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召的群體:重新理解教會(קָהָל / ἐκκλησία)的身分與使命
被召的群體:重新理解教會(קָהָל / ἐκκλησία)的身分與使命
你是否曾經聽說「教會」是新約才出現的機構?或者認為「教會」只是某棟宗教建築物的名稱?其實,教會這個概念在聖經中有著深遠的希伯來背景,並與以色列民的歷史息息相關。
本文將幫助我們透過聖經原文與歷史語境,重新理解「教會」(希臘文:ἐκκλησία/ekklēsia)的真實意義,並思考今日我們如何作為「被召的群體」活出信仰。
一、希伯來文背景:קָהָל (qahal) 與 קֹהֶלֶת (Qohelet)
1. קָהָל – 會眾/聚集的人
首次出現:出埃及記12:6
“以色列全會眾(קָהַל־עֲדַת־יִשְׂרָאֵל)”
描述出埃及前夕,全體以色列人在神面前聚集,聽從吩咐,成為一個被召出的群體。
申命記4:10
“使他們聚集(קָהָל)在我面前,我好叫他們聽見我的話。”
神呼召百姓在西奈山前成為「神的會眾」,這是「屬神社群」的雛形。
民數記16:3(可拉黨叛變)
“你們擅自自高,聚集全會眾(קָהָל)攻擊摩西和亞倫。”
顯示這個詞既可指神所召集的會眾,也可能被誤用成反叛的群體。
2. קֹהֶלֶת (Qohelet) – 傳道者/召集講話者
出現在傳道書1: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קֹהֶלֶת)的言語。”
Qohelet 是 קהל(召集)的主動分詞,意指「呼召人聚集、並公開教導的人」。他是「向集體發言」者,而非單純沉思者。
二、七十士譯本的轉譯:ἐκκλησία(ekklēsia)的由來
1. 在希臘文舊約(LXX)中
希伯來文 qahal 與 ‘edah(會眾)通常翻譯為:
ἐκκλησία(ekklēsia):從 ek(出來)+ kaleo(召喚),字面意為「被召出來聚集的人」。
申命記 9:10: “在山上、會中(ἐν τῇ ἐκκλησίᾳ)中所說的一切話。”
這表示早在新約之前,ekklēsia 就已用於描述神在西奈召聚的以色列群體。
三、新約用法與誤解的根源
1. 新約中的 ἐκκλησία
馬太福音 16:18:
“我要把我的教會(ἐκκλησίαν)建造在這磐石上。”
耶穌所說的不是全新機構,而是承接舊約「神的會眾」這一傳統。
使徒行傳 7:38(司提反談摩西)
“這人曾在曠野會中(ἐκκλησίᾳ)…”
清楚說明摩西時代的以色列百姓就是 ekklēsia,即神所召聚的群體。
哥林多前書 1:2:
“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ἐκκλησίᾳ)…”
表達的是一群蒙召、回應神之聲的人,而非一個機構建築。
2. 教會成員的組成背景
初代教會的成員多為猶太人與以色列人。
保羅雖然被稱為外邦人的使徒,但他傳道的慣例是:先進猶太會堂(synagogue)對猶太人講道,然後再轉向外邦人(如徒13:14–46,帖前2:2,徒17章中雅典經驗)。
使徒行傳15章中雅各的講話特別強調:外邦人加入會眾時不需完全遵守摩西律法,而是遵守基本規範(徒15:19–21)。這反映出初代教會中猶太背景仍為主體,外邦信徒被接納但非取代。
3. 歷史上的誤解
誤解一:教會是新約才出現的機構:實際上是舊約「神的會眾」的延續。
誤解二:教會是一棟建築物:聖經中 ekklēsia 指的是聚集的人,不是場所。
誤解三:教會已經取代以色列:新約強調「合而為一」,不是「取而代之」。
四、總結對照表
原文詞語 | 含義 | 用例 | 所指對象 |
---|---|---|---|
קָהָל (qahal) | 聚集的會眾 | 出12:6, 申4:10 | 出埃及的以色列人 |
קֹהֶלֶת (Qohelet) | 召聚者、教導者 | 傳1:1 | 傳道者 |
ἐκκλησία (ekklēsia) | 被召出聚集的人 | 太16:18, 徒7:38 | 神的會眾、耶穌門徒群體 |
五、現代反思與實踐
教會不是建築,而是身分:教會是一群被神召出、回應祂的百姓。
我們不是取代者,而是接枝者(羅11):應帶著謙卑回應恩典。
教會是從以色列延續而來:不是分離,而是延續與合一。
對話而非排斥:學習猶太傳統、理解猶太教背景,有助於豐富我們對耶穌與聖經的理解。
傳道者的使命是召聚,而不是分裂:像 Qohelet 一樣,我們召喚眾人尋找智慧與生命之道。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