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悔改

 

从《申命记》1:1–3:22、以赛亚书1:1–27及使徒行传7:51–8:4看“义”与“悔改”

在犹太传统与圣经神学中,“义”(tzedakah,צְדָקָה)与“悔改”(teshuvah,תְּשׁוּבָה;希腊语metanoia,μετάνοια)是灵性生活的核心,指引个人与社群与神的关系。本文以《妥拉》周份Devarim(《申命记》1:1–3:22)、哈夫塔拉(《以赛亚书》1:1–27)及新约(《使徒行传》7:51–8:4)为依据,深入分析tzedakah(义/慈善)与teshuvah/metanoia(悔改)的意义。结合希伯来原文、犹太传统(塔木德、米德拉什)、希腊语背景及非取代神学视角,本文阐明这两概念如何在以色列的盟约框架与普世信仰中交织,激励公义与灵性更新的生活。


《申命记》1:1–3:22:TzedakahTeshuvah的盟约根基

《申命记》(Devarim,דְּבָרִים,“话语”)是摩西对以色列的临终演讲,回顾历史、律法与神的应许,强调顺服带来祝福、悖逆招致咒诅(《申命记》1:6–8,3:20–22)。虽然tzedakahteshuvah未在《申命记》1:1–3:22中直接出现,但其主题贯穿其中。

1. Tzedakah(צְדָקָה,义/慈善)

  • 定义与词源

    • Tzedakah源自希伯来语词根צדק (tzadeq,公义、正直),意为“正义”或“正直”,在拉比传统中指履行神命令的慈善行为。不同于现代西方的“慈善”(自愿施舍),tzedakah是宗教义务,强调赋予穷人自立能力,而非单纯的慷慨(《塔木德·巴巴·巴特拉》9a)。

    • 《申命记》1:16–17:“要秉公审判……不可徇私。”(希伯来原文:שָׁפַטְתֶּם צֶדֶק,shafattem tzedek,“秉公审判”)。这里的tzedek要求司法公正,确保弱者(如孤儿、寡妇)得到保护,反映tzedakah的社会正义面向。

    • 《申命记》10:18(虽超出本周份,但与主题相关):“祂为孤儿寡妇申冤,怜爱寄居的,赐他衣食。”Tzedakah体现神对弱者的关怀,呼召以色列效法神的公义。

  • 在《申命记》中的体现

    • 摩西在《申命记》1:12–18任命公正的领袖,确保tzedek在社群中实现。这种公正不仅是法律程序,更是tzedakah的生活方式,关乎分享资源、维护弱者权益。

    • 《申命记》3:18–20强调各支派互助,共同进入应许之地,反映tzedakah的社群责任:帮助他人如同帮助自己(《米德拉什·西弗里》Devarim 42)。

  • 犹太传统洞见

    • 《塔木德·苏卡》49b称tzedakah与《妥拉》、敬拜并列,为灵性支柱。Maimonides(《米示拿·托拉》10:1)提出tzedakah的八级层次,最高形式是赋予受助者自立能力(如提供工作),而非长期依赖。

    • 《箴言》22:22(“不可抢夺穷人,因他贫穷”)解释tzedakah资金属于神,人类仅为管家,需确保其用于正义目的(《民数记拉巴》5:2;)。

2. Teshuvah(תְּשׁוּבָה,悔改)

  • 定义与词源

    • Teshuvah源自词根שׁוּב (shuv,回转),意为“回归”神或正道,包含认罪、悔改与行为改变(《塔木德·约玛》86b)。它是犹太信仰的核心,特别是在赎罪日(Yom Kippur)前的高圣日。

    • 虽然《申命记》1:1–3:22未直接提及teshuvah,但摩西的责备(如1:26–28,斥责百姓因探子报告而悖逆)呼召以色列回转,回归对神的信靠。

  • 在《申命记》中的体现

    • 《申命记》1:26–33回顾百姓在加低斯巴尼亚的悖逆(《民数记》13–14),拒绝进入应许之地。摩西的叙述隐含teshuvah的邀请:通过承认失败、顺服神,百姓可恢复与神的盟约关系。

    • 《申命记》3:22:“你们不要怕他们,因为耶和华你们的神必为你们争战。”(希伯来原文:כִּי יְהוָה אֱלֹהֵיכֶם הוּא הַנִּלְחָם לָכֶם)。这鼓励百姓从恐惧中回转,信靠神的应许。

  • 犹太传统洞见

    • 《米德拉什·坦胡马》(Devarim 1)解释,摩西的责备旨在唤醒百姓的teshuvah,通过反思历史错误回归神的道。

    • 拉比阿基瓦(《塔木德·约玛》85b)教导,teshuvah包含三步骤:认罪、停止罪行、承诺改正。这些步骤在摩西的教导中得以体现,呼召百姓从悖逆转向顺服。


《以赛亚书》1:1–27:TzedakahTeshuvah的先知呼召

《以赛亚书》1:1–27是Devarim的哈夫塔拉,作为“责备之约”(Shabbat Hazon,提莎伯阿夫节前的安息日),与《申命记》的责备主题相呼应,强烈强调tzedakahteshuvah

1. Tzedakah在《以赛亚书》1:1–27

  • 经文背景

    • 《以赛亚书》1:11–17批评以色列的虚假敬拜:“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你们要洗濯、自洁……为受欺压的申冤,保护孤儿,辩护寡妇。”(希伯来原文:לְמַעַן־צִדְקוּ,l’ma’an tzidku,1:17,“寻求公义”)。

    • Tzedakah在此不仅是慈善,更是社会正义,涉及保护弱者、纠正不公(《塔木德·桑赫德林》98a)。

  • 分析

    • 以赛亚斥责百姓的仪式缺乏tzedakah,强调真正的敬拜需通过正义行为体现,如帮助孤儿寡妇(1:17)。这与《申命记》1:16–17的公正审判相呼应。

    • 《以赛亚书》1:27:“锡安必因公义(צֶדֶק,tzedek)得救,其中的归正者必因正义(צְדָקָה,tzedakah)得救。”Tzedakah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社群救赎的关键。

  • 犹太传统洞见

    • 拉希注释《以赛亚书》1:17,认为tzedakah是神对以色列的盟约要求,超越物质施舍,涉及修复社会裂痕。

    • 《塔木德·沙巴特》139a引用《以赛亚书》1:27,教导tzedakah能扭转神的审判,与teshuvah和祷告并列为改变命运的三大行为()。

2. Teshuvah在《以赛亚书》1:1–27

  • 经文背景

    • 《以赛亚书》1:18:“耶和华说:来吧,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希伯来原文:וְנִוָּכְחָה,v’nivvakh’chah,“彼此辩论”)。这邀请百姓通过teshuvah回归神,罪得赦免。

    • 《以赛亚书》1:27的“归正者”(שָׁבֶיהָ,shaveiha,从shuv)直接指向teshuvah,强调悔改带来救赎。

  • 分析

    • 以赛亚的呼召与摩西的责备(《申命记》1:26–28)一致,指出百姓的悖逆(如偶像崇拜,1:4)需通过teshuvah纠正。悔改不仅是内心改变,还需伴随tzedakah的行为(如1:17)。

    • 《以赛亚书》1:16–17:“洗濯自洁,停止作恶,学习行善。”这呼应teshuvah的三步骤:停止罪行、认罪、改正(《塔木德·约玛》86b)。

  • 犹太传统洞见

    • 《米德拉什·以赛亚拉巴》1:18解释,teshuvah是神对罪人的恩典邀请,允许他们通过悔改与正义回归盟约。

    • 拉比约拿单(《塔木德·哈吉迦》14b)强调,《以赛亚书》1:27的“归正者”指通过tzedakahteshuvah恢复与神关系的人。


《使徒行传》7:51–8:4:TzedakahMetanoia的普世延伸

《使徒行传》7:51–8:4(新约,Brit Chadashah)记录司提反的演讲与殉道,呼召悔改并间接体现tzedakah的普世意义,延续《妥拉》与先知的主题。

1. Tzedakah在《使徒行传》7:51–8:4

  • 经文背景

    • 司提反回顾以色列历史(7:2–50),强调神通过《妥拉》与先知(如摩西、以赛亚)启示tzedakah(7:20–44)。他斥责听众“硬着颈项”(7:51),违背《妥拉》的公义。

    • 虽然tzedakah未直接出现,但司提反对摩西的称颂(7:20,希伯来原文未提及,但呼应《出埃及记》2:2的“美好”)隐含tzedakah的正义生活,摩西为百姓代求(《申命记》9:25–29)体现对弱者的关怀。

  • 分析

    • 司提反的演讲延续《申命记》1:16–17的tzedakah,要求公义对待社群成员。Tzedakah在新约中通过耶稣的教导延伸,如《马太福音》6:1(希腊语ἐλεημοσύνη,eleemosyne,“怜悯”),常译为“施舍”,但根植于tzedakah的正义义务。

    • 非取代神学视角强调,《使徒行传》7:51–53肯定《妥拉》的永恒性,司提反的责备呼召听众效法摩西的tzedakah,维护公义。

  • 洞见

    • 《塔木德·吉廷》61a教导,tzedakah不仅限于犹太人,也应惠及外邦人,反映普世正义。《使徒行传》8:4的福音传播延续这一理念,将tzedakah的社群关怀扩展至万邦(《创世记》12:3)。

2. Metanoia(μετάνοια,悔改)在《使徒行传》7:51–8:4

  • 定义与词源

    • Metanoia(希腊语,意为“心意更新”)在新约中对应teshuvah,指从罪中回转,回归神的道(《使徒行传》3:19)。在《使徒行传》7:51,司提反斥责听众“刚硬不化”(ἀπερίτμητοι καρδίαις,aperitmētoi kardiais,“心未受割礼”),呼召他们悔改。

  • 经文分析

    • 司提反的演讲(7:51–53)呼应《以赛亚书》1:18的teshuvah邀请,指出听众违背《妥拉》与先知,需通过metanoia回转。7:52提及先知受逼迫,与《以赛亚书》1:4的悖逆主题相呼应。

    • 《使徒行传》8:1–4描述司提反殉道后,福音因逼迫而传播,暗示metanoia的果效:悔改带来灵性更新与使命扩展。

  • 非取代神学洞见

    • 赫舍尔释经法视司提反的责备为teshuvah的“惊喜”,邀请听众回归《妥拉》的公义。托兰斯释经法将metanoia置于以色列盟约框架,延续《申命记》与《以赛亚书》的悔改呼召,而非取代。


综合分析:TzedakahTeshuvah/Metanoia的互补

  1. 共同主题

    • Tzedakahteshuvah/metanoia在三段经文中紧密相连。《申命记》1:16–17的tzedek要求公义审判,奠定tzedakah的社会基础;《以赛亚书》1:17–27将tzedakahteshuvah结合,强调悔改与正义行为并行;《使徒行传》7:51–8:4通过司提反的责备,呼召metanoiatzedakah的生活。

    • 《塔木德·沙巴特》139a教导,tzedakahteshuvah可扭转神的不利判决,反映两者在救赎中的协同作用。

  2. 非取代神学视角

    • 《申命记》与《以赛亚书》的tzedakahteshuvah根植于以色列的盟约(《创世记》12:3,祝福万邦)。《使徒行传》延续这一使命,通过metanoiatzedakah将公义与悔改扩展至外邦人(《罗马书》11:29,神的恩赐不被废除)。

    • 非取代神学确保《妥拉》的中心地位,基督教的metanoia是对teshuvah的普世延伸,而非替代(《马太福音》5:17,耶稣成全律法)。

  3. 实际应用

    • Tzedakah:践行tzedakah不仅是施舍,而是通过教育、工作机会或公平对待赋予他人尊严(如Maimonides的八级层次)。例如,支持弱势群体自立,反映《以赛亚书》1:17的“为受欺压的申冤”。

    • Teshuvah/Metanoia:悔改要求认罪、停止错误、改正行为(如《以赛亚书》1:16–17)。每日反思与行动,如祷告或纠正不公,是teshuvah的实践。


结论

Tzedakah(צְדָקָה)与teshuvah/metanoia(תְּשׁוּבָה/μετάνοια)是《申命记》1:1–3:22、《以赛亚书》1:1–27及《使徒行传》7:51–8:4的核心主题,共同塑造公义与灵性更新的生活。Tzedakah超越“慈善”,是神赋予的正义义务,呼召保护弱者、修复社群(《申命记》1:16–17,《以赛亚书》1:17)。Teshuvah/metanoia是回归神的道,通过认罪与行为改变实现救赎(《以赛亚书》1:18,《使徒行传》7:51)。非取代神学视角确认《妥拉》的永恒价值,基督教的metanoiatzedakah延续以色列的盟约使命,邀请万邦参与神的公义与恩典。愿我们以tzedakah行公义,以teshuvah更新生命,活出与神和社群的盟约呼召。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基路伯

献给阿撒泻勒:亚哈雷·莫特经文中替罪羊的深意

使徒行传2:14–47详解:希腊文剖析、旧约引用与犹太背景透视(逐节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