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从口舌迟钝到“我们的教师”摩西·拉比努
从《申命记》看摩西:从口舌迟钝到“我们的教师”摩西·拉比努
摩西是《妥拉》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犹太传统中被称为Moshe Rabbeinu(摩西,我们的教师),象征他作为神与以色列之间的中保、律法传达者和民族领袖的角色。然而,摩西最初在《出埃及记》4:10中自称“口舌迟钝”(k’vad peh u’k’vad lashon),认为自己不适合承担神的呼召。从《申命记》(Devarim,意为“话语”)的视角看,摩西如何从口才的局限转变为以色列的伟大教师?本文通过希伯来原文、犹太传统(塔木德、米德拉什、拉希注释)及新约评论,探讨摩西的谦卑、领导力与先知角色。
《申命记》中的摩西:神话语的传达者
《申命记》(Devarim,דְּבָרִים)记录了摩西在约旦河东对以色列民的临终演讲,总结《妥拉》的教导,重申神与以色列的盟约。书名“话语”反映摩西作为神“话语”(davar,דָּבָר)的传递者,展现他从口舌迟钝到成为Moshe Rabbeinu的转变。
1. 《出埃及记》4:10:口舌迟钝的呼召
希伯来原文:וַיֹּאמֶר מֹשֶׁה אֶל־יְהוָה בִּי אֲדֹנָי לֹא אִישׁ דְּבָרִים אָנֹכִי ... כִּי כְבַד־פֶּה וּכְבַד לָשׁוֹן אָנֹכִי
翻译:“摩西对耶和华说:‘主啊,我素来不是能言的人……因为我口舌迟钝。’”(参考NIV)
词语分析:
Ish d’varim(אִישׁ דְּבָרִים,能言的人):Davar意为“话语”或“事物”,摩西自认缺乏雄辩能力。
K’vad peh u’k’vad lashon(כְּבַד־פֶּה וּכְבַד לָשׁוֹן,口舌迟钝):K’vad(重)形容语言表达的困难,可能指口吃或表达不流畅。
背景:摩西在燃烧的荆棘前(《出埃及记》3–4章)被神呼召领导以色列出埃及,他以口才不足为由推辞。神回应以亚伦为代言人(《出埃及记》4:14–16),并亲自赋予摩西权柄,表明神的拣选超越人的局限。
2. 《申命记》中的摩西:神的话语代言人
在《申命记》中,摩西以清晰有力的演讲向以色列传达神的律法、历史和应许,展现他作为教师的角色:
《申命记》1:1–5:
希伯来原文:אֵלֶּה הַדְּבָרִים אֲשֶׁר דִּבֶּר מֹשֶׁה אֶל־כָּל־יִשְׂרָאֵל ... הוֹאִיל מֹשֶׁה בֵּאֵר אֶת־הַתּוֹרָה הַזֹּאת
翻译:“这是摩西对全以色列所说的话……摩西开始讲解这《妥拉》。”(参考NIV)D’varim(דְּבָרִים,话语):书名强调摩西传达神的话语,呼应ish d’varim的转变,从“非能言之人”到神话语的忠实传递者。
Be’er(בֵּאֵר,讲解):意为“阐明”或“清晰解释”,显示摩西作为教师的智慧与能力。
《申命记》31:1–2:摩西总结其使命,称自己年老(120岁),但仍以权威教导,显示神的恩典超越其口才局限。
洞见:摩西在《申命记》中以长篇演讲(例如《申命记》4–11章的盟约教导)展现雄辩,表明神的拣选与能力弥补了他的不足。《申命记》将摩西塑造成Moshe Rabbeinu,通过神的话语(d’varim)引导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
犹太传统中的摩西:Moshe Rabbeinu
犹太传统尊称摩西为Moshe Rabbeinu(我们的教师),视他为《妥拉》的传递者、先知中的先知和谦卑的典范。
《妥拉》的传递者:
《塔木德·沙巴特》89a称摩西为“我们的教师”,因他从西奈山接受《妥拉》并传授给以色列(《出埃及记》19–20章)。《申命记》33:4:“摩西将律法传给我们”,确立其教师角色。
拉希(Rashi)注释《出埃及记》4:10,认为摩西的“口舌迟钝”是谦卑的表达,而非实际障碍,神选择他彰显恩典超越人的软弱。
先知中的先知:
《申命记》34:10–12:
希伯来原文:וְלֹא־קָם נָבִיא עוֹד בְּיִשְׂרָאֵל כְּמֹשֶׁה אֲשֶׁר יְדָעוֹ יְהוָה פָּנִים אֶל־פָּנִים
翻译:“以后在以色列中再没有兴起像摩西的先知,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Panim el panim(פָּנִים אֶל־פָּנִים,面对面):形容摩西与神的亲密关系,突出其独特先知地位。
《米德拉什·西弗里》(Devarim 357)强调摩西的先知呼召超越口才,神的灵(ruach)赋予他清晰传达《妥拉》的能力。
谦卑的典范:
《民数记》12:3:“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希伯来语anav(עָנָו,谦和)指谦卑顺服神。拉比传统(如《塔木德·内达》38a)认为,摩西的谦卑使他成为神话语的理想传递者,尽管他自认“口舌迟钝”。
口舌迟钝的解释:
《米德拉什·出埃及记拉巴》1:26推测摩西的口吃可能源于童年烫伤,或是神为防止他被视为雄辩家而设的限制,以凸显神的大能。
拉比约纳坦(Midrash Tanchuma, Shemot 10)认为,摩西的“迟钝”是心理上的谦卑,反映他对神呼召的敬畏,而非实际语言障碍。
新约中的摩西:延续与敬重
新约多次提及摩西,延续其作为《妥拉》传递者与先知的角色,同时以非取代神学视角尊重其犹太背景:
《马太福音》5:17–18:
耶稣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或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这表明耶稣尊重摩西的《妥拉》,将其视为神启示的基础。
耶稣的教导延续而非取代摩西的角色,呼应《申命记》18:15的“像摩西的先知”预言。
《约翰福音》1:17:
“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是从耶稣基督来的。”此 verse 将摩西的《妥拉》与耶稣的恩典并列,而非对立,显示盟约的连续性。
赫舍尔释经法鼓励以新眼光看待摩西的教导,耶稣的使命扩展了《妥拉》的普世意义。
《希伯来书》3:1–6:
摩西被描述为“在神的家中忠心”,而耶稣是“神的儿子”。这对比肯定摩西的忠心,同时提升耶稣的角色,非取代神学提醒我们避免贬低摩西的地位。
《使徒行传》7:20–44:
司提反称摩西为神拣选的领袖,传达“活泼的圣言”(《妥拉》)。新约确认摩西作为Moshe Rabbeinu的教师角色,强调《妥拉》的神圣性。
从口舌迟钝到Moshe Rabbeinu的转变
摩西的旅程展现了神如何使用谦卑与顺服的人,超越其局限:
谦卑的起点:
《出埃及记》4:10的“口舌迟钝”反映摩西的自我怀疑与谦卑(anavah)。《民数记》12:3的anav表明,这种谦卑使他成为神话语的忠实传递者。
神的恩典与能力:
神在《出埃及记》4:11–12回应摩西:“谁造人的口呢?……你去吧,我必赐你口才。”希伯来语yatza l’peh(赐口才)显示神赋予摩西表达能力。《申命记》中的演讲证实了这一恩典。
教师的角色:
在《申命记》中,摩西通过讲解《妥拉》(be’er,《申命记》1:5)、重申盟约(《申命记》29–30章)和祝福以色列(《申命记》33章)成为Moshe Rabbeinu。他的教导整合历史、律法与盼望,奠定以色列的信仰根基。
先知与中保:
摩西在《申命记》9:25–29为以色列代祷,体现他作为中保的角色。《申命记》18:15预言“像摩西的先知”,在犹太传统中指向弥赛亚盼望,在新约中与耶稣相连,但不否定摩西的独特地位。
非取代神学的视角
摩西作为Moshe Rabbeinu是神与以色列盟约的中保,其教导在《申命记》中达到巅峰。新约的评论(例如《马太福音》5:17)肯定摩西的角色,耶稣的使命扩展了《妥拉》的普世意义(《创世记》12:3),而非废除。以色列的盟约地位(《罗马书》11:29)在摩西的教导中得以确立,基督教信仰应以“相互依赖”的态度看待。
结论:摩西的遗产
摩西从自认“口舌迟钝”(《出埃及记》4:10)到成为Moshe Rabbeinu,体现了神的恩典如何超越人的软弱。《申命记》中的摩西以清晰的话语(d’varim)讲解《妥拉》、重申盟约、祝福以色列,奠定其作为教师与先知的地位。犹太传统尊他为Moshe Rabbeinu,因其谦卑(anavah)、忠心与亲密的神人关系(panim el panim)。新约延续这一敬重,将摩西视为《妥拉》的传递者,耶稣的使命则扩展其普世意义。摩西的遗产是神与以色列及万邦盟约的基石,激励我们以谦卑与顺服回应神的呼召,活出《妥拉》的真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