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11:1–6
📖 罗马书 11:1–6 原文与直译解析
11:1
Greek:
Λέγω οὖν, μὴ ἀπώσατο ὁ θεὸς τὸν λαὸν αὐτοῦ; μὴ γένοιτο· καὶ γὰρ ἐγὼ Ἰσραηλίτης εἰμι, ἐκ σπέρματος Ἀβραάμ, φυλῆς Βενιαμίν.
直译:
“所以我说:神弃绝了祂的子民吗?绝不可能!因为我自己就是以色列人,出于亚伯拉罕的种子(σπέρμα),属便雅悯支派。”
注释:
-
“ἀπώσατο”(弃绝)源自 ἀπωθέω,意思是“推开、拒绝”,此处为否定疑问句,暗示保罗反驳一种流行误解——认为以色列被神永久弃绝。
-
“μὴ γένοιτο” 是保罗惯用的强烈否定:“绝对不可能!”
-
保罗以自己的身份作为反证:他是“以色列人”,仍然蒙召,说明神的盟约未断。
📘 Tucker 的见解:
保罗在这里通过自我认同宣告“以色列的存在是神信实的证明”,这与取代论的思维相反。
他不是说教会取代了以色列,而是说神的救恩计划仍在以色列内部运行。
11:2
Greek:
οὐκ ἀπώσατο ὁ θεὸς τὸν λαὸν αὐτοῦ ὃν προέγνω. ἢ οὐκ οἴδατε ἐν Ἠλίᾳ τί λέγει ἡ γραφή, ὡς ἐντυγχάνει τῷ θεῷ κατὰ τοῦ Ἰσραήλ;
直译:
“神并没有弃绝祂预先认识的(προέγνω)子民。你们岂不晓得,以利亚的事经上怎么说?他向神控告以色列。”
注释:
-
“προέγνω” (proegnō) “预先认识”,在圣经语义中表示关系性的选召,不是抽象的预知。
保罗强调:神与以色列的关系是“被认识的”,是 covenantal(盟约性的)。 -
“ἐν Ἠλίᾳ” 指列王记上 19:10–18,以利亚以为自己孤单,但神保留了余民。
📘 Tucker 的见解:
保罗引用以利亚故事,说明“余民”(remnant)概念不是新创,而是犹太传统中神在危机中保守以色列的方式。
在此,保罗呼应了他在罗 9–10 中的论证:
救恩并非否定以色列,而是通过忠信的余民延续以色列的故事。
11:3–4
Greek:
Κύριε, τοὺς προφήτας σου ἀπέκτειναν, τὰ θυσιαστήριά σου κατέσκαψαν, καὶ ἐγὼ ὑπελείφθην μόνος, καὶ ζητοῦσιν τὴν ψυχήν μου.
ἀλλὰ τί λέγει αὐτῷ ὁ χρηματισμός; Κατέλιπον ἐμαυτῷ ἑπτακισχιλίους ἄνδρας, οἵτινες οὐκ ἐκάμψαν γόνυ τῇ Βάαλ.
直译:
“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毁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他们还寻索我的命。
但神的回应是:‘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他们未曾向巴力屈膝。’”
注释:
-
“χρηματισμός”(神的神谕、启示)表明神的主权保留余民。
-
“κατέλιπον ἐμαυτῷ”(我为自己留下)强调神的主动性。
并非人维持忠信,而是神自己在盟约中保存忠信者。
📘 Tucker 的见解:
这段显示出保罗对“以色列群体内的信实余民”一贯的理解。
在 Reading Romans after Supersessionism 中,Tucker 指出保罗不是将“余民”看作从以色列分离的教会,而是以色列中忠诚的代表群体,他们的存在确保了以色列的盟约连续性。
11:5
Greek:
οὕτως οὖν καὶ ἐν τῷ νῦν καιρῷ λείμμα κατ᾽ ἐκλογὴν χάριτος γέγονεν.
直译:
“同样,如今这个时刻,也有余民(λείμμα)照着恩典的拣选而存在。”
注释:
-
“λείμμα” (leimma) = “余民”或“剩余部分”,与 1 Kings 19:18 的“七千人”呼应。
-
“κατ᾽ ἐκλογὴν χάριτος” 意为“按恩典的拣选”,说明余民不是人的功劳,而是神信实的行动。
📘 Tucker 的见解:
Tucker 指出,“恩典的余民”并非教会替代以色列的象征,而是以色列自身更新的象征。
换言之,神的恩典并未终止以色列,而是在以色列之内产生新忠信的群体——这些人以对弥赛亚的忠诚(πίστις / pistis,忠信、allegiance)为标志。
11:6
Greek:
εἰ δὲ χάριτι, οὐκέτι ἐξ ἔργων· ἐπεὶ ἡ χάρις οὐκέτι γίνεται χάρις.
直译:
“若是出于恩典,就不再是出于行为,否则恩典就不再是恩典。”
注释:
-
“χάρις” (charis, 恩典) 与 “ἔργα” (erga, 行为) 的对比,并非律法主义对抗信心,而是强调神主动的信实。
-
保罗在这里并非否定托拉,而是在说明:
神的拯救是基于祂对盟约的忠诚,而非人的功劳。
📘 Tucker 的见解:
Tucker 指出,保罗这里所讲的“恩典”并非抽象神学概念,而是神的盟约忠诚(covenantal faithfulness)。
因此,信徒对弥赛亚的回应也应当以忠诚(πίστις ως allegiance)来体现,而非取代托拉的伦理。
🕎 神学总结:罗马书 11:1–6 的结构与意义
| 主题 | 关键词 | 含义 | Tucker 的后取代论视角 |
|---|---|---|---|
| 神未弃绝以色列 | ἀπώσατο / προέγνω | 神的“预先认识”是盟约性的、关系性的 | 以色列仍是神的子民 |
| 余民 | λείμμα / ἐκλογὴ χάριτος | 神按恩典保留忠信者 | 余民是以色列的代表,而非教会的取代 |
| 恩典与行为 | χάρις vs. ἔργα | 神的拯救源于祂的忠信 | 行为无法废除恩典,恩典维系盟约 |
| 信实的延续 | pistis = allegiance | 对神忠诚的回应 | 救恩的标志是忠诚,而非身份更替 |
✨ 神学反思:从“余民”看神的信实
保罗在罗马书 11:1–6 中的论述,是整部书信中对“以色列问题”的核心回答:
神没有弃绝祂的子民。
历史上的余民不仅存在于以利亚时代,也在保罗的时代延续。
而今,这余民通过对弥赛亚的忠诚(πίστις / allegiance)见证神的信实。
Tucker 强调:
“The presence of the remnant is not evidence of Israel’s rejection,
but of God’s covenant faithfulness operating within Israel.”
因此,保罗的焦点不是取代,而是延续。
教会若真正明白恩典,就必须承认自己是被接入以色列盟约故事中的外邦分支,而非新起的独立民族。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