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因忠诚而得救,乃缦的故事”的博文

因忠诚而得救:乃缦的故事

 因忠诚而得救:乃缦的故事 引言:重思“信” 在传统基督教中,约翰福音3:16的“信”常被理解为一种心中的“相信”或“接受”的动作:“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然而,随着对希腊文“πίστις”(pistis)一词的重新考察,一些学者(如Teresa Morgan与Matthew Bates)指出,这个词在第一世纪的希腊–罗马语境中更常表示“忠诚、忠心”或“效忠”,而不仅是认知上的“相信”。换句话说,耶稣所呼召的“信”,指向一种对他持续的忠诚与效忠。 这个视角可以在《列王纪下》中一个被忽略却极有力的故事中得到支持:亚兰将军乃缦(Naaman)的归信经历。 乃缦的故事梗概,全文附后(《列王纪下》5:1–19) 乃缦是亚兰王的大将军,虽大有勇力,但长了大麻风。 以色列掳来的一个小女子建议他去找先知以利沙得医治。 乃缦带着贵重礼物前往,以利沙却不亲自出来,只让他去约旦河洗七次。 乃缦愤怒,觉得被羞辱,但他的仆人劝他说服从吧。 他终于顺服,洗净之后全然得医治。 乃缦回来说:“现在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没有神!”并承诺从今不再献祭与别神。 他请求带些以色列的土回去(为在他国中敬拜耶和华)。 他请求饶恕他将不得不在偶像庙中陪王跪拜的事。 以利沙说:“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 故事中的“忠诚转移” 这个故事关键不在于乃缦是否“相信耶和华存在”(当时人们相信各民族有自己的神灵),而在于他在行动与效忠上的转变: 1. 效忠之转移 乃缦原是效忠亚兰与其神灵的将军。但在经历医治后,他的宣告“除以色列神之外,普天下没有神”,并承诺不再向其他神献祭,意味着他效忠的转变——他改变了自己的主神对象 。从他自己所忠于的外邦神灵转向了忠于耶和华。 这与“pistis”作为效忠和忠心的含义高度契合。正如Teresa Morgan在《Roman Faith and Christian Faith》一书中所指出,在罗马世界中,“信”是社会、政治、宗教中“忠诚关系”的核心词汇。例如士兵对皇帝、仆人对主人、臣民对王。 乃缦像一个臣民,将自己的忠诚从亚兰的神转向以色列的耶和华。这是乃缦得救的原因。 2. 请求带土的象征行动 乃缦请求带些以色列的土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