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使徒行传第六章:早期聚会及其犹太背景
理解使徒行传第六章:早期聚会及其犹太背景 引言 《使徒行传》第六章是新约圣经中的一个关键章节,描述了耶稣的追随者组成的早期 聚会 (ἐκκλησία,ekklesia)如何面对内部挑战并通过委任七位领袖来解决问题。与现代人对“教会”作为正式机构或建筑的理解不同,当时的“聚会”是一个由信徒组成的动态群体,主要由犹太人构成,扎根于犹太信仰传统。本文将详细分析《使徒行传》6:1-7,阐明涉及的人物、他们的犹太背景(几乎全部为犹太人,仅一人可能是外邦皈依者),以及“服事道”这一词语的含义,澄清其更接近“教师”或“拉比”而非现代的“传道人”。通过这一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早期信徒团体的犹太特性,以及其与现代“犹太教”观念的差异。 经文背景:使徒行传6:1-7 《使徒行传》第六章发生在耶稣升天后不久(约公元30-35年),早期信徒的聚会迅速增长。这个聚会由使徒领导,成员几乎全是犹太人,分为本地说亚兰语的“希伯来人”和来自外邦地区、说希腊语的“希利尼人”(希腊化犹太人)。他们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但仍持守犹太传统,如祷告、守安息日和敬拜神。随着聚会人数增加,资源分配问题浮现,特别是对寡妇的每日供给,引发了希伯来人和希利尼人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徒们决定选出七位“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6:3),负责管理日常事务,使使徒能专心于“祈祷和服事道”(6:4)。这七位领袖的委任标志着聚会组织结构的早期发展,同时反映了其深厚的犹太根基。 经文(和合本) 使徒行传 6:1-7 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日常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服事道为事。”大众都喜悦这事,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皈依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把他们带到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从此,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人物分析:七位领袖的犹太背景 七位被选出的领袖是:司提反(Στέφανος, Stephanos)、腓利(Φίλιππος, Philippos)、伯罗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