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語言”的博文

神聖與秩序:從《利未記》看聖潔空間、時間、語言與現代生活實踐

  神聖與秩序:從《利未記》看聖潔空間、時間、語言與現代生活實踐 猶太拉比 Jonathan Sacks 曾指出:「失去神聖感,就會導致社會秩序的瓦解。」這句話深刻地總結了《利未記》的核心信息。《利未記》不僅是儀式的手冊,更是一部教導如何在現實中體現神聖(holy)秩序的生活指南。它以一個中心主題展開: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利未記 19:2) 。 聖潔不僅是屬靈概念,更是關於空間、時間、語言與行為的秩序。本文將從《利未記》的結構出發,探討四個「神聖的場域」:空間、時間、語言與人際,並思考在現代如何實踐聖潔生活。 一、神聖的空間(Holy Space):會幕與生活的界限 《利未記》一開始強調獻祭與會幕的聖潔,會幕是神臨在的中心。只有經過潔淨的祭司可以進入至聖所,這是對「靠近神」的空間要求。這些律例告訴我們: 空間若沒有神的秩序,就會變成混亂與玷污的場所 。 應用: 家庭與教會是否是「分別為聖」的空間? 我們是否在物理與心靈的空間中預備「安靜與敬拜的所在」? 二、神聖的時間(Holy Time):節期與休止的韻律 利未記 23 章詳列了節期與安息日,這些不是文化習俗,而是「神指定的時刻」(מוֹעֲדֵי יְהוָה)。從每週的安息日到一年一度的贖罪日,神在教導祂的百姓: 時間本身可以成為敬拜的容器。 應用: 我們是否願意在日程中劃出屬神的「安息空間」? 我們是否定期記念神的拯救與供應,讓時間不只是生產力的工具? 三、神聖的語言(Holy Word):誓言與話語的秩序 利未記 19 章中,神命令不可用神的名起假誓,不可咒詛,也不可欺哄近人。語言本應承載真理與恩慈,是創造的工具。語言失去神聖感,就會變成破壞與詛咒的利劍。 應用: 我們是否在說話時認真對待自己的承諾與用詞? 我們是否用語言建立信任與愛,而不是傷害與虛假? 四、神聖的人際關係(Holy People & Justice):倫理與秩序並行 《利未記》19–20章展開倫理律法,如愛人如己、公平秤量、不可欺壓窮人、照顧外人與聾啞人。這些都是神聖秩序在人際關係中的展現。神聖不是脫離人群的敬虔,而是活在群體中的公平與慈愛。 應用: 我們在工作與人際中是否尊重每一個人的神形象? 我們是否選擇「公義與憐憫同行」的生活方式? 五、從聖潔到秩序:Jonathan Sacks 的洞見 Jo...

將臨之事

  μέλλω:將臨之事與復活的語言——新約與古希臘文獻中的神學洞見 希臘動詞 μέλλω (mellō) 在新約末世論中扮演著細膩而關鍵的角色。它常被翻譯為「將要」、「打算」、「注定」,但這個詞所蘊含的不僅是可能性或時間的接近,更涉及神的計畫、即將成就的應許,以及有目的的歷史推進。本文將探討它在通用希臘語(Koine Greek)中的語義範圍,在新約中的使用——特別與 復活 的關聯——並將其置於希臘與希伯來思想傳統中來理解。 一、古典語境中 μέλλω 的語義背景 在古典與希臘化時期文獻中, μέλλω 主要有三種語用: 時間上的即將發生 :「正要」——如色諾芬(Xenophon)常用於即將發生的行動。 命定與注定 :「命定要」——帶有神話或命運意味,如荷馬筆下英雄「將要死亡」,不是因為馬上死,而是命定將死。 意圖與打算 :「打算做」——表示主觀意圖與預備行動。 因此, μέλλω 橫跨「即將發生」與「不可避免的終局」兩種語境,依上下文有所不同。 二、新約中 μέλλω 的使用:神行動的即將成就 在新約中, μέλλω 出現超過 100 次,常出現在末世語境中,表達神即將執行的審判、救贖或復活計畫。例如: 路加福音 9:31 :摩西與以利亞與耶穌談論他「將要(ἔμελλεν)在耶路撒冷成就的出埃及」。 使徒行傳 17:31 :「神定了日子,要(μέλλει)藉著他所立的人審判天下。」 羅馬書 8:18 :「將來(μέλλουσαν)要顯於我們的榮耀」遠勝現今苦楚。 這動詞凸顯了 神計畫的必然性與進展性 ,即使時間點未必立刻臨到,也帶有「勢不可擋」的意味。 三、μέλλω 與新約中的復活主題 復活,無論是基督的復活還是信徒將來的復活,都是 μέλλω 出現的核心場景之一: 使徒行傳 24:15 :「並且靠著神盼望死人—無論義人、惡人—將來都要復活(μέλλει ἔσεσθαι)。」這裡 μέλλει 表達的是未來的確定性與神的任命。 使徒行傳 17:31 再次將審判與復活聯繫:「神藉著他所立的人要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人中復活,給萬人做可信的憑據。」復活不僅是未來盼望,更是神將來審判與更新的保證與序曲。 因此, μέλλω 在這些段落中強調:復活不是一種抽象理想,而是 必然的末世轉捩點 ,在基督裡已經啟動,並將在末後完成(參 林前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