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s 9:19-24
📖 Romans 9:19
Greek:
ἐρεῖ μοι οὖν τις· Τί ἔτι μέμφεται; τῷ γὰρ βουλήματι αὐτοῦ τίς ἀνθέστηκεν;
Literal CN:
于是有人会对我说(ἐρεῖ μοι οὖν τις):
「他还责备什么呢(Τί ἔτι μέμφεται)?
因为谁能抗拒他的旨意(τῷ γὰρ βουλήματι αὐτοῦ τίς ἀνθέστηκεν)?」
📌 Notes:
-
「ἐρεῖ μοι οὖν τις」= “有人要对我说”,保罗用假设对话来回应反对者。
-
「μέμφεται」= “责备、控告、指责”,带有法律法庭语气。
-
「βουλήματι」= “旨意、计划”,源自 βούλημα,强调神的决定性计划。
-
「ἀνθέστηκεν」= “站起来抵挡”,完了时态,强调没有人能成功对抗神的旨意。
🪔 背景说明
保罗在此回应一个合理但错误的逻辑推论:
👉 如果神按祂的旨意怜悯和刚硬(见 9:18),那人就没有责任了。
👉 保罗并不是否认人的责任,而是在强调神在救赎历史中的主权与计划优先性。
📖 这与 Exodus 法老的例子(9:17)相连。
神兴起法老、刚硬法老,是为了使祂的名被宣告,而非否认人类自由。
👉 J. Brian Tucker 指出:
-
这节经文反映的不是「个人救恩宿命论」,
-
而是历史性的「covenant vocation」(盟约使命):
神在以色列和列国历史中有祂的拣选节奏,人类不能改变这个救赎进程。
📖 Romans 9:20
Greek:
ὦ ἄνθρωπε, μενοῦνγε σὺ τίς εἶ ὁ ἀνταποκρινόμενος τῷ θεῷ;
μὴ ἐρεῖ τὸ πλάσμα τῷ πλάσαντι· Τί με ἐποίησας οὕτως;
Literal CN:
人哪(ὦ ἄνθρωπε),
更是如此(μενοῦνγε),你是谁(σὺ τίς εἶ)竟敢反驳神(ὁ ἀνταποκρινόμενος τῷ θεῷ)?
受造之物(τὸ πλάσμα)岂能对造他的(τῷ πλάσαντι)说:
「你为什么这样造我(Τί με ἐποίησας οὕτως)」?
📌 Notes:
-
「ὦ ἄνθρωπε」= “人哪”,带责备语气,强调受造者的有限性。
-
「ἀνταποκρινόμενος」= “顶嘴、反驳”,强调不服从神权柄。
-
「πλάσμα」= “受造物”,来自动词 πλάσσω(塑造、成形)。
-
「πλάσαντι」= “塑造者”,指神。
🪔 背景说明
这是保罗用以赛亚书和耶利米书常见的「陶匠与泥土」比喻(参 Isaiah 29:16;45:9;Jeremiah 18:1–6)。
重点并不是强调人完全没有能动性,
而是强调受造者不可以质疑造物主的救赎历史安排。
👉 Tucker 强调:
保罗并非说“神随意造人分救赎与弃绝”,
而是在说「以色列与外邦在神救赎计划中的位置是由神安排的」,
人不能因此指控神不公。
📖 Romans 9:21
Greek:
ἢ οὐκ ἔχει ἐξουσίαν ὁ κεραμεὺς τοῦ πηλοῦ ἐκ τοῦ αὐτοῦ φυράματος
ποιῆσαι ὃ μὲν εἰς τιμὴν σκεῦος ὃ δὲ εἰς ἀτιμίαν;
Literal CN:
难道陶匠(ὁ κεραμεὺς)没有权柄(ἐξουσίαν)
从同一团泥(ἐκ τοῦ αὐτοῦ φυράματος)
造一个器皿(σκεῦος)为尊贵(εἰς τιμὴν),
另一个为卑贱(εἰς ἀτιμίαν)吗?
📌 Notes:
-
「κεραμεὺς」= 陶匠,比喻神。
-
「πηλός」= 泥土,比喻人/群体。
-
「φυράματος」= “同一团泥”,强调来源相同(犹太人/人类同属一源)。
-
「σκεῦος」= 器皿;「τιμή」= 尊贵;「ἀτιμία」= 卑贱、羞辱。
🪔 背景说明
这节经文是陶匠比喻的核心。
神有主权把同一团“人类”塑造成不同“用途”的器皿。
👉 重点不是“一个被造来得救,一个被造来灭亡”,
而是强调:
-
神可以让不同的群体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历史角色。
-
在保罗的语境中,指「以色列」与「列国」在救赎计划中的不同位置。
📌 Tucker:
-
尊贵与卑贱是 历史性功能区分,而非命定的永恒救赎身份。
-
器皿的最终归宿仍与神的怜悯与计划相关(见下文 23–24 节)。
📖 Romans 9:22
Greek:
εἰ δὲ θέλων ὁ θεὸς ἐνδείξασθαι τὴν ὀργὴν καὶ γνωρίσαι τὸ δυνατὸν αὐτοῦ
ἤνεγκεν ἐν πολλῇ μακροθυμίᾳ σκεύη ὀργῆς κατηρτισμένα εἰς ἀπώλειαν,
Literal CN:
如果(εἰ δὲ)神愿意(θέλων)要彰显(ἐνδείξασθαι)祂的忿怒(τὴν ὀργὴν),
并要显明(γνωρίσαι)祂的能力(τὸ δυνατὸν αὐτοῦ),
却仍以极大的忍耐(ἐν πολλῇ μακροθυμίᾳ)容忍忿怒的器皿(σκεύη ὀργῆς),
这些器皿已被预备(κατηρτισμένα)以至毁灭(εἰς ἀπώλειαν)。
📌 Notes:
-
「ἐνδείξασθαι」= “彰显、展示”。
-
「μακροθυμία」= “忍耐、宽容”。
-
「σκεύη ὀργῆς」= “忿怒的器皿”。
-
「κατηρτισμένα」= “被准备好”,被动分词,但可以理解为状态的成形,而非神主动造恶。
🪔 背景说明
这节经文描述的是:
神容忍那些抵挡祂旨意的势力(如法老、悖逆的列国甚至不信的以色列群体的一部分),
并非因为祂软弱,而是为了在救赎历史中显明祂的能力和公义。
👉 Tucker 强调:
-
这些「忿怒的器皿」不是被造来「永远灭亡」,
-
而是在历史阶段中扮演某种功能性角色,
以便神的怜悯更清楚地彰显。 -
保罗写信时,许多犹太人还处在「刚硬」状态(罗 11:7–11),这属于神计划的一部分。
📖 Romans 9:23
Greek:
καὶ ἵνα γνωρίσῃ τὸν πλοῦτον τῆς δόξης αὐτοῦ ἐπὶ σκεύη ἐλέους
ἃ προητοίμασεν εἰς δόξαν,
Literal CN:
并且(καὶ ἵνα)要在怜悯的器皿上(ἐπὶ σκεύη ἐλέους)
显明祂荣耀的丰富(τὸν πλοῦτον τῆς δόξης αὐτοῦ),
这些是祂预先预备(προητοίμασεν)得荣耀(εἰς δόξαν)的。
📌 Notes:
-
「πλοῦτος」= 丰富、丰盛。
-
「δόξα」= 荣耀、尊贵、神的显现。
-
「σκεύη ἐλέους」= 怜悯的器皿。
-
「προητοίμασεν」= “预先预备”。
🪔 背景说明
与「忿怒的器皿」形成对比,
「怜悯的器皿」是那些蒙召成为神荣耀彰显之处的群体。
在保罗的语境中,包括忠信的以色列余民与外邦的信徒(见下一节)。
👉 Tucker 指出:
保罗并不是在此引入一个「两个命定群体」的二元论,
而是在强调「同一泥团」中,神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群体施行不同的计划,
最终为了同一个荣耀目标。
📖 Romans 9:24
Greek:
οὓς καὶ ἐκάλεσεν ἡμᾶς, οὐ μόνον ἐξ Ἰουδαίων ἀλλὰ καὶ ἐξ ἐθνῶν·
Literal CN:
就是我们这些人(οὓς ... ἡμᾶς)祂也呼召了(ἐκάλεσεν),
不但从犹太人中(οὐ μόνον ἐξ Ἰουδαίων),
也从外邦中(ἀλλὰ καὶ ἐξ ἐθνῶν)。
📌 Notes:do you
-
「ἐκάλεσεν」= 呼召(aorist)。
-
「Ἰουδαίων」= 犹太人。
-
「ἐθνῶν」= 外邦人。
🪔 背景说明
保罗最终的焦点并不是强调「忿怒与荣耀的二元」本身,
而是要指出:
👉 神呼召了一个由「犹太人与外邦」共同组成的群体,
👉 来承载祂的荣耀,延续祂的救赎计划。
📌 这与 Romans 11 章「橄榄树比喻」完美呼应:
-
神并没有弃绝以色列,
-
外邦人被接枝进来,
-
一起成为「怜悯的器皿」。
🕊 神学与语境解读(After-Supersessionism)
✡ 1. 「器皿」不是宿命,而是功能性角色
-
「忿怒的器皿」与「怜悯的器皿」并非被造时就注定的永恒结局,
-
而是救赎历史中的位置与角色。
-
神容忍刚硬群体(包括法老与部分以色列)是为了怜悯的计划更大地彰显。
🏛 2. 陶匠与泥土比喻来自以赛亚与耶利米
-
原始语境强调神对「以色列群体」的主权,
-
而非个体宿命的预定论。
-
保罗借用这个图像,强调神对以色列与外邦历史进程的掌权。
🌿 3. 保罗的焦点是「呼召的群体」
-
「怜悯的器皿」= 犹太余民 + 外邦信徒
-
「忿怒的器皿」= 一时的抵挡势力与悖逆群体
-
最终目标 → 所有被呼召的人一同参与神荣耀的计划。
📖 4. Tucker 的 Insight
“Paul does not depict two fixed groups destined for wrath or mercy.
Rather, he presents a dynamic covenantal plan in which God patiently works with both Israel and the nations for his glory.”
📜 中文翻译:
保罗并没有描述两个永远被定为「毁灭」或「荣耀」的固定群体,
而是在描绘一个动态的盟约计划:
神以极大的忍耐,在以色列与列国身上同时工作,
最终使祂的荣耀得以显明。
✨ 总结(Romans 9:19–24)
| 主题 | 内容 |
|---|---|
| 人的质疑 | 谁能抗拒神旨意?(19) |
| 陶匠比喻 | 神对受造物有主权(20–21) |
| 忍耐与忿怒 | 神容忍刚硬群体以显祂荣耀(22) |
| 怜悯与荣耀 | 神预备怜悯的器皿显祂丰盛(23) |
| 呼召与合一 | 呼召包括犹太人与外邦(24) |
✅ Key Greek Terms Recap
| Greek | Meaning | Note |
|---|---|---|
| βούλημα | 旨意 | 神的救赎计划 |
| πλάσμα | 受造物 | 人/群体 |
| σκεῦος | 器皿 | 功能性角色 |
| τιμή / ἀτιμία | 尊贵 / 卑贱 | 历史性分工 |
| κατηρτισμένα | 被预备 | 状态成形 |
| ἐλέους | 怜悯 | 神的救赎焦点 |
| ἐκάλεσεν | 呼召 | 包括犹太与外邦 |
🕯 反思与应用
-
📜 神在救赎历史中的主权是为了施怜悯,而非弃绝。
-
✡ 以色列在救赎计划中并未被取代,而是神耐心工作的一部分。
-
🌿 外邦信徒不是取代,而是接枝进来,共同承载神的荣耀。
-
🕊 “忿怒”与“怜悯”并不是两个宿命群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 「他不但从犹太人中,也从外邦人中呼召我们。」(罗 9:24)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