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重新思考,再思”的博文

再思赎罪:从《利未记》到新约的献祭转化

 再思赎罪:从《利未记》到新约的献祭转化 引言 “赎罪”(atonement)这个概念对犹太教与基督教而言都居于核心地位。圣经中的赎罪不仅是仪式行为,更是关于人如何与圣洁的神恢复关系的深刻神学真理。 从《利未记》的祭司制度到新约中耶稣的献祭,圣经展现了赎罪观念的发展与深化。而大卫·莫菲特(David M. Moffitt)在其著作《Rethinking the Atonement》中,挑战了西方神学对赎罪的简化理解,重申了 耶稣复活、升天和天上大祭司职分 在赎罪完成中的重要性。 一、赎罪的希伯来语与《利未记》的献祭体系 1. “赎罪”在希伯来语中的词根:כָּפַר ( kaphar ) 常被译为“遮盖、赎回、遮蔽”。 出现于《利未记》最频繁的用法是“大祭司为百姓赎罪”(כִּפֶּר עַל־הָעָם)。 赎罪不是情绪安慰,而是客观的遮蔽与洁净行为 ,使人可以重新靠近神。 “因为生灵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利未记17:11) 2. 利未记中的献祭种类 赎罪祭(חַטָּאת) :主要处理人对圣所的玷污,强调洁净功能。 赎愆祭(אָשָׁם) :多用于偿还具体过错(如偷窃、欺骗等),强调责任与补偿。 燔祭(עֹלָה) :表达完全奉献给神。 平安祭(שְׁלָמִים) :强调恢复关系后的共享与感恩。 3. 关键特征:大日赎罪(利未记16章) 每年一次,大祭司进入至圣所,将血洒在施恩座上,为: 圣所赎罪(因百姓的罪污染了神的居所), 祭坛洁净, 百姓群体赎罪。 重点 :不仅赦罪,更是 洁净神的居所 ,使神继续与祂的百姓同住。 二、新约中的赎罪:延续与更新 1. “赎罪”与“献祭”的语言转化 新约的希腊语中,“赎罪”常用: hilastērion (ἱλαστήριον):施恩座(罗马书3:25) katharizō (καθαρίζω):洁净(约壹1:7) lutron (λύτρον):赎价(马可福音10:45) “神设立耶稣作赎罪祭(ἱλαστήριον),是凭着他的血,借着人的信。”(罗马书3:25) 2. 希伯来书的赎罪神学(尤其是7–10章) 耶稣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