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首歌

 

“写下这首歌”:从申命记31:19出发,重燃我们的圣经学习

申命记 31:19(原文)
כִּתְבוּ לָכֶם אֶת־הַשִּׁירָה הַזֹּאת וְלַמְּדָהּ אֶת־בְּנֵי יִשְׂרָאֵל שִׂימָהּ בְּפִיהֶם לְמַעַן תִּהְיֶה־לִּי הַשִּׁירָה הַזֹּאת לְעֵד
直译:你们要为自己写下这首歌,教导以色列的子民,把它放在他们口中,好使这首歌为我作见证

申命记这句命令位于摩西临别的嘱托中,被犹太传统视为推动全民学习的纲领:写、教、背、见证四个动词,构成一条从“文本”到“生命”的路径。本文以31:19为轴,援引犹太传统的实践,邀请你把圣经学习重新放进日常节律里。


一、四个动词:从“文本”走向“生命”

  1. 写下(כִּתְבוּ):
    塔木德(Sanhedrin 21b)据此教导:每个以色列人都有“写一卷托拉”的诫命。迈蒙尼德《密西拿·托拉·写经律》(Hilchot Sefer Torah 7:1)将其系统化——如果不具备抄写整卷的条件,购置、抄录、校勘甚至支持经卷的制作也在履行这条诫命的精神。不只是拥有文本,而是把文本刻入你自己的历史

  2. 教导(וְלַמְּדָהּ):
    申命记本就是“话语之书”,拉比传统强调家庭与社区的教学角色

  • 《先贤箴言》1:15:“让你的家成为贤者聚集之所。”

  • 《先贤箴言》1:6:“为自己立一位师傅,得一位伙伴(chavruta)。”
    学习不是独白,而是问答与争鸣;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代际相传

  1. 放在口中(שִׂימָהּ בְּפִיהֶם):
    口传意味着背诵与复述。塔木德(Berakhot 8a)倡导每周对本周经段实行“两遍希伯来原文 + 一遍塔古姆”(Shnayim Mikra ve’Echad Targum)——不但读,还要用解释性译本(如《昂克罗斯塔古姆》)去“消化”,使真理进到“口里”,成为你的语言。

  2. 作见证(לְעֵד):
    文本不是陈列品,乃是生命的证词。犹太传统把31:19–30的“摩西之歌”用作属灵体检:当群体偏离,歌本身成为提醒与引回的证据(对照31:21)。圣经学习的终点,不是多一份知识,而是多一份可被审视的见证


二、犹太传统中的“学习生态”:把学习做成节律

  • 每周经段(Parashat ha-Shavua):自第二圣殿时期,犹太会堂形成每年/三年一轮的公共读经制度;同时指定先知书配读(Haftarah)。这使全体在同一文本上同频共读,形成代际对话。

  • 家庭诵读与问答:逾越节的“四个孩子”传统就是**“用提问开启经文”**的例子(出12–13的叙事化传承)。

  • 学习伙伴(Chavruta)与研经院(Beit Midrash):不是“静默自修”,而是彼此磨砺(“铁磨铁,磨出刃来”,箴27:17)。

  • 四层阅读(PaRDeS)Peshat(直解)、Remez(暗示)、Derash(训诂/应用)、Sod(奥秘)。这并非鼓励随意“灵意化”,而是提醒:经文经得起层层探究,但必须从直解起步、在群体中检验。

延伸:申31:10–13的“大会(Hakhel)”每逢第七年在圣殿朗读律法,男、女、孩童与寄居者同听——圣经学习是全民的,跨年龄与身份


三、把31:19落地:给今天的五个练习

  1. “抄写一节”计划(对应:写下)
    每周手写本周经段的一节,旁注关键词与问题。书写能让你从“略读”进入“精读”,也在无形中建立个人的“微型抄本”。

  2. “两读一译”(对应:放在口中)
    按犹太习俗,每周至少两遍原文/对照译本 + 一遍注释性译本或简明注释(如《昂克罗斯塔古姆》的精神等价物:可信的研经注释)。边读边出声,把经文“放进口中”。

  3. “伙伴研经”(对应:教导)
    固定一位chavruta(伙伴),以问答法研读:

  • 今天经文最困难处是什么?

  • 有何历史文化线索可解?

  • 若把它作为“见证”,它在我本周会怎么“作证”?

  1. “歌的见证”(对应:作见证)
    每周选一句你愿意“活出来”的经句,写成一段简短祷告/承诺,贴在可见处。下周复盘:这句经文怎样挑战/修正了我?

  2. “小小Hakhel”(家庭/小组集会)
    设定固定夜晚(如每周某晚),家人/小组公共朗读当周经段与配读,并让孩子发问。问题是学习最好的引擎;让下一代看到:圣经是可以被问、必须被问的书。


四、面对常见阻力的三剂良方

  • 没时间?十分钟开始;把手机的“碎片时间”挪给“抄写一节”。最小可行步伐,胜过宏大愿望。

  • 看不懂? 先回到Peshat(直解):读上下文、抓关键词、找并行经文;再借助可信注释。先把字面读明白,再谈更深层。

  • 容易放弃? 借力于节律与群体:每周同读、固定时间、固定伙伴;把学习变成“会发生的事情”,而非“等我有空”。


五、为什么现在就开始?——三重理由

  1. 盟约身份的更新:写—教—背—证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让我们记得我们是谁:被话语塑形的群体(参申6:6–9)。

  2. 灵性抗压力:当生活“走旷野”,经文成了可随时取用的资源,如同“口中的歌”。

  3. 代际传承:你今天的小小Hakhel,是在给孩子/门徒开一扇通往经文的门


结语:把“歌”写回我们的日常

申31:19不是一次性的吩咐,而是一种长期的学习生态写下经文、在群体中教导、用口舌背诵、用生命作见证。当这四步在你的日常成形,你就会发现:圣经不再只是“在那里”的古老文本,而是“在这里”指引你走路的活的歌

今天就开始吧:抄下一节、找一个伙伴、定一个夜晚。写、教、背、证——让神的话从纸页走进你的口、你的家、你的城市。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基路伯

献给阿撒泻勒:亚哈雷·莫特经文中替罪羊的深意

使徒行传2:14–47详解:希腊文剖析、旧约引用与犹太背景透视(逐节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