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5的博文

被分別為聖的生命:妥拉段落《以莫爾》中的聖潔與彌賽亞的回音

  被分別為聖的生命:妥拉段落《以莫爾》中的聖潔與彌賽亞的回音 《以莫爾》(Emor, 利未記 21–24)是妥拉中一段深具神學張力的段落,重點圍繞在祭司的聖潔規範、節期的設立,以及會幕中聖物的敬重。這段經文在現代讀者眼中或許顯得嚴格甚至排他,但在猶太傳統與彌賽亞信仰的結合中,我們能重新發現它所揭示的榮耀召喚: 成為聖潔,並成為聖潔的傳遞者。 一、祭司的聖潔:守護神臨在的界線 利未記 21–22 章詳細列出祭司的行為規範: 不可接觸死屍(除至親) 婚姻需與純潔一致(不得娶被玷污的女子) 身體上有殘疾者,不可獻祭 若有不潔(如漏症、摸死屍),須暫停職責 這些條文不在於貶低弱者,而是象徵神面前的完全與分別。祭司代表百姓親近神,他的聖潔要與至聖所的榮耀相襯。希伯來語中「祭司」(כֹּהֵן)來自服事之意,他的角色不是權力者,而是 在神與人中間服事與代表的人 。 猶太傳統理解這段律法,不是排除人,而是保護神的臨在。進入神的聖所需要預備與潔淨,正如摩西在荊棘火焰前須脫鞋——祭司生活的分別,是神臨在可以安全降臨的條件。 二、節期與時間的聖潔節奏 利未記 23 章列出了整個以色列信仰生活的節期: 安息日:每週的聖日 逾越節與除酵節:記念出埃及 七七節(五旬節):記念收割與律法的賜下 吹角節、贖罪日、住棚節:七月的高潮 這些節期不是單純歷史記念,而是塑造 神百姓生活節奏 的「聖潔時間表」。猶太傳統稱這些節期為 "מוֹעֲדֵי יְהוָה"(YHWH 的定期),也可翻譯為 "與神相會的時刻"。在時間的循環中,以色列學習記念、悔改、歡慶與信靠。 三、彌賽亞的聖潔:守護與傳染之間的緊張與統一 Russ Resnik 在《以莫爾》的默想中指出,現代人對於祭司的聖潔限制(不可摸屍、身體限制)感到陌生,甚至排斥。但彌賽亞耶穌進入這種聖潔邏輯時,並非推翻,而是 更新與擴展其救贖力 。 馬可福音 1 章記載,耶穌觸摸長大痲瘋者。按律法,觸摸不潔者會導致自己也不潔。但耶穌的聖潔反向「傳染」, 不潔者反而成為潔淨 。正如學者 Matthew Thiessen 所說,這是一種「會傳染的聖潔」(contagious holiness),是天國之力推翻死亡與罪穢的表現。 然而,耶穌也叫那人去給祭司查看並照律法獻祭(參 利 14 章)。因此他一方面展現天國的主動潔...

純全敬虔

  在神面前的純全敬虔:總結《亞哈雷.莫特》與《聖者們》的核心教導,並聯繫新約雅各書 《亞哈雷.莫特》(Acharei Mot, 利未記 16–18)與《聖者們》(Kedoshim, 利未記 19–20)是妥拉中極為重要的段落,不僅集中討論「如何與聖潔的神同住」,也具體展現了神對聖約子民在道德、倫理、敬拜與社群生活上的要求。 本篇文章將概述這兩段妥拉段落的關鍵教導,從希伯來語的語言特徵與猶太傳統角度出發,並與新約中的《雅各書》形成深刻呼應。 一、亞哈雷.莫特(Acharei Mot):神聖臨在下的敬拜與分別為聖 此段落以利未記 16 章為核心,即**贖罪日(Yom Kippur)**的禮儀,講述大祭司如何進入至聖所,為以色列全體贖罪。 關鍵詞: כפר(kaphar) :「遮蓋、贖罪」——表示神以恩典遮蓋人的罪過,恢復關係。 טהור(tahor)與 טמא(tamei) :「潔淨與不潔淨」——不只是衛生概念,而是與神的臨在有無可親近性。 此外,利未記 17–18章強調: 血是生命,不可任意食用(17:11) 神子民的性倫理必須與外邦分別(18:3) 猶太傳統見解: 猶太拉比指出,贖罪日並非魔法式的潔淨,而是一場全民的悔改與謙卑,透過大祭司的職分表達對神主權與聖潔的尊重。 二、聖者們(Kedoshim):聖潔與倫理不可分割 利未記 19–20 章從「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19:2)出發,詳細列出百姓在家庭、社會、商業、法律與敬拜上的具體行動。 核心重點: 尊重父母(19:3) 留田角給窮人(19:9–10) 不可偷竊、欺騙、詛咒弱者(19:11–14) 愛鄰如己 (19:18) 不可用不同法碼欺騙(19:35–36) 希伯來語亮點: אהבה(ahavah) :愛,是具體的責任與行動,不是抽象情感。 צדק(tzedek) :公義,與「對準神心意」的秩序有關。 חסד(chesed) :盟約忠誠的慈愛,是律法倫理的靈魂。 這段經文不只是道德守則,更是神子民活出祂形象的方式。 三、《雅各書》的回音:聖潔的實踐與真信心 新約的《雅各書》明顯延續了這兩段妥拉的主題。雅各強調: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孤兒寡婦,在世上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 1:27) 對照分析: 雅各書 2:8 引用了《利未記》19:18:「要愛人如己」,稱其...

榮耀的呼召:在母親節敬重敬虔的母親 —— 提多書 2:3–5 導論與默想

  榮耀的呼召:在母親節敬重敬虔的母親 —— 提多書 2:3–5 導論與默想 在這個母親節,我們不僅感謝母親的辛勞,更要重新發現聖經對母職的尊貴呼召。保羅在《提多書》2:3–5 提出了對年長婦人的教導,也間接揭示了在神的國度中, 母親如何活出敬虔、影響世代 的神聖角色。 "又勸老年婦人舉止行為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僕,用善道教訓人,好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順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毀謗。"(提多書 2:3–5) 一、母職是敬虔生命的見證 保羅教導老年婦人「舉止行為要恭敬」,這個詞原文有「聖所般的尊貴」之意,顯示母親的生命本身就如一座可見的聖殿。當孩子們在母親身邊成長時,她的言行就是他們對神性、對真理的第一個印象。 她不是完美無瑕,而是敬虔中流露出恩典與真實,正如「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僕」所強調的,是一種自制與正直,成為兒女眼中可信的榜樣。 二、母親是生命教室中的導師 保羅說老年婦人要「用善道教訓人」,並「指教少年婦人」——這顯示信仰的傳承不只靠講道,更靠 生活中的指導與同行 。 母親是兒女最早的老師,不是用神學講義,而是用她的耐心、饒恕、喜樂、禱告、甚至淚水,將神的道理烙印在心靈中。這是一種「化道為身、化理為行」的教學。 三、母愛是有秩序的愛——出於聖靈的能力 「愛丈夫、愛兒女」看似平凡,卻是神國秩序的根基。在希臘文中,這裡的「愛」不是浪漫情感,而是出於意志的溫柔與委身。 在忙碌與疲乏中,一位母親仍選擇愛,選擇安慰、聆聽與饒恕,這不是自然的能力,而是聖靈所賜的忍耐與柔和。這樣的愛,使家庭成為神同在的居所,也讓福音在家中活出來。 四、母親的智慧建造家庭,也守護真理的榮耀 保羅列舉「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這不是性別角色的限制,而是生命果子的具體表現。母親管理家務,不只是「操持家務」,更是在混亂的世界中 營造秩序、安息與歸屬感 。 她待人有恩,為家庭作出榜樣;她順服丈夫,是一種出於力量的配合,而非軟弱的屈服。 這一切的目的,不是讓女人受約束,而是—— 「免得神的道理被毀謗。」 一位敬虔母親的生命, 就是對世界見證福音的方式 。她不需要高聲辯護,她的溫柔、堅定與忍耐,就是神話語真實的證明。 結語:敬虔母親,是教會的根,是真理的活見證 在這個母親節,我們敬佩那些在隱密中禱告、在廚房中服事、在孩子床...

兩座城的對話:耶路撒冷與雅典

  兩 座 城 的 對話: 耶路撒冷 與 雅典 從前, 在 遙遠 的 古代, 有 兩 座 偉大 的 城市—— 耶路撒冷 與 雅典 。 耶路撒冷 是 一座 擅長 講 故事 的 城。 它 記得 每一 位 先祖 的 名字, 也 記得 他們 與 神 之間 的 對話 與 掙扎。 從 亞伯拉罕 的 信 靠, 到 摩西 的 對抗 法老, 從 大衛 的 悔改, 到 以 賽 亞 的 異 象, 每個 故事 都 如火 一樣 燃燒 人心。 對 耶路撒冷 來說, 真理 是 關係 中的 對話, 是在 歷史 中 啟示 的 行動, 是 與 神 同行 的 生命 。 而 雅典, 是 一座 擅長 問 問題 與 定義 的 城。 柏拉圖 在 那裡 談論「 理 型」 世界, 亞里斯多德 在 那裡 建立 邏輯 與 分類。 對 雅典 來說, 真理 是 普遍 的 抽象 原則, 是 透過 理性 分析 得出 的 定律, 是 與 感覺 和 變化 世界 分離 的 完美 秩序 。 這 兩 座 城 本來 相距 遙遠, 各行 其 道。 但有 一天, 歷史 的 風暴 把 他們 帶到 了 一起。 相遇: 教會 誕生 的 時刻 當 使徒 們 開始 宣講 耶穌 的 福音 時, 他們 說的, 是 一個 發生 過 的 故事 : 「 有 一個 拿 撒 勒 人 名叫 耶穌, 他 行善、 醫病、 被 釘 十字架, 又 從 死 裡 復活……」 這 故事 傳到 猶太 會堂, 引起 了 共鳴。 但 當 它 傳到 希臘 世界 時, 雅典 的 哲學家 們 問 道: 「 是誰 的 本質 復活 了? 祂 的 神性 是否 與 祂 的 人性 融合? 這個 事件 有 什麼 形而上學 意義?‘ 道成 肉身’ 如何 可能?」 教會 開始 嘗試 回答 這些 問題, 因為 他們 想把 這 故事 傳得 更遠, 能 被 更多 人 理解。 他們 引用「 本體」、「 本質」、「 三位一體」、「 神性 與 人性 二 性 一位」 這些 詞彙, 來 說明 耶穌 的 獨特 身份。 於是, 耶路撒冷 與 雅典 開始 融合 。 轉化: 從 故事 到 系統 最初 的 教父 們, 如 奧 利根、 特 土 良、 亞 他 那 修, 開始 用 希臘 邏輯 來 護 教。 他們 用 柏拉圖 的「 不變 理 型」 觀念 來 解釋「 神 是 不變 的」, 用 亞里斯...

你要聖潔、公義並彼此相愛

  你要聖潔、公義並彼此相愛:從《利未記》“Kedoshim”妥拉段落看神聖的生命召喚 《利未記》19–20章的妥拉段落,被稱為“קְדֹשִׁים”(Kedoshim,「聖者們」),是整本摩西五經中最具倫理密度的一段。它以「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19:2)作為開頭,然後展開一連串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誡命,包括家庭、商業、社會、審判、敬拜、倫理等等。 這段妥拉段落並非以宗教儀式為主,而是將 聖潔、公義與愛 作為神聖生命的實踐核心,從希伯來語的詞源與猶太拉比傳統中,我們可以看見這三者如何彼此連結並展現出神的形象。 一、聖潔:קָדוֹשׁ(Kadosh)—被神分別為聖 「聖潔」在希伯來文中是 קָדוֹשׁ(kadosh) ,其本義是「分別」、「與眾不同」,特別是指 歸屬於神的性質 。 在 Kedoshim 段落中,神的聖潔不再僅止於帳幕或獻祭制度,而是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敬畏父母、守安息日(19:3) 不可偷盜、欺騙(19:11) 為窮人留下田角與落穗(19:9–10) 不可心裡恨人、要誠實責備(19:17) 聖潔的本質,不只是儀式潔淨,而是 關係的真實與生活的正直 。神不是要人離開世界,而是要人在世界中活出祂的樣式。 二、公義:צֶדֶק(Tzedek)與מִשְׁפָּט(Mishpat)—行事合乎神心意 在《利未記》19:15 中,神說: 「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公義(צֶדֶק)審判你的鄰舍。」 公義(צֶדֶק) צֶדֶק 不只是「公平」,而是「對準神標準的關係正直」。它呼籲人不偏私、不剝削、不壓制,而是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因為每個人都是照神形象造的。 審判(מִשְׁפָּט) מִשְׁפָּט 指的是正當的判斷與公平的秩序。拉比傳統指出, 神的審判不應是冷酷,而是帶著修復與憐憫的目的 。 例如: 不可咒詛聾子(19:14):保護無法為自己辯護者; 工資不可留到早晨(19:13):保障工人的尊嚴與基本生存權利; 要用公平的秤與法碼(19:35–36):商業中的公義即是敬拜的一部分。 這些條例說明, 聖潔的神呼召祂的百姓成為建立公義秩序的器皿。 三、愛:אהבה(Ahavah)—愛鄰如己的具體行動 《利未記》19:18 是聖經倫理的高峰: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

你要愛人如己

  你要 愛人如己: 從《 利 未 記》“ Kedoshim” 看 愛 的 聖潔 教導 一、 引言: 聖潔 之中 的 愛 在《 利 未 記》 19 章 中, 神 對 以色列 全 會眾 發出 這樣 的 命令: “ 你們 要 聖潔, 因為 我— 耶和華 你們 的 神 是 聖潔 的。” ( 19: 2) 這段 妥 拉 稱為 קְדֹשִׁים( Kedoshim) , 意思 是「 聖者 們」。 令人 驚訝 的是, 這段 有關 聖潔 的 誡 命, 很大 一部分 不是 禮儀 條例, 而是 有關 如何 愛 鄰舍、 誠實 相待、 照顧 弱者、 尊重 人性 的 具體 行為。 它的 高潮 來到 第 18 節: “ 你要 愛人如己, 我是 耶和華。” וְאָהַבְתָּ לְרֵעֲךָ כָּמוֹךָ אֲנִי יְהוָה 這句 經文 被 猶太 傳統 與 新約 聖經 一致 認為 是 妥 拉 的 精義, 是 神 聖潔 心意 在 人 與 人 關係 中的 表現。 二、「 愛」 的 希伯來 語 與 語意 背景 希伯來 語 中的「 愛」 是 אָהָבָה ( ahavah ) , 其 動詞 是 אָהֵב ( ahev ) , 它的 詞 根 אהב ( ʾ- h- v) 不僅 指 情感 上 的 愛, 更 強調 持久 的 承諾、 行動 中的 忠誠、 與 關係 的 維護 。 1. 愛 不是 感覺, 是 行動 在 希伯來 語 中,「 愛」 常常 不是 一種 內在 情緒, 而是 一種 實踐 忠誠 與 關係 的 選擇 。 神 愛 以色列( 申 命 記 7: 7- 8), 並不是 因 他們 可愛, 而是 因 祂 立 約 的 信實。 2. כָּמוֹךָ ( kamocha ): 如同 你 自己 這個 詞 強調 了 平等 與 共感。 你 怎麼 看待 自己、 照顧 自己, 也要 這樣 對待 鄰舍。 這 不是 抽象 的 慈善 心腸, 而是 在 關係 中的 自我 轉移 與 責任 承擔 。 三、《 利 未 記》 中的「 愛人如己」 誡 命 結構 在 19 章 18 節 說「 愛人如己」 之前, 神 已 列出 許多 條例, 這些 條例 成為 愛 的 具體 表現: 1. 不可 心裡 恨 你的 弟兄( 19: 17) 這 不是 僅僅 避免 仇恨 行動,...

公義

  你要 按 公義 審判 你的 鄰舍: 從《 利 未 記》“ Kedoshim” 看 聖潔 中的 公義 一、 聖潔 與 公義 不是 分離 的 主題 在 許多 人 印象 中,「 聖潔」 與「 公義」 彷彿 是 兩個 不同 層次 的 屬 靈 議題── 前者 屬於 個人 品格 或 敬拜, 後者 與 社會 制度 或 法律 有關。 但在《 利 未 記》 19 章, 也就是“ קְדֹשִׁים”( Kedoshim,「 聖者 們」) 妥 拉 段落 中, 神 卻 將 這 兩者 結合 為 一體: “ 你們 要 聖潔, 因為 我─ 耶和華 你們 的 神 是 聖潔 的。” ( 19: 2) 而 接下來 的 誡 命, 竟然 不是 關於 聖 所 儀式, 而是 關於: 不可 偷竊、 不可 欺壓 工人、 要 留 田角 給 窮 人、 要 秤 得 公平、 要 公正 審判。 這 說明, 在 聖經 中, 「 聖潔」 不是 遠離 社會 的 離 俗, 而是 活在 社會 中, 行 出 公義 的 生活 方式。 二、 希伯來文 中的 公義 與 審判 1. צֶדֶק( Tzedek ):「 對準」 的 正義 「 公義」 在 希伯來文 中 是 צֶדֶק( tzedek) , 原意 不是 單指「 公平」, 而是「 對準 標準」、「 與 神 的 意願 一致」。 是 一種 關係 中的 正確性 : 不只是 合法, 而是 合 神 心意、 對 他人 有益。 它 不是 冷酷 的 法條, 而是 出於 神 性格 的 溫柔 與 誠實。 《 申 命 記》 16: 20 說:「 צֶדֶק צֶדֶק תִּרְדֹּף ( 你要 追求 公義, 只有 公義)」, 強調 這是 一種 主動 的 追求。 2. מִשְׁפָּט( Mishpat ):「 審判、 公平 的 秩序」 此 詞 多 出 現在 19 章 15 節: “ 你們 施行 審判, 不可 行 不義; 不可 偏 護 窮 人, 也 不可 重 看 有 勢力 的 人; 只要 按 公義 審判 你的 鄰舍。” ( 19: 15) Mishpat 涵 蓋 法律 判斷、 社會 決策, 也 指 一種 秩序 與 修復 的 過程。 在 拉 比 文獻 中, 它 常 與 ** חֶסֶד( hesed, 慈愛)** 並列,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