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座城的對話:耶路撒冷與雅典
兩座城的對話:耶路撒冷與雅典
從前,在遙遠的古代,有兩座偉大的城市——耶路撒冷與雅典。
耶路撒冷是一座擅長講故事的城。它記得每一位先祖的名字,也記得他們與神之間的對話與掙扎。從亞伯拉罕的信靠,到摩西的對抗法老,從大衛的悔改,到以賽亞的異象,每個故事都如火一樣燃燒人心。對耶路撒冷來說,真理是關係中的對話,是在歷史中啟示的行動,是與神同行的生命。
而雅典,是一座擅長問問題與定義的城。柏拉圖在那裡談論「理型」世界,亞里斯多德在那裡建立邏輯與分類。對雅典來說,真理是普遍的抽象原則,是透過理性分析得出的定律,是與感覺和變化世界分離的完美秩序。
這兩座城本來相距遙遠,各行其道。但有一天,歷史的風暴把他們帶到了一起。
相遇:教會誕生的時刻
當使徒們開始宣講耶穌的福音時,他們說的,是一個發生過的故事:
「有一個拿撒勒人名叫耶穌,他行善、醫病、被釘十字架,又從死裡復活……」
這故事傳到猶太會堂,引起了共鳴。但當它傳到希臘世界時,雅典的哲學家們問道:
「是誰的本質復活了?祂的神性是否與祂的人性融合?這個事件有什麼形而上學意義?‘道成肉身’如何可能?」
教會開始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因為他們想把這故事傳得更遠,能被更多人理解。他們引用「本體」、「本質」、「三位一體」、「神性與人性二性一位」這些詞彙,來說明耶穌的獨特身份。
於是,耶路撒冷與雅典開始融合。
轉化:從故事到系統
最初的教父們,如奧利根、特土良、亞他那修,開始用希臘邏輯來護教。他們用柏拉圖的「不變理型」觀念來解釋「神是不變的」,用亞里斯多德的「屬性與本體」語言來描述神的性質。他們幫助教會抵擋異端,也建立了信條與神學架構。
但漸漸地,故事被公式所取代。亞伯拉罕的掙扎變成「稱義的定義」,耶穌的比喻變成「神學命題」,聖靈的引導變成「正統系統神學的細節」。
教會內的講道,從「神在歷史中的作為」變成「三位一體的本體關係」;主餐,不再被描述為「與主同席的筵席」,而是「本質轉變論 vs. 象徵紀念論」。
夢中的相遇
一位年輕的神學生,名叫納坦,讀著教父們的文集,頭腦中充滿邏輯與辯證。他讀懂了三位一體的邏輯架構,但心裡卻感覺遙遠。他決定去朝聖,夢想尋找「原初的信仰」。
那天夜裡,他夢見自己走進一座古老的城市——牆上刻著《創世記》、空氣中迴盪著詩篇、街巷中流傳著耶穌與彼得的故事。
他遇見一位老人,眼中有火。老人說:「你來自雅典,但你要記得耶路撒冷。不要只講神是什麼,要問:神做了什麼?你怎樣參與祂的故事?」
納坦驚醒。他明白了:抽象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但不能取代我們與神的相遇;定義可以防守信仰,但不能點燃愛的火焰。
結語:兩城同行,而非一城征服另一城
希臘哲學幫助教會整理信仰,使之理性可傳,也確保教義的純正。但它也可能讓信仰遠離故事的力量與生命的交織。
耶路撒冷提醒我們:神是說故事的神,是進入歷史、住在人中間的神。
雅典提醒我們:神是真理的神,配得我們用全部理性與智慧來愛祂。
唯有當這兩城彼此傾聽、謙卑對話,教會才能既有信仰的邏輯根基,也不失那改變生命的故事火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