新创,而是犹太传统中 神在危机中保守以色列的方式 。 在此,保罗呼应了他在罗 9–10 中的论证: 救恩并非否定以色列,而是 通过忠信的余民延续以色列的故事 。 11:3–4 Greek: Κύριε, τοὺς προφήτα...

从哈兹努到保罗书信

  🎶 从哈兹努到保罗书信:听、复仇、怜悯与合一的回音 ——罗马书10:17–11:12、12:19、15:9–10 与《哈兹努》及《撒母耳记下22章》的互文之旅 一、引言:摩西与大卫的诗,在保罗笔下继续唱响 《申命记》32章,犹太传统称之为 “哈兹努”(הַאֲזִינוּ,“你们要聆听”) ,是摩西在临终前对以色列所唱的契约之诗,呼唤天地作见证,回顾神的恩慈与人类的悖逆,也预告了神对列国的公义审判和对自己子民的最终怜悯。 《撒母耳记下》22章,则是大卫王一生之终的“感恩战歌”,颂赞神的拯救与胜利。 保罗在《罗马书》中,数次引用和呼应这些古老诗歌,将它们转化为他论述 信心、救恩、神对以色列与外邦人计划 的神学支柱。 二、罗马书10:17–11:12:信心从听道来,但他们都听见了吗? 📖 罗马书10:17–18 “信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但我说:他们没有听见吗?不,他们的声音传遍全地,他们的话传到地极。” (引用诗19:4,与哈兹努相互呼应) ✡️ Haazinu 的背景 哈兹努首句即呼唤天地为听众:“天啊,要侧耳听,我要说话;地啊,要听我口中的言语。”(申32:1)摩西宣称神已经清楚传话,而问题出在人耳未听入心。 🤲 保罗的引用含义 保罗说,以色列“已经听见了”,正如摩西所说的,他们听却不顺从(参申32:20、申29:4)。因此,问题不是信息没有传,而是人未以忠信回应。 🔄 与《撒母耳记下22章》相照 大卫说:“他从殿中听了我的声音,我的呼求入了他的耳中。”(撒下22:7)——正对照的是:神听我们的声音,而我们是否听他的? 📖 罗马书10:19–21 “我又说:以色列人不知道吗?……摩西说:‘我要以那不成子民的惹你们发怒…’ 以赛亚却放胆说:‘没有寻求我的,我让他们寻见…至于以色列,我整天伸手招呼悖逆顶嘴的百姓。’” 这段引自《申命记》32:21: “他们以那不成神的惹我发怒,以虚无神激我妒忌;我也要以那不成子民的激他们发怒。” 保罗的重点是: 正如摩西所预言,以色列因悖逆而遭管教,外邦人因听而蒙召入约 。 三、罗马书11:1–12:神弃绝他的百姓了吗?绝对不是! 📖 罗马书11:1–2 “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绝对不是!” 保罗引用以利亚的哀叹(王上19...

妥拉段落“波”(Bo)、《哈夫塔拉》与《新约·罗马书》9:14-29的主题比较

  妥拉段落“波”(Bo)、《哈夫塔拉》与《新约·罗马书》9:14-29的主题比较 在犹太教的传统中,《妥拉》段落“波”(《出埃及记》10:1–13:16)与对应的《哈夫塔拉》(《耶利米书》46:13–28)以及《新约·罗马书》9:14-29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些经文共同探讨了 神的主权 、 审判与怜悯 、 选民的拣选 等核心主题。以下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主题,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 1. 《妥拉》段落“波”的主题 核心主题:  埃及的最后几灾与以色列人的出埃及。 本段描述了最后三灾(蝗灾、黑暗之灾和长子之死)以及逾越节的设立。 强调了神对法老和埃及的权能、祂对以色列的约的信实,以及以色列人从奴役中得救赎。 关键主题包括 神的审判 、 救赎 ,以及 以色列作为神选民的拣选 。 2. 《哈夫塔拉》(《耶利米书》46:13–28)的主题 核心主题:  神对埃及的审判与对以色列的恢复应许。 《哈夫塔拉》呼应了《妥拉》段落,聚焦于神对埃及的权能和对以色列的拯救。 耶利米预言埃及的覆灭,让人联想到十灾,同时也向以色列保证神的保护和复兴。 关键主题包括 神的主权 、 公义 ,以及 对约的信实 。 3. 《罗马书》9:14-29的主题 核心主题:  神在拣选与怜悯中的主权。 保罗讨论了神有权选择向谁施怜悯,并以法老为例说明神如何使人心刚硬以彰显祂的权能(《罗马书》9:17,引用《出埃及记》9:16)。 他强调神的怜悯不是基于人的行为,而是基于祂的主权旨意。 关键主题包括 神的拣选 、 怜悯 ,以及 公义 。 三部分经文的联系 神的主权与审判: 在“波”段落中,神通过十灾和使法老心刚硬彰显了祂的主权。 在《哈夫塔拉》中,神的主权体现在对埃及的审判和对以色列的复兴应许中。 在《罗马书》9章中,保罗强调神的主权体现在祂选择向谁施怜悯(如以色列),并使谁的心刚硬(如法老),以成就祂的旨意。 拣选与立约: “波”段落强调了以色列作为神选民的拣选,从奴役中被救赎并分别为圣。 《哈夫塔拉》重申了神对以色列的约的信实,即使在对列国施行审判时也是如此。 《罗马书》9章探讨了拣选的概念,表明神对以色列(以及延伸至基督里的信徒)的拣选是基于祂的怜悯和旨意,而非人的行为。 怜悯与公义: 在“波”段落中,神的公义体现在十灾中,而祂的怜悯体现在逾越节中对以色列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