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別為聖的生命:妥拉段落《以莫爾》中的聖潔與彌賽亞的回音

 

被分別為聖的生命:妥拉段落《以莫爾》中的聖潔與彌賽亞的回音

《以莫爾》(Emor, 利未記 21–24)是妥拉中一段深具神學張力的段落,重點圍繞在祭司的聖潔規範、節期的設立,以及會幕中聖物的敬重。這段經文在現代讀者眼中或許顯得嚴格甚至排他,但在猶太傳統與彌賽亞信仰的結合中,我們能重新發現它所揭示的榮耀召喚:成為聖潔,並成為聖潔的傳遞者。


一、祭司的聖潔:守護神臨在的界線

利未記 21–22 章詳細列出祭司的行為規範:

  • 不可接觸死屍(除至親)

  • 婚姻需與純潔一致(不得娶被玷污的女子)

  • 身體上有殘疾者,不可獻祭

  • 若有不潔(如漏症、摸死屍),須暫停職責

這些條文不在於貶低弱者,而是象徵神面前的完全與分別。祭司代表百姓親近神,他的聖潔要與至聖所的榮耀相襯。希伯來語中「祭司」(כֹּהֵן)來自服事之意,他的角色不是權力者,而是在神與人中間服事與代表的人

猶太傳統理解這段律法,不是排除人,而是保護神的臨在。進入神的聖所需要預備與潔淨,正如摩西在荊棘火焰前須脫鞋——祭司生活的分別,是神臨在可以安全降臨的條件。


二、節期與時間的聖潔節奏

利未記 23 章列出了整個以色列信仰生活的節期:

  • 安息日:每週的聖日

  • 逾越節與除酵節:記念出埃及

  • 七七節(五旬節):記念收割與律法的賜下

  • 吹角節、贖罪日、住棚節:七月的高潮

這些節期不是單純歷史記念,而是塑造神百姓生活節奏的「聖潔時間表」。猶太傳統稱這些節期為 "מוֹעֲדֵי יְהוָה"(YHWH 的定期),也可翻譯為 "與神相會的時刻"。在時間的循環中,以色列學習記念、悔改、歡慶與信靠。


三、彌賽亞的聖潔:守護與傳染之間的緊張與統一

Russ Resnik 在《以莫爾》的默想中指出,現代人對於祭司的聖潔限制(不可摸屍、身體限制)感到陌生,甚至排斥。但彌賽亞耶穌進入這種聖潔邏輯時,並非推翻,而是更新與擴展其救贖力

馬可福音 1 章記載,耶穌觸摸長大痲瘋者。按律法,觸摸不潔者會導致自己也不潔。但耶穌的聖潔反向「傳染」,不潔者反而成為潔淨。正如學者 Matthew Thiessen 所說,這是一種「會傳染的聖潔」(contagious holiness),是天國之力推翻死亡與罪穢的表現。

然而,耶穌也叫那人去給祭司查看並照律法獻祭(參 利 14 章)。因此他一方面展現天國的主動潔淨,一方面也尊重律法所設的見證與社群確認。

這讓我們看見:

  • 聖潔需要守護,否則神的同在不能居住在我們中間;

  • 聖潔也能轉化世界,透過與人的接觸而醫治、潔淨、恢復。


四、我們今天是誰?——身兼祭司與觸摸者

Resnik 提醒我們:「我不是神父,但我其實是個祭司」。新約也教導我們是屬神的國度,是君尊的祭司(彼前 2:9)。這身分意味著:

  • 我們要保守自己不被世界的污穢所沾染

  • 我們也要進入世界,觸摸那些被文化視為不潔、不配、不可能得救的人

**我們不是退避文化的祭司,而是走入世界的潔淨者。**我們的聖潔不是防衛,而是見證。


結語:在時間與身體中成為聖潔

《以莫爾》的妥拉段落教導我們:

  • 聖潔可以具體體現在身體、時間、節奏、習慣中

  • 聖潔不是抽象的,而是生活的

  • 彌賽亞耶穌既守護聖潔,也釋放聖潔的能力

讓我們學習守住節期中的聖時、尊重身體與服事的分別,也讓我們勇敢觸摸那些需要神潔淨與愛的人。

因為真正的聖潔,不是與世界隔絕,而是帶著神的同在走進世界,使世界得潔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圣经:对古代文化的抗议与纠正

公義

兩座城的對話:耶路撒冷與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