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7:42–43在司提反演讲中的意义与冒犯原因:其指控的真实性

 

使徒行传7:42–43在司提反演讲中的意义与冒犯原因:其指控的真实性

《使徒行传》7:42–43是司提反在公会(Sanhedrin)前演讲的关键部分,引用《阿摩司书》5:25–27,控诉以色列在旷野时期的偶像崇拜,并暗示公会延续了祖先的悖逆,导致其被激怒,最终殉道(7:54–8:1)。本文结合《妥拉》周份《申命记》1:1–3:22、哈夫塔拉《以赛亚书》1:1–27及新约《使徒行传》7:51–8:4,分析7:42–43的意义、为何冒犯听众,并通过《妥拉》、先知书、犹太传统及历史背景支持司提反指控的真实性。


经文与翻译

使徒行传7:42–43(和合本):

“神就转脸不顾,任凭他们事奉天上的星宿,正如先知书上所写的说:‘以色列家啊,你们在旷野四十年,岂是将牺牲和祭物献给我吗?你们抬着摩洛的帐幕和你们的神‘雷番’的星,就是你们所造为要敬拜的像。因此,我要把你们迁到巴比伦外去。’”

希腊原文(NA28)

ἐστράφη δὲ ὁ θεὸς καὶ παρέδωκεν αὐτοὺς λατρεύειν τῇ στρατιᾷ τοῦ οὐρανοῦ, καθὼς γέγραπται ἐν βίβλῳ τῶν προφητῶν· Μὴ σφάγια καὶ θυσίας προσηνέγκατέ μοι ἔτη τεσσαράκοντα ἐν τῇ ἐρήμῳ, οἶκος Ἰσραήλ; καὶ ἀνελάβετε τὴν σκηνὴν τοῦ Μολὸχ καὶ τὸ ἄστρον τοῦ θεοῦ ὑμῶν Ῥαιφάν, τοὺς τύπους οὓς ἐποιήσατε προσκυνεῖν αὐτοῖς· καὶ μετοικιῶ ὑμᾶς ἐπέκεινα Βαβυλῶνος。


司提反演讲的背景

司提反,一位希腊化犹太基督徒,因被控“说僭妄的话攻击圣所和律法”(《使徒行传》6:13–14)而在公会受审。他的演讲(7:2–53)回顾以色列历史,从亚伯拉罕到所罗门,强调神的信实与以色列的反复悖逆。7:42–43聚焦旷野时期的偶像崇拜,引用《阿摩司书》5:25–27,为其最终责备(7:51–53,“硬着颈项”“杀害义者”)铺垫,激怒听众,导致其被石头打死(7:54–8:1)。


7:42–43的释经分析

  1. 神的审判与偶像崇拜

    • 经文解析:希腊语estrephē(“转脸”)与paredōken(“任凭”)表明神因以色列的悖逆撤回同在,允许他们陷入偶像崇拜(stratiai tou ouranou,“天上的星宿”),如太阳、月亮、星星(《申命记》4:19,《列王纪下》17:16)。这呼应《申命记》1:26–28(周份经文),以色列在加低斯巴尼亚拒绝进入应许之地,招致神罚。

    • 神学意义:神的“任凭”是审判形式,类似《罗马书》1:24–28,反映《妥拉》中悖逆的后果(《申命记》28:15–68)。

  2. 《阿摩司书》5:25–27的引用

    • 希伯来原文(BHS)

      הַזְּבָחִים וּמִנְחָה הִגַּשְׁתֶּם־לִי בַמִּדְבָּר אַרְבָּעִים שָׁנָה בֵּית יִשְׂרָאֵל? וּנְשָׂאתֶם אֵת סִכּוּת מַלְכְּכֶם וְאֵת כִּיּוּן צַלְמֵיכֶם כּוֹכַב אֱלֹהֵיכֶם אֲשֶׁר עֲשִׂיתֶם לָכֶם. וְהִגְלֵיתִי אֶתְכֶם מֵהָלְאָה לְדַמֶּשֶׂק

      翻译:“以色列家啊,你们在旷野四十年献给我牺牲和供物吗?不,你们抬着你们的王‘西谷特’和星神‘基云’的像,就是你们为自己所造的。因此,我要将你们掳到大马士革以外 

      。”

    • LXX与使徒行传的差异:《使徒行传》7:42–43引用《七十士译本》(LXX),将西谷特(Sikkuth)译为摩洛(Moloch,迦南神祇,涉及儿童祭祀,《利未记》18:21),基云(Kiyyun)译为雷番(Rephan,可能为星神土星,参考拉希《阿摩司书》5:26注释)。流放地从“大马士革以外”改为“巴比伦以外”,反映巴比伦流放(公元前586年)的历史背景。

    • 司提反的运用:通过《阿摩司书》,司提反控诉以色列在旷野优先崇拜偶像(如摩洛、雷番),而非真心献祭,挑战其盟约忠诚。这为其指责公会背叛“义者”(耶稣,7:52)奠定基础,暗示历史的悖逆模式延续至今。

  3. 在演讲中的作用

    • 历史批判:司提反将旷野偶像崇拜(7:42–43)与以色列历史中的悖逆模式相连,呼应《申命记》1:26–33(加低斯巴尼亚叛逆)及《以赛亚书》1:4(哈夫塔拉,斥责悖逆),指控公会继承了祖先的不忠。

    • 先知责备:《阿摩司书》的引用与《以赛亚书》1:1–27的责备主题一致,呼召teshuvah(悔改),但司提反的尖锐语气(7:51–53)激化了冲突。


支持司提反指控的真实性

司提反的指控——以色列在旷野崇拜偶像(7:42–43)及公会延续悖逆(7:51–53)——并非无端,而是基于《妥拉》、先知书及历史证据,具有真实性:

  1. 旷野偶像崇拜的证据

    • 《妥拉》支持

      • 《出埃及记》32:1–6记载金牛犊事件,以色列在西奈山下铸造偶像,违背盟约(《申命记》9:7–21重申此罪)。这证实司提反关于旷野悖逆的指控(7:42,未能真心献祭)。

      • 《民数记》25:1–5描述以色列在摩押平原拜巴力毗珥(Baal-Peor),涉及异教崇拜,呼应7:42–43的星体与偶像崇拜。

      • 《申命记》4:19警告勿拜“天上的星宿”,暗示此诱惑在旷野存在,验证《阿摩司书》5:26的背景。

    • 先知书佐证

      • 《阿摩司书》5:25–27明确指出旷野时期的偶像崇拜(Sikkuth/MolochKiyyun/Rephan),可能指金牛犊或其他迦南神祇。《约书亚记》24:14–15也提到以色列在埃及与旷野的异教影响。

      • 《以赛亚书》1:4(哈夫塔拉)斥责以色列的悖逆,呼应司提反的历史批判。拉希注释《阿摩司书》5:26,认为SikkuthKiyyun是异教神祇的帐幕,证实旷野偶像崇拜的传统认知。

    • 犹太传统:《米德拉什·出埃及记拉巴》32:1承认金牛犊是重大罪行,百姓因缺乏信心而拜偶像。《塔木德·桑赫德林》102b讨论旷野世代的失败,间接支持司提反的指控。

  2. 公会延续悖逆的证据

    • 先知迫害的历史

      • 司提反指控公会的祖先迫害先知(7:52),这在《妥拉》与先知书中屡见不鲜。例如,《列王纪下》17:13–14记载以色列拒绝先知警告,《耶利米书》26:20–23描述先知乌利亚被杀。《塔木德·耶瓦莫特》49b提到以赛亚可能被杀害,验证迫害先知的模式。

      • 《以赛亚书》1:4–17(哈夫塔拉)斥责领袖的虚假敬拜,呼应司提反对公会“硬着颈项”(7:51)的指控,表明悖逆延续。

    • 新约背景

      • 《使徒行传》6:13–14指控司提反攻击圣殿与律法,反映公会对希腊化基督徒的敌意,可能出于保护《妥拉》的动机(《米示拿·桑赫德林》7:5,论亵渎罪)。司提反指责他们“未守律法”(7:53),呼应耶稣对法利赛人的批判(《马太福音》23:23,忽视公义与怜悯),暗示其形式主义偏离tzedakah(《以赛亚书》1:17)。

      • 《使徒行传》7:52指控公会背叛“义者”(耶稣),与第一世纪犹太人对弥赛亚争议一致(《桑赫德林》43a,提及耶稣受审)。司提反视耶稣为《申命记》18:15“像摩西的先知”,其被拒绝延续了先知迫害的模式。

    • 历史背景

      • 约瑟夫斯(《古物志》20.5.1)记载第一世纪犹大的宗教紧张,公会因罗马压力与内部派系(如法利赛人、撒都该人)而敏感。司提反的希腊化背景(《使徒行传》6:5)可能被视为外来威胁,加剧其指控的冲击力。

      • 死海古卷(《公义教师文献》,4Q171)提到社群领袖迫害“公义教师”,反映第一世纪对宗教异见的压制,支持司提反的历史模式。

  3. 神学与传统依据

    • 《妥拉》模式:《申命记》1:26–28(周份经文)记载以色列悖逆神,拒绝应许之地,类似司提反对公会“抵挡圣灵”(7:51)的指控。《申命记》9:6–7称以色列为“硬着颈项的民”(oreph qasheh),与7:51的sklerotrachēloi呼应,证明司提反的语言根植于《妥拉》。

    • 拉比传统:《塔木德·约玛》86b承认以色列历史中的悖逆,需通过teshuvah回归神。拉比阿基瓦(《米德拉什·西弗里》Devarim 1)将《申命记》1:26的叛逆视为tzedakahteshuvah的失败,支持司提反的模式。

    • 先知传统:《以赛亚书》1:4–17(哈夫塔拉)与《阿摩司书》5:25–27一致,批判虚假敬拜与社会不公,呼召悔改。司提反的指控延续这一传统,真实反映以色列历史中的悖逆倾向。


为何7:42–43冒犯听众

司提反在7:42–43的言论因以下原因激怒公会:

  1. 控诉祖先的偶像崇拜

    • 冒犯原因:司提反引用《阿摩司书》5:25–27,称以色列在旷野(《妥拉》核心时期,《出埃及记》19–20)崇拜摩洛与雷番,违背神。这挑战了公会对西奈启示的神圣性(《米示拿·阿沃特》1:1)。提及摩洛(儿童祭祀,《利未记》20:2–5)暗示祖先道德败坏,极具挑衅性。

    • 支持真实性:《出埃及记》32(金牛犊)、《民数记》25(巴力毗珥)及《申命记》4:19证实旷野偶像崇拜。《米德拉什·出埃及记拉巴》32:1承认金牛犊的罪,支持司提反的指控。

  2. 暗示现今的悖逆延续

    • 冒犯原因:司提反将旷野偶像崇拜与公会拒绝耶稣(7:52)联系,暗示他们继承了祖先的叛逆,攻击其作为《妥拉》捍卫者的权威(《约瑟夫斯·古物志》18.1.4)。

    • 支持真实性:《列王纪下》17:13–14、《耶利米书》26:20–23记载先知迫害,《以赛亚书》1:4–17批判领袖的虚假敬拜。《使徒行传》6:13–14的控告表明公会对基督徒的敌意,呼应司提反的“未守律法”(7:53)。

  3. 质疑祭祀系统的纯洁性

    • 冒犯原因:7:42–43质疑旷野祭祀(“你们献给我牺牲吗?”),随后批判圣殿(7:48–50,引用《以赛亚书》66:1–2)。公会将其视为贬低圣殿(《米示拿·苏卡》5:1)。

    • 支持真实性:《阿摩司书》5:25–27与《以赛亚书》1:11–17一致,批判虚假祭祀。《塔木德·约玛》66b承认祭祀若无tzedakah则无效,支持司提反的观点。

  4. 先知口吻与权威挑战

    • 冒犯原因:司提反以先知口吻引用《阿摩司书》,自比先知(如以赛亚,《以赛亚书》1:1–27),挑战公会权威。其希腊化身份(《使徒行传》6:5)被视为外来者的僭越。

    • 支持真实性:司提反的先知式责备呼应《申命记》1:26–28与《以赛亚书》1:4–17的传统。《塔木德·哈吉迦》14b承认先知常受逼迫,验证司提反的历史模式。


非取代神学视角

非取代神学避免将犹太教视为过时:

  • 《妥拉》连续性:司提反引用《阿摩司书》5:25–27,呼应《申命记》1:26–28的盟约警告与《以赛亚书》1:1–27的tzedakahteshuvah呼召,确认《妥拉》的核心地位。他的责备是先知式的更新,而非否定犹太教。

  • 赫舍尔释经法:7:42–43是“惊喜”,以《妥拉》语言(shuv,悔改)呼召metanoia,类似《以赛亚书》1:18,邀请回归神的道。

  • 托兰斯释经法:司提反的批判根植于以色列历史,延续盟约使命(《创世记》12:3),如《使徒行传》8:4的福音传播所示,非取代《妥拉》。

  • 尊重敏感性:7:42–43虽冒犯,但属犹太先知传统(《阿摩司书》、《以赛亚书》),非反犹。公会的反应出于捍卫《妥拉》与圣殿(《米示拿·桑赫德林》7:5),应视为信仰忠诚。


结论

《使徒行传》7:42–43引用《阿摩司书》5:25–27,控诉以色列旷野时期的偶像崇拜(摩洛、雷番),为司提反责备公会(7:51–53)奠定基础,激怒听众,因其挑战祖先神圣性、暗示现今悖逆、质疑祭祀纯洁性及先知式口吻。《妥拉》(《出埃及记》32、《申命记》4:19)、先知书(《列王纪下》17)及犹太传统(《米德拉什》、《塔木德》)证实旷野偶像崇拜的真实性;先知迫害与公会的敌意(《使徒行传》6:13–14)支持司提反的指控。非取代神学视角下,司提反的演讲延续《申命记》1:26–28与《以赛亚书》1:1–27的tzedakahteshuvah呼召,邀请盟约更新,其信息通过《使徒行传》8:4扩展至万邦,成全《妥拉》的普世应许。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基路伯

献给阿撒泻勒:亚哈雷·莫特经文中替罪羊的深意

使徒行传2:14–47详解:希腊文剖析、旧约引用与犹太背景透视(逐节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