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到契約
當我們從《摩托》(Matot)妥拉段落探討「誓言與承諾」的律法時,不難發現這不僅是古代以色列社會的道德規範,更是一個永恆的原則—— 信實與責任,是任何自由社會的根基 。這個原則,直接連結到現代社會的「契約文化(Covenantal Culture)」與「信任架構(Trust Infrastructure)」。 一、從誓言到契約:現代社會仍靠誠信運作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制度化的社會中,有無數法律、契約、合約、協議,從房屋租約到工作聘約、從金融借貸到醫療同意書。然而, 這一切制度的背後,其實都建立在一個假設:人會說到做到。 信用卡系統 :銀行給你信用額度,是基於你會「信守還款承諾」。 法律契約 :即使律師撰寫數十頁合約,若雙方不信守承諾,社會就無法正常運作。 民主制度 :選舉的誓言、就職的承諾,若變為空話,民主也會失去信任基礎。 誓言制度所要培養的,是 內化的道德責任感 ,不是外在威脅的順服,而是出於對神與人敬畏的誠信。 二、契約社會背後的聖經圖像:盟約文化(Covenantal Society) 猶太思想與聖經文化中,「 盟約(ברית, berit ) 」是一切關係的核心,無論是: 神與亞伯拉罕的盟約(創17) 神與以色列在西奈的盟約(出19–24) 神與大衛王室的盟約(撒下7) 新約中彌賽亞所立的新約(耶31:31、路22:20) 這些盟約都不是權力強加,而是 雙方基於信任與應許所建立的長期承諾關係 。 現代社會若脫離了這樣的盟約精神,將走向: 契約失效 :承諾淪為形式,責任變得可推諉。 信任崩解 :人與人、政府與人民、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信任崩潰。 制度失靈 :若人民不再相信彼此會守諾,那麼即使法律再完備,也難維繫社會運作。 三、現代應用與信仰挑戰 1. 個人層面 言出必行 :是否輕易承諾卻不實踐?是否對孩子、配偶、朋友、教會許下了沒兌現的話? 誠信工作 :職場中的責任與信任是否建立在真正的忠誠與透明? 2. 群體層面 教會與信徒的盟約關係 :參與教會是否只是「自由選擇」,還是看作一份彼此委身的聖約? 企業與客戶、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信任恢復 :是否只有法律制度足夠,還需要道德修復、誠信教育? 3. 教育與文化 猶太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