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5的博文

理解使徒行传第六章:早期聚会及其犹太背景

  理解使徒行传第六章:早期聚会及其犹太背景 引言 《使徒行传》第六章是新约圣经中的一个关键章节,描述了耶稣的追随者组成的早期 聚会 (ἐκκλησία,ekklesia)如何面对内部挑战并通过委任七位领袖来解决问题。与现代人对“教会”作为正式机构或建筑的理解不同,当时的“聚会”是一个由信徒组成的动态群体,主要由犹太人构成,扎根于犹太信仰传统。本文将详细分析《使徒行传》6:1-7,阐明涉及的人物、他们的犹太背景(几乎全部为犹太人,仅一人可能是外邦皈依者),以及“服事道”这一词语的含义,澄清其更接近“教师”或“拉比”而非现代的“传道人”。通过这一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早期信徒团体的犹太特性,以及其与现代“犹太教”观念的差异。 经文背景:使徒行传6:1-7 《使徒行传》第六章发生在耶稣升天后不久(约公元30-35年),早期信徒的聚会迅速增长。这个聚会由使徒领导,成员几乎全是犹太人,分为本地说亚兰语的“希伯来人”和来自外邦地区、说希腊语的“希利尼人”(希腊化犹太人)。他们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但仍持守犹太传统,如祷告、守安息日和敬拜神。随着聚会人数增加,资源分配问题浮现,特别是对寡妇的每日供给,引发了希伯来人和希利尼人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徒们决定选出七位“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6:3),负责管理日常事务,使使徒能专心于“祈祷和服事道”(6:4)。这七位领袖的委任标志着聚会组织结构的早期发展,同时反映了其深厚的犹太根基。 经文(和合本) 使徒行传 6:1-7 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日常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服事道为事。”大众都喜悦这事,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皈依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把他们带到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从此,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人物分析:七位领袖的犹太背景 七位被选出的领袖是:司提反(Στέφανος, Stephanos)、腓利(Φίλιππος, Philippos)、伯罗哥...

绝望中的盼望

  在绝望中寻找盼望 引言 生活有时会将我们推入深渊,失去一切——家园、亲人、工作,甚至对未来的希望。无论是自然灾害、个人悲剧,还是社会动荡,彻底的丧失能让人感到世界已无意义。在这样的时刻,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段古老的文字,来自圣经《耶利米哀歌》3:22-23,提供了一种跨越信仰界限的盼望信息,即使对没有宗教背景的人,也能带来安慰与启发,同时传递一个信息:即使你尚未有信仰,神的信实依然存在,随时欢迎你转向祂。 耶利米哀歌 3:22-23(和合本): 耶和华的慈爱永不止息,他的怜悯永不穷尽。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信实极其广大! 本文将探讨这节经文的背景、意义,以及它如何为那些不信神的人提供一种理解希望的方式,帮助他们在最黑暗的时刻找到继续生活的理由,同时邀请他们认识神的信实,即使他们尚未信靠祂。 经文的背景:从毁灭中升起的呼声 《耶利米哀歌》是一卷充满悲痛的诗歌集,传统上认为由先知耶利米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帝国摧毁后写成。当时,耶路撒冷这座曾经繁荣的城市沦为废墟,圣殿被焚毁,人民被掳或流离失所。想象一下:你的家乡被夷为平地,社区四分五裂,所有熟悉的事物一夜之间消失。这种彻底的丧失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打击,让人质疑生命的意义。 在这片废墟中,耶利米用诗歌表达了深切的哀痛。《哀歌》以希伯来字母表的顺序排列,形成“离合诗”,仿佛在用语言的结构来整理混乱的情感。然而,在第三章的中央,也就是最绝望的时刻,作者突然转向一种令人意外的语气,写下了3:22-23。这段经文像黑暗中的一束光,提醒人们,即使一切都已失去,仍然有理由抱持希望,因为神的信实永不改变,随时为所有人敞开。 经文的意义:对无信仰者的解读 对于没有信仰背景的人来说,《哀歌》3:22-23可能听起来像是宗教语言,但它的核心信息超越了神学的框架,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关于韧性和更新的普遍真理。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个信息:神的慈爱和信实并不因你的信仰状态而改变,祂的门永远为你敞开。让我们逐句拆解这节经文,探索它如何与现代人的经验产生共鸣,并为何值得转向这位信实的神。 “耶和华的慈爱永不止息,他的怜悯永不穷尽” “慈爱”(希伯来文:חֶסֶד,读作 hesed )是一个难以翻译的词,它包含了忠诚、仁爱和不离不弃的承诺。即便你不相信神,这个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永恒的善意力量——或许是...

耶利米哀歌简介

  耶利米哀歌简介 《耶利米哀歌》是旧约圣经中一卷充满情感与灵性深度的书卷,传统上认为由先知耶利米所写。这卷书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耶路撒冷被毁(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攻陷耶路撒冷)以及犹大百姓所受苦难的哀悼。书名“哀歌”(希伯来文:אֵיכָה,意为“如何”或“唉”)反映了其悲痛的基调,但其中也蕴含对神怜悯与信实的盼望,使其成为一卷既悲伤又鼓励人心的作品。 《哀歌》的文学结构极为独特。全书共五章,前四章采用希伯来文的“离合诗”(acrostic)形式,每章包含22节或22节的倍数,对应希伯来字母表的22个字母。每节以字母表顺序的字母开头,展现了作者以系统且深刻的方式表达哀痛的艺术手法。第五章虽非严格的离合诗,但仍包含22节,保持结构上的统一。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象征性地表达了从头到尾(从א到ת)的完整哀悼。 哀歌的核心主题是神的公义与怜悯。尽管耶路撒冷的毁灭是因百姓的罪受审判,但书中反复提到神的信实和慈爱,为受苦的人带来盼望。以下是几节经文的引用及其注释,展示其文学与属灵价值。 经文选段与注释 耶利米哀歌 1:1 中文(和合本):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  注释: 希伯来文:אֵיכָה יָשְׁבָה בָדָד הָעִיר רַבָּתִי עָם הָיְתָה כְּאַלְמָנָה 本节以希伯来字母א(Aleph)开头,标志着第一章离合诗的开始。开篇的“אֵיכָה”(如何)是全书的主题词,表达了对耶路撒冷凄凉景况的震惊。诗歌通过拟人化,将耶路撒冷比作孤单的寡妇,形象地描绘了从繁荣到荒凉的剧变。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唤起读者的同情,也反映了神对罪的审判的严肃性。 耶利米哀歌 3:22-23 中文(和合本): 耶和华的慈爱永不止息,他的怜悯永不穷尽。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信实极其广大!  注释: 希伯来文:חַסְדֵי יְהוָה כִּי לֹא תָמְנוּ כִּי לֹא כָלוּ רַחֲמָיו. חֲדָשִׁים לַבְּקָרִים רַבָּה אֱמוּנָתֶךָ 这两节出现在第三章,以字母ח(Chet)开头,是全书的属灵高峰。在哀痛的背景下,这段经文转而赞美神的慈爱(חֶסֶד,hesed)和信实(אֱמוּנָה,emun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