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5的博文

誓言到契約

  當我們從《摩托》(Matot)妥拉段落探討「誓言與承諾」的律法時,不難發現這不僅是古代以色列社會的道德規範,更是一個永恆的原則—— 信實與責任,是任何自由社會的根基 。這個原則,直接連結到現代社會的「契約文化(Covenantal Culture)」與「信任架構(Trust Infrastructure)」。 一、從誓言到契約:現代社會仍靠誠信運作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制度化的社會中,有無數法律、契約、合約、協議,從房屋租約到工作聘約、從金融借貸到醫療同意書。然而, 這一切制度的背後,其實都建立在一個假設:人會說到做到。 信用卡系統 :銀行給你信用額度,是基於你會「信守還款承諾」。 法律契約 :即使律師撰寫數十頁合約,若雙方不信守承諾,社會就無法正常運作。 民主制度 :選舉的誓言、就職的承諾,若變為空話,民主也會失去信任基礎。 誓言制度所要培養的,是 內化的道德責任感 ,不是外在威脅的順服,而是出於對神與人敬畏的誠信。 二、契約社會背後的聖經圖像:盟約文化(Covenantal Society) 猶太思想與聖經文化中,「 盟約(ברית, berit ) 」是一切關係的核心,無論是: 神與亞伯拉罕的盟約(創17) 神與以色列在西奈的盟約(出19–24) 神與大衛王室的盟約(撒下7) 新約中彌賽亞所立的新約(耶31:31、路22:20) 這些盟約都不是權力強加,而是 雙方基於信任與應許所建立的長期承諾關係 。 現代社會若脫離了這樣的盟約精神,將走向: 契約失效 :承諾淪為形式,責任變得可推諉。 信任崩解 :人與人、政府與人民、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信任崩潰。 制度失靈 :若人民不再相信彼此會守諾,那麼即使法律再完備,也難維繫社會運作。 三、現代應用與信仰挑戰 1. 個人層面 言出必行 :是否輕易承諾卻不實踐?是否對孩子、配偶、朋友、教會許下了沒兌現的話? 誠信工作 :職場中的責任與信任是否建立在真正的忠誠與透明? 2. 群體層面 教會與信徒的盟約關係 :參與教會是否只是「自由選擇」,還是看作一份彼此委身的聖約? 企業與客戶、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信任恢復 :是否只有法律制度足夠,還需要道德修復、誠信教育? 3. 教育與文化 猶太人至...

誓言與許願

 在《摩托》(Matot)這一妥拉段落的開頭(民數記30章),摩西向以色列各支派首領宣告了一項重要的律法: 有關誓言與許願的責任 。這段經文看似是一段關於個人行為的小節,但其實蘊藏著極深的神學與社會意義,尤其是在以色列人即將進入應許之地的此刻頒布,意義非凡。 一、經文概覽:誓言與許願(民數記30:1–16) 核心內容包括: 一個人若對耶和華許願或起誓約束自己,就 不可背約 ,要 照口中所出的一切而行 (30:2)。 對於婦女的誓言,則根據她是否在父親家或丈夫家中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強調家庭秩序與責任。 二、為何此律法出現在此刻? 以色列人正站在 約旦河東 ,準備進入應許之地。這是一個過渡時刻——從曠野流浪進入建立社會的階段。他們即將從以神為直接統治者的曠野生活,進入一個有領袖、有疆界、有產業、有城市的具體國度。 在此時強調 誓言與承諾的責任 ,正是為了: 建立自由中的秩序 :進入應許之地,他們將不再天天靠嗎哪與雲柱,而是有更多選擇與自由。自由若無責任,即變成放縱。守約成為維繫自由社會秩序的根基。 塑造誠信的文化 :在新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無法只靠外在權威施壓,而是要靠內心對神的敬畏與誠信。口中所出,就是立約的根本。 預備進入應許之地的屬靈狀態 :神是信實守約的神(申7:9),祂的子民也要在話語與行動上反映這樣的性情。 三、自由與責任:一個成熟社會的根基 誓言的律法反映了一個關鍵價值觀: 自由不是不負責任,而是 選擇對的事並為之負責 。 在人類歷史上,當一個社會擁有言論自由、宗教自由、財產自由等權利時,若缺乏相應的責任與誠信,就容易陷入無序、欺詐與崩潰。摩西在這裡教導百姓: 你若說了,就要做;你若向神許願,就要償還 (參傳道書5:4–6)。 這正是建立**盟約共同體(covenantal society)**的根基:不靠威嚇,而靠承諾。 四、與新約的聯繫 耶穌在馬太福音5:33–37中也教導門徒不可妄起誓,而應該 說是就說是,說不是就說不是 。這不是取消誓言的意義,而是進一步提升人的誠信——讓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站立得住,不需加添神聖語句來佐證。 五、當代應用 對現代信徒而言,這段律法教導我們: 在自由中做負責的選擇 :不要輕易許願或承諾,但一旦做出,就應謹守。 ...

剑与言:从皮拿哈斯到默西亚骑士的火焰使命

剑与言:从皮拿哈斯到默西亚骑士的火焰使命 引言:剑是毁灭,还是言语的延伸? 在圣经中,“剑”常被视为神公义的工具,而“言语”(דָּבָר / λόγος)则象征神的启示、指引与生命。然而,在某些关键时刻,这两者却紧密交织: 神的言语成为利剑,神的利剑也被视为话语的体现。 本周的**《皮拿哈斯记》 、其对应的 哈夫塔拉(列王纪上18–19章) ,以及 新约启示录19章**,呈现了三位义怒者——皮拿哈斯、以利亚与骑白马的弥赛亚——他们在极端道德危机中“带着剑执行言语的使命”。 这三段经文以 审判与拯救 为主线,让我们反思: 神的道(word)与神的剑(sword)之间,有何内在关联?神的仆人何时当执剑而战,又何时当退至静默之声中? 一、 皮拿哈斯:长矛中的妒忌之言 皮拿哈斯因目睹以色列人与米甸女子在圣所门口行淫,立即拿起长矛,刺杀他们,止住神的愤怒(民数记25:7–9)。神随即对摩西说: “他在我忿怒中,以我的忿怒向以色列人发怒... 因此,我将我的‘**平安之约(בְּרִיתִי שָׁלוֹם)’赐给他。”(民数记25:11–12) 🔹 剑的行动,言语的回应 皮拿哈斯手中的 长矛(רֹמַח romach) ,虽为武器,却成了 神的忿怒与盟约之话的体现 。他以行动回应了神未发出的命令,但神的言语随后承认他的行为乃是“为神大发妒忌”。 ✡️ 拉比传统反思 塔木德 Sanhedrin 82a 提到,热心者杀淫者是“律法容许但不授权”的行为。 拉比们指出: 皮拿哈斯的行动若非真诚地与神的妒忌一致,将不会蒙悦纳。 因此,他的“剑”必须与神的“言”同调。 二、 以利亚:火焰之后的低语 以利亚在加密山大战巴力先知后,以剑杀死四百五十位假先知(列王纪上18:40)。这是一次剧烈的属灵决断。但在下一章,他陷入沮丧,逃到西奈,神在那里没有用火或风向他说话,而是: “在微小的声音中(קול דממה דקה)”(列王纪上19:12) 🔹 火焰中的剑,旷野中的话 以利亚曾在火焰与剑中“替神说话”,但神最终引导他进入一个 非暴力、非审判的言语层面 。他不再挥剑,而是被差派去膏立新一代领袖——哈薛、耶户和以利沙。 ✡️ 拉比与密教传统中的“静默之声” 犹太神秘主义者将 “קול דממה דקה”(微小的声...

热心与和平之间:皮拿哈斯的义怒、以利亚的孤独,以及当代的反思

  热心与和平之间:皮拿哈斯的义怒、以利亚的孤独,以及当代的反思 引言:一个令人不安的英雄 在《民数记》25章的结尾,皮拿哈斯(Pinchas)挺身而出,用长矛刺杀了以色列人和米甸女子,在神的愤怒降下瘟疫之时,阻止了更大的灾难。紧随其后的《皮拿哈斯记》(民数记25:10–30:1)中,神不但没有谴责他,反而称赞他,并赐他“平安的约”以及“永远的祭司职分”。 然而,这段记载却引发许多古今犹太学者的困惑: 皮拿哈斯为何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以暴制暴,却被神称为有功之人?他的行为究竟是超越律法,还是一种默许下的特殊行动?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 先知以利亚 身上。他在《列王纪上》第18–19章大显神威,挑战巴力先知后,又因对以色列的不忠而痛心疾首。但神没有让他继续执掌使命,而是叫他膏立下一代人:哈薛、耶户和以利沙。 这类“义怒者”在圣经中虽常蒙神使用,却也常被引导离开“审判者”的角色,进入或交棒予和平与更新之路。 本文将探讨: 皮拿哈斯与以利亚的“热心”到底是什么?在犹太传统与圣经叙事中,这类行动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义怒”与“和平”的张力? 一、皮拿哈斯:越界的祭司?被赐“平安”的杀戮者? 1.1 圣经记载:一人行动,千人止灾 皮拿哈斯刺杀的是 以色列人细利 与 米甸女子哥斯比 (一位领袖之女),此举似乎越过摩西与祭司系统的权限,没有审判程序。然而,这一击终止了瘟疫,拯救了以色列人。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他在我忿怒中,以我的忿怒向以色列人发怒,使我不在忿怒中把他们灭绝。’”(民数记25:10–11) 神甚至说要与他立“ 平安之约(בְּרִיתִי שָׁלוֹם) ”,并赐他“ 永远的祭司职分 ”。 这一幕形成强烈张力: 皮拿哈斯的行为暴力却带来平安;他未受命却蒙赏赐。 1.2 拉比传统的张力解读 犹太传统从不轻易为暴力辩护,即便神称赞皮拿哈斯,其行动仍被视为高度特殊、不可轻易模仿的: **塔木德《Sanhedrin 82a》**讨论:“热心者可当场处决行淫者,但若先请求许可,就不得执行。”这是对“热心者律法”的限制—— 合法,但不被鼓励 。 **拉比索洛维契克(Rav Soloveitchik)**认为:神之所以赏赐皮拿哈斯,是因他并非出于血腥或复仇,而是因他与神同感“热忱为圣洁的妒忌”。 1....

欺哄圣灵:亚拿尼亚事件的语言背景与神圣性探析

  欺哄圣灵:亚拿尼亚事件的语言背景与神圣性探析 引言 《使徒行传》第5章1–11节记载了一段令许多读者震惊的事件:信徒夫妇亚拿尼亚与撒非喇,在向教会献上地产款项时,撒谎声称已经将全部奉献,结果两人相继倒毙。这一事件常被误读为“奉献不够多”的处罚,实则反映出早期教会对圣灵临在的极度敬畏。 透过 希腊原文分析 、 希伯来律法概念 、 亚兰语传统背景 ,再结合**叙利亚文《佩西塔》版本(Peshitta)**的语言张力,本文旨在还原这段记载的深层神学意义与历史脉络,并探讨其对今日教会生活的属灵启示。 一、经文回顾(使徒行传 5:1–11) 亚拿尼亚和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却私下留下部分银子,又假装将全部奉献。彼得指出他“不是向人撒谎,而是向圣灵撒谎”。亚拿尼亚立刻倒毙,撒非喇三小时后也遭同样命运。整间教会大大惧怕。 二、希腊原文关键词分析 1. “撒谎” – ἐψεύσω / ψεύδομαι 彼得责问亚拿尼亚: “撒但为什么充满你的心,叫你 欺哄圣灵 呢?”(使徒行传5:3) ψεύδομαι 不仅表示虚假陈述,在七十士译本中常用于盟约不忠、背弃神的语境。 此处不只是“说谎”,更是 在神的圣洁面前装出忠诚、实则背叛 。 2. “充满你的心” – ἐπλήρωσεν τὴν καρδίαν 与《出埃及记》28:3中“神充满工匠的心以成圣工”形成对比:本应用于圣工的“被充满”,却被撒但所灌注。 是一种 反向的“圣别” ——圣所应归神,如今竟为邪灵所用。 3. “私自留下” – νοσφίζομαι 该动词也出现于约书亚记7:1(七十士译本),亚干偷藏耶利哥战利品,是“应当灭绝、归于耶和华”的圣物。 显明亚拿尼亚行为等同于 挪用神圣之物,是对神直接冒犯 。 三、希伯来与亚兰背景探析 1. “干犯圣物”的罪名 – מְעִילָה (Me'ilah) 在利未记5:15–16中,若有人“干犯耶和华的圣物”,就需献赎愆祭。亚拿尼亚原应将所得归于“共同圣用”,却暗藏一部分,正如利未体系中的 圣物挪用罪 。 这是 宗教伪装加亵渎圣物的双重罪行 ,在神眼中极为严重。 2. “圣灵”与“神的临在” – 舍金那与神的灵 在亚兰文与犹太神秘传统中,圣灵(רוּחַ הַקֹּדֶש...

从咒诅到怜悯:〈巴拉克记〉、〈弥迦书〉与〈罗马书〉的主题对照与当代教训

  引言 本周的《巴拉克记》(民数记22:2–25:9)、先知书《弥迦书》5:7–6:8与新约《罗马书》11:25–32,在时间与背景上虽各不相同,却共享几个核心主题: 神的主权 、 盟约的慈怜 ,以及 以色列的失败与复兴之间的奥秘 。这三段经文构成一幅神救赎计划的拼图:祂常在人的软弱、敌人的攻击之中,彰显祂不变的恩典与信实。本文将以主题对比的方式,融合犹太传统、拉比注释与新约神学,为当代读者带来深刻的属灵洞见。 一、 神的主权性反转:化咒诅为祝福 在《巴拉克记》中,摩押王巴勒请术士巴兰来咒诅以色列。然而,神三次拦阻他,使其口中只能说出祝福(民数记23–24章): “神没有咒诅的,我怎能咒诅呢?”(民数记23:8) 《弥迦书》6:5 明确提到这段历史: “我的百姓啊,你当记念摩押王巴勒所谋的,和比珥的儿子巴兰回答他的话。” 弥迦提醒百姓:神曾在背后为他们转咒为福,这是一种深刻的盟约恩典。 保罗在《罗马书》11:29 中写道: “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 他劝勉外邦信徒与以色列人一同明白:神的选民身份未曾废去,神仍在运行祂的计划——即使在人失败之中,祂依然可以施行拯救。 犹太传统洞见: 拉比拉希(Rashi)与拉班(Ramban)指出,尽管巴兰本身是恶人,但神使用他来发出真理。显示神的主权高过人的动机。 今日教训: 他人想加诸我们的伤害,神能使之反转成祝福(参考创世记50:20)。即使我们看不见,神的看顾与旨意仍持续运行。 二、 隐藏攻击与公开失败:属灵争战与内在妥协 在《巴拉克记》中,神保护以色列免于巴兰咒诅的属灵攻击。但紧接着,以色列却在毗珥陷入与摩押女子的淫乱与拜偶像之中(民数记25:1–9)。这揭示一个属灵真理: 外在攻击不足惧,内在妥协才致命。 《弥迦书》6:3–5 同样表达神对以色列的质问: “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什么?我在什么事上使你厌烦?” 神回顾从埃及到吉甲的看顾恩典,但百姓却以虚假的宗教礼仪回应祂。于是,6:8 总结了神真正所喜悦的敬虔: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保罗在《罗马书》11章也提及以色列的“失脚”: “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11:11) 以色列的暂时失落,竟成为外邦...

从隐秘的咒诅到公开的诱惑:神的保护与以色列的失败(巴拉克记事)

  引言 《巴拉克记》(民数记22:2–25:9)是一段极具戏剧性的叙述,描绘了神如何在以色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护他们免受超自然的攻击,却又如何在随后的故事中,以色列因诱惑而陷入严重的失败。这一段经文形成鲜明对比:神的主权与看顾,对比人的软弱与堕落。它提供了有关属灵争战、神隐秘的保护,以及人类在诱惑面前容易妥协的深刻教训。 一、 隐藏的阴谋:巴拉克与巴兰的咒诅 摩押王巴拉克因以色列战胜了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而惊恐不安。他决定不以武力对抗,而是用属灵的方式打击以色列。他雇佣先知兼术士巴兰来咒诅以色列,希望借助咒语使他们败落。 巴兰的背景 :巴兰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虽能与神对话,却并非义人。犹太教传统与新约常视他为贪婪自私之人(参《先祖言语》5:19;彼后2:15)。 神的拦阻 :巴兰三次尝试咒诅以色列,但每次神都亲自干预,使咒诅转为祝福(民数记23–24章)。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人在营中安歇时,对这一切全然不知。天上的属灵争战在他们毫不知情中发生。 属灵亮光: 神的看顾常在幕后默默进行。我们不知道祂已经为我们拦阻了多少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危险。 二、 先知的异象:咒诅变为祝福 巴兰的几篇神谕,尤其是第三和第四次,展现了极其美丽的诗意。他宣称: “雅各啊,你的帐棚何等华美!以色列啊,你的帐幕何其美好!”(民数记24:5) 他看见以色列是被神分别出来的民族,有神的同在,有属灵的未来。这种反转令人惊奇——仇敌的先知竟成了神话语的工具,彰显神对言语与命运的掌控。 神学观点: 此处应验了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世记12:3)神使咒诅反转为祝福,重申祂对以色列的盟约保护。 三、 反击的方式:毗珥的诱惑 在巴兰最后一次预言之后,故事突然转折(民数记25章)。以色列刚蒙祝福,却立刻陷入罪中: “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这女子叫百姓来,一同给她们的神献祭。百姓吃了祭物,叩拜她们的神。”(民数记25:1–2) 这一切并非偶然。根据民数记31:16,正是巴兰出谋划策: “这些妇人因巴兰的计谋,使以色列人在毗珥的事上得罪耶和华…” 既然无法用咒诅击败以色列,巴兰便教导以色列人“自我诅咒”——引他们犯罪,使神的保护离开。 计谋手段: 摩押与米甸女子引诱以色列人...

From Unseen Curses to Visible Seduction: God's Protection and Israel's Failure in Parashat Balak

  Introduction Parashat Balak (Numbers 22:2–25:9) is a dramatic narrative in which Israel is unknowingly protected by God from a supernatural assault, only to fall prey to a much subtler, seductive attack. It contrasts divine sovereignty and providence with human vulnerability and moral failure. This portion contains timeless lessons about spiritual warfare, the hidden protection of God, and the danger of internal compromise. 1. The Hidden Plot: Balak and Balaam's Curse King Balak of Moab, terrified by Israel’s victories over Sihon and Og, seeks to defeat them not by sword but by spiritual manipulation. He hires the prophet-diviner Balaam to curse Israel, hoping that words of malice from a spiritually powerful figure would undermine Israel's success. Balaam's Reputation: Balaam is a complex figure. Though he speaks with God, he is not portrayed as righteous. Rabbinic and later Christian interpretations often see him as greedy and self-serving (cf. Pirkei Avot 5:19...

整全读经

  整全读经 这篇文章基于一篇学术论文(by  Henri Louis Goulet ),旨在帮助普通基督徒以更贴近圣经原意的视角来阅读新约圣经,特别是加拉太书3:28。这节经文常被误解为抹去犹太人与外邦人、奴隶与自由人、男人与女人的区别,但实际上,它传递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信息。我们将介绍两种解读圣经的技巧(来自论文的第5部分),并展示如何用这些技巧来理解加拉太书3:28(来自论文的第6部分)。这些方法简单易懂,可以帮助你在读经时更贴近圣经作者的原意。 两种读经技巧:深入理解圣经的视角 1. 赫舍尔方法:用心感受圣经的“当下” 这种方法鼓励你放下固有的观念,像第一次阅读圣经那样,用全新的眼光去感受经文的意义( 知道我们所看到的,而不是看到我们所知道的-赫舍尔 )。以下是具体步骤: 用心观察 :不要带着预设的答案去读经,而是像发现新事物一样,仔细观察经文的内容。问自己:“这段经文在说什么?它想表达什么独特的观点?” 提出问题 :试着提出一些能帮助你深入理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作者用这种方式表达?”或“这里的背景是什么?”避免问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感受惊讶 :当你发现经文的意义与你原本的想法不同时,接受这种“惊讶”的感觉。这是一种突破,说明你正在更接近经文的真实含义。 放下习惯 :我们常常用过去的经验或教会的传统来解读圣经,但这可能会让我们错过经文的新意。试着“清空”你的假设,像孩子一样重新看待经文。 如何使用 :当你读圣经时,试着慢下来,专注于经文的字面和情感。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而是让经文自己“说话”。例如,阅读加拉太书3:28时,想象你是第一次读到这节经文,感受它带来的震撼。 2. 托兰斯方法:站在以色列的视角 这种方法提醒我们,圣经是深深植根于以色列(犹太)的历史和文化的。耶稣和使徒保罗都是犹太人,他们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都受到犹太文化的影响。因此,理解圣经需要“回到以色列的学校”,用犹太人的视角来看待经文。 找到经文的框架 :每段经文都有一个“内在的框架”,也就是它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信仰背景。试着了解经文写作时的犹太文化背景,而不是用现代的观念去解读。 避免割裂 :不要把耶稣或新约与旧约(希伯来圣经)割裂开来。旧约和新约是一个整体,共同讲述神与以色列及全人类的故事。 拼图比喻 :托兰斯用拼图来比喻读经:第一次读经时,你可能不知道整幅图是什么样子,...

举目仰望:铜蛇的医治与信仰的偏离

  举目仰望:铜蛇的医治与信仰的偏离 本周的妥拉读经《民数记》21:4–9,讲述了以色列人在旷野旅程中一段独特而深刻的经历。当他们因路途艰辛而埋怨神与摩西时,神使火蛇进入营中,咬伤许多人,导致许多以色列人死亡。随后,在百姓悔改、求摩西代求之后,神吩咐摩西制作一条铜蛇,高举在杆子上,凡仰望者就得以存活。这段经文不仅在犹太传统中富有象征意义,也在新约中被耶稣亲自引用(约翰福音3:14–15),成为预表其被钉十字架的象征。 一、铜蛇的神学意义 悔改与信心的回应 :铜蛇不是自动医治人的神物,而是必须“仰望”(וְהִבִּיט),这是一种信心的行动。它要求人承认自己的罪并相信神的拯救方式。 象征审判与医治并存 :蛇原本是伤害之物,却成为医治之媒。正如罪与死亡的象征被挂在杆上,神以此方式赐下生命,表现出“以毒攻毒”的神圣逆转。 神设定的方式,而非人的主意 :医治的方式非由人决定,铜蛇也不是摩西的创造,而是耶和华吩咐的拯救方式。信心的功效来自顺服神的命令。 二、铜蛇与新约耶稣之死的对照 在《约翰福音》3:14–15中,耶稣对尼哥底母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铜蛇被举起预表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被举。 仰望铜蛇得医治,对应于信靠基督得永生。 铜蛇不能救人本身,是“指向”神恩典的工具;十字架本身亦非神圣,而是基督赐生命的彰显。 三、铜蛇的偶像化与其毁灭 铜蛇虽然一度作为神赐医治的记号,但到了《列王记下》18:4,犹大王希西家却“打碎铜蛇”,因为以色列人“向它烧香”,称它为“铜神(נְחֻשְׁתָּן)”。 偶像的本质:当手段变成目的 铜蛇原是神所用之工具,却被人当作神明崇拜。 这提醒我们:任何象征若失去其所指向的真理,便可能成为偶像。 现代的对照:十字架是否成为“铜蛇”? 十字架是基督救恩的象征,但若只崇拜其形象、佩戴其外形而忽略对基督的信靠,就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甚至迷信。 圣物、圣像、礼仪、音乐——若不指向神,而成为敬拜的中心,本质就与铜蛇无异。 四、从铜蛇学到的属灵功课 仰望与信靠的力量 :救恩从来不是靠形式,而是出于对神话语的回应。 悔改是通向医治之门 :神并未立刻止息蛇患,而是要百姓承认自己的过犯。 防止圣物偶像化 :属灵的记号应当启发敬畏而非成为崇拜对象。 基督是唯一的拯救 :正如铜蛇不是神本身,十字架也不是神,而是神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