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s 9:30-33
📖 Romans 9:30
Greek:
Τί οὖν ἐροῦμεν; ὅτι ἔθνη τὰ μὴ διώκοντα δικαιοσύνην
κατέλαβε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δὲ τὴν ἐκ πίστεως·
Literal CN:
那么我们要说什么呢?
外邦人(ἔθνη),他们并没有追求(μὴ διώκοντα)义(δικαιοσύνην),
却获得了(κατέλαβεν)义,
就是那出于信心(ἐκ πίστεως)的义。
🪔 关键词解析:
-
ἔθνη: “列国、外邦”,在保罗语境中对比以色列。
-
διώκω:字面“追逐、迫切追求”,这里表示积极努力去达成律法义。
-
καταλαμβάνω: “抓住、得着”,强调外邦人的义并非通过律法体系追求得来,而是出乎神的怜悯与信心的回应。
-
ἐκ πίστεως: “出于信心”,这里的“πίστις”在 after-supersessionism 解读中更接近“信实/忠诚回应”,不仅是抽象信仰。
📌 神学背景:
外邦人并没有参与以色列的律法体系,也没有成为“追求义的团体”,
但却因着信(或忠诚的回应)而进入神的盟约义之中。
👉 J. Brian Tucker 指出:
这并非说外邦“取代”了以色列的律法性传统,
而是神的盟约义(δικαιοσύνη)透过弥赛亚的忠信与信心回应,向外邦扩展。
📖 Romans 9:31
Greek:
Ἰσραὴλ δὲ διώκων νόμον δικαιοσύνης
εἰς νόμον οὐκ ἔφθασεν.
Literal CN:
但以色列(Ἰσραὴλ),追求(διώκων)义的律法(νόμον δικαιοσύνης),
却没有达到(οὐκ ἔφθασεν)那律法。
🪔 关键词解析:
-
νόμος δικαιοσύνης: “义的律法”
👉 不是律法本身不义,而是以色列试图通过律法行为来获得地位。 -
φθάνω: “达到、抵达”,暗示“努力追求却未能实现”。
-
διώκων(现在分词)与前节的“μὴ διώκοντα”形成强烈对比。
📌 神学背景:
以色列作为神的盟约子民,本是追求义的民族,
但他们未能达到这义,不是因为神撤销了律法,
而是因为他们未能借信心进入神的义。
👉 Tucker 指出:
这里不是“律法被废除”的宣告,
而是「追求的方式」——倚靠律法行为 vs 信心忠诚的张力。
神的盟约义仍然通过以色列延续,但实现路径在弥赛亚里展开。
📖 Romans 9:32
Greek:
διὰ τί; ὅτι οὐκ ἐκ πίστεως ἀλλ᾽ ὡς ἐξ ἔργων·
προσέκοψαν τῷ λίθῳ τοῦ προσκόμματος,
Literal CN: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不是出于信心(οὐκ ἐκ πίστεως),
而是好像出于行为(ὡς ἐξ ἔργων)。
他们绊跌在那绊脚的石头(τῷ λίθῳ τοῦ προσκόμματος)上。
🪔 关键词解析:
-
ἐκ πίστεως:再度强调义的来源。
-
ἔργων:律法行为,或宗教性努力。
-
προσκόπτω: “绊跌”,暗示拒绝或不信。
-
λίθος προσκόμματος: “绊脚的石头”,保罗引用先知书对弥赛亚的描述(见下一节)。
📌 神学背景:
以色列追求律法之义的方式,
使他们在弥赛亚面前绊跌——因为他们未认出那「神所设立的义的根基」。
👉 Tucker 的洞见:
“绊脚石”不是神对以色列的弃绝,
而是神在弥赛亚里设立的新信心路径。
保罗的用意是解释「张力」,不是宣布「取代」。
📖 Romans 9:33
Greek:
καθὼς γέγραπται·
Ἰδοὺ τίθημι ἐν Σιὼν λίθον προσκόμματος καὶ πέτραν σκανδάλου,
καὶ ὁ πιστεύων ἐπ᾽ αὐτῷ οὐ καταισχυνθήσεται.
Literal CN:
正如经上所记:
「看哪,我在锡安(Σιὼν)放一块绊脚的石头(λίθον προσκόμματος)和跌人的磐石(πέτραν σκανδάλου),
信靠(ὁ πιστεύων)在其上的,必不至于羞愧(οὐ καταισχυνθήσεται)。」
🪔 关键词解析:
-
引自 Isaiah 8:14、28:16(LXX)
-
神设立石头 → 耶路撒冷的弥赛亚根基
-
对信的人 → 稳固根基;
-
对不信的人 → 绊脚石。
-
-
πέτρα σκανδάλου: “冒犯的磐石” → 引发争议、试验信心的对象。
-
πιστεύων: 这里的“信”不仅是理性相信,而是忠诚信靠、将生命托付给神的行动。
-
οὐ καταισχυνθήσεται: 不蒙羞、不被弃绝 → 强调神对信靠者的信实。
📌 神学背景:
以赛亚时代的“石头”象征神的拣选与考验。
保罗将这一意象应用在弥赛亚身上。
对不信的以色列,是绊脚石;
对信靠的群体,是神的根基与荣耀。
👉 Tucker 的洞见:
保罗引用这段经文,并非宣告“以色列被替代”,
而是指出弥赛亚是盟约计划的「核心转折点」——
决定信与不信的分界。
余民与外邦信徒一同在这石头上得立根基。
🕊 背景与理解难点
-
信心与行为的张力
-
保罗并非否定律法本身,而是指出:律法若被当作「义的手段」而非「回应神的方式」,便失去功用。
-
外邦人未经过摩西律法的“追求”路径,却因信进入盟约。
-
这是「路径的扩展」,而不是「体系的废除」。
-
-
弥赛亚与以色列的关系
-
“石头”出自以色列,也立于锡安,表明神的计划以以色列为中心。
-
信靠这石头的,包括以色列余民与外邦信徒,构成一个延续性的盟约群体。
-
-
反取代视角
-
保罗并未说“外邦取代以色列”,
-
而是揭示:进入神义的方式,所有人都必须经过同一根基——弥赛亚。
-
以色列的故事仍然是神的故事主轴(参罗 11)。
-
✨ Tucker 的 after-supersessionism 重点
J. Brian Tucker 强调,罗马书 9:30–33 的修辞并非「以外邦取代以色列」:
-
外邦「得着义」是出于信心的扩展,而非取代律法民族;
-
以色列「未达义」的原因是路径的问题,不是身份被取消;
-
“石头”设立在锡安 → 神的盟约仍然根植于以色列;
-
信心之义不是「新宗教」,而是神盟约应许的实现方式。
“Paul presents the Messiah not as the end of Israel but as the turning point in Israel’s story, through whom Gentiles are incorporated and the remnant is sustained.”
📜 中文意译:
「保罗并没有把弥赛亚呈现为以色列的终点,
而是故事的转折点——
外邦因此被接纳,余民因此被保留。」
🪔 关键希腊词表
| Greek | 中文 | 注释 |
|---|---|---|
| δικαιοσύνη | 义 | 神盟约的忠信与信实,不仅是道德属性 |
| διώκω | 追求 | 表明以色列的主动努力 |
| καταλαμβάνω | 得着 | 外邦被纳入神计划的被动接受 |
| ἐκ πίστεως | 出于信心 | 忠诚回应神的方式 |
| ἔργων | 行为 | 人的宗教努力 |
| προσκόμμα | 绊脚 | 对弥赛亚的拒绝或不信 |
| πέτρα σκανδάλου | 冒犯的磐石 | 弥赛亚是盟约的考验与根基 |
| καταισχυνθήσεται | 不羞愧 | 神对信靠者的信实应许 |
🌿 神学总结(Romans 9:30–33)
| 外邦人 | 以色列 | 神的计划 |
|---|---|---|
| 未追求义 | 追求律法义 | 神通过弥赛亚显明义 |
| 因信得义 | 因行为跌倒 | 神的怜悯扩展而非取代 |
| 被接枝 | 余民被保留 | 共同成为神子民 |
📖 保罗的目标不是否定以色列,而是揭示:
-
外邦进入盟约 → 是神早已预备的应许实现;
-
以色列的未达成 → 是信心回应的问题;
-
神对以色列的计划仍在继续(罗 11)。
🕊 应用与反思
-
📜 信心不是「知道所有答案」,而是在“石头”前选择信靠。
-
🪔 神的呼召并没有取消以色列,而是让全人类在弥赛亚里得以参与。
-
🌿 我们都是在这块石头上被建立的群体,既不骄傲,也不取代。
「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
信靠的人,必不至于羞愧。」(罗 9: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omans 9:32 的神学“深水区”
👉 这正是 J. Brian Tucker(及其他 after-supersessionism 学者)在 Reading Romans after Supersessionism 中极力澄清的一个误解焦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仔细拆解👇
🪔 一、这里的“信心”并不是否认以色列的盟约身份
原文:οὐκ ἐκ πίστεως(“不是出于信心”)
-
“πίστις” 这里不只是“内心相信”,而是「忠诚、信靠神盟约的回应」。
-
保罗并不是在说以色列根本就没有信神,
而是在说他们回应神的方式有偏差。
📌 在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传统中,「守律法」本身就是表达对神忠诚的重要方式。
但保罗指出,当律法行为被当作“得义”的手段,而非“信心的果子”时,
它就偏离了神的原意。
🪔 Tucker 的洞见:
“Paul is not denying Israel’s covenantal status, but is critiquing a mode of response to the covenant—reliance on Torah observance as boundary marker rather than faithfulness to God’s redemptive action in Messiah.”
📖 中文:
保罗不是否认以色列的盟约地位,
而是批评他们的回应方式——
把律法当作身份界线和义的手段,
而没有忠信地回应神在弥赛亚里的救赎行动。
🕊 二、信心的焦点发生了转折点:弥赛亚
保罗写罗马书时,信心的对象并不是从「律法」改成「信心」这么简单。
而是从「等待神的救赎」→ 「面对弥赛亚已经到来」的历史节点发生了转变。
-
以色列忠信的传统:守律法、遵约 → 是正确的。
-
但当神的应许在 Jesus of Nazareth 弥赛亚里成就时,
盟约要求的忠信,也必须体现在对弥赛亚的回应上。 -
外邦人通过信靠弥赛亚,进入这盟约;
-
而许多以色列人却在这一“石头”上绊跌(罗 9:32–33)。
📜 保罗引用 Isaiah 8:14:
「他要作绊脚的石头……」
这不是外邦对以色列的替代,
而是神的救赎计划到了「关键交汇点」,
要求以色列忠信的形式发生转变。
👉 换句话说:
保罗批评的不是「律法忠信本身」,
而是他们没有忠信地接受神在弥赛亚里所启示的下一步。
🕯 三、不是全体以色列不忠信,而是「集体回应张力」
这里另一个理解重点是:
保罗在罗马书 9–11 章中,多次强调「余民」(ὑπόλειμμα)的概念。
他并不是说「所有以色列人都跌倒了」,
而是在说「民族整体在历史上大多没有忠信地回应弥赛亚」。
-
罗 11:1 「神并没有弃绝祂的百姓!」
-
罗 11:5 「如今也是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余民存留。」
📌 所以,9:32 中的「οὐκ ἐκ πίστεως」
是对以色列民族在弥赛亚启示面前的普遍状态的描述,
并不否定神与以色列的持续盟约关系。
👉 Tucker 强调:
“Paul’s critique of Israel is historical, not ontological.”
📖 中文:
保罗对以色列的批评是历史性的(关于回应的状态),
不是本质性的(否定其被拣选的身份)。
🌿 四、从律法的“界限标志”到弥赛亚的“信心中心”
第二圣殿时期,许多犹太人将律法的实践视为区分“盟约内外”的标志(boundary markers):
-
割礼
-
食物律
-
安息日
-
节期
这本身没有错,因为这是盟约的一部分。
但保罗指出:
当弥赛亚来临后,真正的“进入盟约”与“成义”不再取决于这些外在界线,
而是取决于是否信靠神借弥赛亚所完成的救赎计划。
📌 外邦人并没有这些外在标志,却因「信心」被纳入;
以色列人虽然拥有律法,但若拒绝弥赛亚的信心之路,就绊跌了。
👉 这也正是「石头」的意义:
同一块石头,对信的人是根基,对不信的人是绊脚石。
🧭 五、Tucker 的神学总结
J. Brian Tucker 对罗马书 9:32 的 after-supersessionism 解读:
-
📜 保罗并没有否认以色列的盟约身份。
-
✡ 他指出的是以色列对神在弥赛亚中行动的历史性回应问题。
-
🪔 外邦的加入不是替代,而是借着弥赛亚忠信的扩展。
-
🌿 以色列的失败是「局部的、阶段性的」,而非「永久的」。
-
🕊 余民见证神的信实计划仍在继续(罗 11)。
🕯 六、小结:理解“Israel 不信”并非“Israel 被弃绝”
| 常见误读 ❌ | 保罗真实意思 ✅ |
|---|---|
| 以色列不信 → 被神弃绝 | 神仍然信实于盟约,余民被保留 |
| 律法被废弃 | 律法被重新定位,弥赛亚成为中心 |
| 外邦取代以色列 | 外邦被纳入以色列的故事 |
| “不出于信心”是本质问题 | 是历史性的集体回应张力 |
📖 再看罗 9:32–33
“因为他们不是出于信心,而是好像出于行为,
他们在绊脚石上跌倒了。
正如经上所记:『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
信靠它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这段话的重点不在于“谁被淘汰”,
而在于:
-
神的计划进入新阶段
-
弥赛亚成为信心的焦点
-
以色列必须在这个阶段做出忠信的回应
🌿 结语:神对以色列的故事并未结束
Paul the Apostle 既批评以色列对弥赛亚的“未信”,
又坚定宣告神的拣选不可废弃(罗 11:29)。
「οὐκ ἐκ πίστεως」并非一个终点,
而是一个「邀请」——
邀请以色列全家回到盟约的中心:信靠那块神亲自设立的石头。
🪔 「神的恩赐和呼召是没有后悔的。」(罗 11:29)
✅ 总结:
-
保罗说「以色列没有出于信心」,并不是否认他们与神的关系,
-
而是指出他们在历史性关键时刻,对弥赛亚的回应方式不符合盟约的信心,
-
神对以色列的拣选仍然坚定,余民证明神的信实,
-
外邦的加入是扩展,不是取代。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