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s 6:19–23
📖 Romans 6:19–23
原文直译与圣约神学注释
✅ 第19节
ἀνθρώπινον λέγω διὰ τὴν ἀσθένειαν τῆς σαρκὸς ὑμῶν.
ὥσπερ γὰρ παρεστήσατε τὰ μέλη ὑμῶν δοῦλα τῇ ἀκαθαρσίᾳ καὶ τῇ ἀνομίᾳ εἰς τὴν ἀνομίαν,
οὕτως νῦν παραστήσατε τὰ μέλη ὑμῶν δοῦλα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 εἰς ἁγιασμόν.
我是照人的方式说话,是因你们肉体的软弱。
你们从前怎样把自己的肢体献给污秽和无法无天(ἀνομία),以至于更深的无法无天,
现在也要这样把肢体献给义(δικαιοσύνη),以至于成圣(ἁγιασμός)。
📘 关键词解析:
-
ἀνθρώπινον λέγω:字面“我按人的方式说话”。
→ 保罗承认他在用通俗的比喻(“奴仆”)来说明属灵实情。 -
ἀσθένεια τῆς σαρκὸς:“肉体的软弱”——并非单指性软弱,而是指人类在罪中、死亡辖制下的有限与脆弱。
-
ἀκαθαρσία(污秽)+ ἀνομία(无法无天):呼应旧约中“以色列陷入外邦偶像与罪中”的语言。
→ 并非仅指“道德沦丧”,而是 圣约不忠 的状态。 -
εἰς τὴν ἀνομίαν:表示方向性——持续陷入无法无天的漩涡。
-
παραστήσατε ... εἰς ἁγιασμόν:
→ “将肢体献给义”,以致产生“圣洁(ἁγιασμός)”的状态。
→ 成圣不是“自我修养”,而是“效忠主权转换”的结果。
🕎 圣约背景:
这节经文的“献上肢体”是献祭与出埃及主题的延伸:
-
以色列从前献上身体(行动)给“外邦之神”(偶像崇拜、律法之外),
-
现在要献给耶和华,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子民”(出19:5–6)。
👉 困难点说明:
现代人可能对“奴仆”比喻感到不适。但在保罗时代,“奴仆 = 效忠的对象”是非常直观的社会语言。
他并不是认可奴隶制度,而是在用人们能理解的比喻说明:“你必效忠一位主——不是罪,就是神。”
✅ 第20节
ὅτε γὰρ δοῦλοι ἦτε τῆς ἁμαρτίας,
ἐλεύθεροι ἦτε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
因为你们作罪的奴仆的时候,
就是与义无关的自由人。
📘 关键词解析:
-
δοῦλοι ἦτε:“你们曾是……的奴仆” → 表明过去的从属关系。
-
ἐλεύθεροι ... τῇ δικαιοσύνῃ:“在义的方面你们是自由的”——即不受义的约束,也不属于义。
这里的“自由”并非正面意义,而是“无主、无义、放逐”状态。
🕎 圣约背景:
在犹太语境中,“不在义中”就意味着不在神的圣约中。
保罗实际上是在说:
“当你们不在义的主权下时,其实就是外邦状态,活在罪的国度里。”
👉 这与以色列被掳的历史平行:
-
他们离弃神 → 成为外邦奴仆 → 不在义中自由(但实际上是失落)。
✅ 第21节
τίνα οὖν καρπὸν εἴχετε τότε;
ἐφ᾽ οἷς νῦν ἐπαισχύνεσθε·
τὸ γὰρ τέλος ἐκείνων θάνατος.
那时你们得了什么果子呢?
这些事如今叫你们感到羞耻,
因为这些事的结局就是死亡。
📘 关键词解析:
-
τίνα καρπὸν:“什么果子?” → 保罗使用“果子”比喻行为的结果。
-
ἐπαισχύνεσθε:“羞耻”——在犹太思维中,羞耻 ≠ 现代的羞辱,而是违背盟约后的悔恨与失荣。
-
τὸ τέλος ... θάνατος:“结局就是死亡”——呼应创3:19、申30章的圣约祝福与咒诅二元结构。
🕎 圣约背景:
-
“果子”的意象源于创世记(伊甸园果子)、以及先知传统中的行为与结果对应。
-
死亡不仅是肉体死亡,更是被逐出神圣约同在的状态。
👉 这里保罗不是单纯谈个人道德,而是在谈“圣约归属的后果”。
✅ 第22节
νυνὶ δὲ ἐλευθερωθέντες ἀπὸ τῆς ἁμαρτίας,
δουλωθέντες δὲ τῷ θεῷ,
ἔχετε τὸν καρπὸν ὑμῶν εἰς ἁγιασμόν,
τὸ δὲ τέλος 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
但如今,你们既从罪中得了释放,
又作了神的奴仆,
便结出通向成圣(ἁγιασμός)的果子,
结局就是永生(ζωὴ αἰώνιος)。
📘 关键词解析:
-
ἐλευθερωθέντες — “被释放” → 出埃及语言:神亲自将百姓从奴役中解放。
-
δουλωθέντες τῷ θεῷ — “成为神的奴仆” → 进入新的主权与属约身份。
-
καρπὸς εἰς ἁγιασμόν — “圣洁的果子” → 成圣不是抽象观念,而是圣约群体生命的实际结果。
-
ζωὴ αἰώνιος — “永生” → 在犹太传统中意味着“进入神的国度”与“末世的约之福分”。
🕎 圣约背景:
这节经文结构非常像申命记 30 章:
-
你若顺从,就蒙福 → 生命
-
你若背叛,就受咒诅 → 死亡
保罗把这种“圣约选择”放在弥赛亚的新约框架中:
-
从罪的主权中得释放(出埃及)
-
进入神的主权之下(西奈立约 → 成圣)
-
结局 → 永远与神相交的生命(永生)
👉 注意难点:
“奴仆”一词在现代文化中有负面含义,但在保罗语境中,成为“神的奴仆” = 进入“神的保护、祝福与同在”之中,是荣耀而非羞辱的身份。
✅ 第23节
τὰ γὰρ ὀψώνια τῆς ἁμαρτίας θάνατος,
τὸ δὲ χάρισμα τοῦ θεοῦ ζωὴ αἰώνιος
ἐν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 τῷ κυρίῳ ἡμῶν.
因为罪的工价(ὀψώνια)就是死亡,
但神的恩赐(χάρισμα)却是永生,
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ἐν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
📘 关键词解析:
-
ὀψώνια — 军饷、工资 → 在罗马语境中,指士兵打仗所得的薪酬。
→ “罪”像一个“主人”或“军队”,发给你“工资”,这工资就是死亡。 -
χάρισμα — 恩赐、白白的礼物 → 与“工价”形成鲜明对比。
-
ἐν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 — “在弥赛亚耶稣里” → 圣约归属的核心身份。
🕎 圣约背景:
-
申命记 30:15–19 同样把“生与死、祝福与咒诅”摆在以色列面前。
-
保罗并非发明新概念,而是说:
罪的国度 → 发放死亡;
神的国度 → 赐下生命。
👉 “工价”与“恩赐”对比:
-
工价 = 属于旧主(罪)的必然结果
-
恩赐 = 属于新主(神)的白白祝福
🧭 段落逻辑结构(罗 6:19–23)
元素 | 罪的主权 | 神的主权 |
---|---|---|
过去身份 | 奴仆 | 得释放 |
主人 | 罪 | 神 |
行动 | 献肢体给污秽、不法 | 献肢体给义 |
果子 | 羞耻、死亡 | 圣洁、生命 |
结局 | θάνατος(死亡) | ζωὴ αἰώνιος(永生) |
✡️ “后取代论”视角总结
-
保罗并非创造全新“属灵二分法”,而是在重申以色列圣约的基本逻辑:
顺服 → 生命; 叛逆 → 死亡。 -
罪与神的对比,不是“法律对关系”,而是“主权与效忠对象”的抉择。
-
永生的图像根植于犹太末世盼望,是“神的子民在弥赛亚里蒙赐产业”。
-
进入神的主权不是取代以色列,而是 扩展神的圣约群体 ——外邦人被接枝进神的子民(参罗11章)。
✨ 结语
📖 “罪的工价乃是死,但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 6:23)
这段经文并非单纯的“道德劝勉”,而是一个深深植根于圣约历史的呼召:
-
不要再回到埃及(罪的主权);
-
要进入神的国度(义的主权);
-
结出圣洁的果子;
-
并在弥赛亚里承受永恒的生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