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四个麻风病人的教训

  四个麻风病人的教训(列王纪下7章) ——从希伯来传统、拉比思想到新约的启示 一、故事概述:列王纪下7:3–20 背景 : 撒玛利亚被亚兰(叙利亚)军队围困,城中大饥荒,人们甚至开始吃不可思议的食物。 四个麻风病人 (希伯来文: אַרְבָּעָה אֲנָשִׁים מְצֹרָעִים , arba'ah anashim metsora'im )因患有 צרעת (传统上指各种皮肤病)被隔离在城门外。 他们思考 : “留在这里必死,进城也必饿死;不如去亚兰营,或许能活,或许被杀。” 他们勇敢行动 : 去到亚兰营,却发现敌军因听到神制造的大军之声,已惊慌逃走。 一开始 ,他们自顾自地收藏财物; 但随后 ,他们醒悟: “我们所做的不对,今日是报好信息的日子,我们竟默默不言!”(列王纪下7:9) 他们回去通报城中百姓 ,拯救了整个城市。 二、希伯来/犹太/拉比传统的洞见 1. Metzora (麻风病人)——被弃者,却成为神的工具 在希伯来传统中, metzora (患 tzara'at 的人)是仪式上不洁的,象征“活死人”(参考民数记12:12米利暗的例子)。 拉比传统 (如《利未记拉巴》16:3)认为, tzara'at 往往是内心问题(如恶语、骄傲、嫉妒)在身体上的显现。 然而, 神偏偏使用这些被社会隔离的人,成为救赎的器皿 。 教训 : 在人看来被弃绝的,神却能拣选作祂奇妙工作的器皿。 “人看为不洁的,神看为有用的。”——拉比箴言 2. 道德责任:分享好消息( Besorah ) 希伯来文 בְּשׂוֹרָה ( besorah ) 意为“好消息,福音”。 拉比们强调: 知道能拯救生命的消息却不分享,是严重的罪。 《塔木德·塔尔胡马》教导说:“在邻舍急需时隐瞒好消息的人,等同于流人血。” 四个麻风病人自觉良心受责备,说: “我们所做的不对……” 3. 拯救来自意想不到之处 拉比注释(如《以利亚拉巴次序》)指出:神常常借着卑微的人行拯救,为要羞辱骄傲、自夸的强者。 神的救赎不是通过王侯将相,而是通过微小、被忽视的人展开。 三、新约中的呼应与应用 1. 福音是传给属灵...

The Bible: A Protest and Correction of Ancient Culture

  The Bible: A Protest and Correction of Ancient Culture Introduction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world, polytheism, idol worship, and brutal practices such as child sacrifice were widespread. Recently,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from the Sanxingdui site in Guanghan, Sichuan, China, have further confirmed this pattern. The newly unearthed artifacts and early forms of writing from Sanxingdui reveal a remarkably sophisticated civilization that, like ancient Near Eastern cultures, embraced: A polytheistic system , where different deities ruled over distinct domains (heaven, earth, rivers, sun, rain, etc.); Complex religious rituals and monumental worship practices designed to seek favor from these deities. This striking parallel illustrates that polytheism, idolatry, and sacrificial systems were not isolated phenomena , but common across ancient civilizations from the Near East to the Far East. Against this cultural backdrop, the Bible emerges as an astonishingly co...

圣经:对古代文化的抗议与纠正

  圣经:对古代文化的抗议与纠正 引言 在古代近东世界(Ancient Near East),多神信仰、偶像崇拜,以及残酷的人祭(尤其是孩童献祭)盛行。 而最近在中国四川出土的三星堆新一批文物与文字记录,也为我们提供了震撼的印证: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祭祀器物和符号记录,揭示了一个高度发达却又与古代近东文化极为相似的宗教体系。 三星堆文化同样展现了**多神崇拜(Polytheism)**的特征,不同神灵各自掌管特定领域(如天、地、山川、太阳、雨水等)。 宗教实践中亦伴随着复杂的祭祀仪式,祭器宏伟且造型夸张,强调人与神之间的交换与讨好关系。 这一发现说明, 古代世界,无论在近东还是在远东,普遍存在着多神、偶像、献祭体系 。 面对这种普遍的文化氛围, 圣经的声音极其独特而激进 :它宣告独一真神的主权,否定偶像,拒绝以人命作为取悦神明的手段,并且以尊重生命、追求公义作为信仰的核心。 因此,圣经不是顺应古代文化的产物,而是一场深刻的属灵抗议与纠正的运动。 本文将探讨: 圣经如何挑战古代世界的多神与偶像文化; 圣经如何反对野蛮的献祭体系,尤其是反对儿童献祭; 圣经如何开创一个尊重生命、强调神圣伦理的全新信仰体系; 以及圣经如何重新诠释古老的洪水叙事,并赋予新的意义; 最后,思考这些信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一、圣经对多神与偶像崇拜的抗议 古代文化背景 在圣经时代,整个古代近东地区(埃及、巴比伦、亚述、迦南、赫人等)普遍存在: 多神体系:每个自然现象(如雨水、雷电、丰收)背后都有各自的神灵。 偶像崇拜:人们以雕刻、铸造偶像为神明的代表,拜祭、供奉,以求神力护佑。 偶像不仅是宗教崇拜的对象,也是政治与社会控制的工具,贯穿人们的日常生活。 圣经的反对立场 圣经开篇就以雷霆之声宣告: “起初,神创造天地。”(创世记1:1) 只有 一位独一的神 (אֱלֹהִים, Elohim),而非众多神灵彼此竞争。 神超越自然,不受自然律束缚,祂是自然与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掌管者。 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制造和崇拜: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出埃及记20:4) “你们要归向那造大地、创造人的神,而不是那不能言语的偶像。”(诗篇115) 精神革...

将圣与俗、洁净与污秽分别出来

  将圣与俗、洁净与污秽分别出来——祭司职分的核心使命与今日的教训 引言 在利未记中,神设立亚伦和他的子孙为祭司,不仅是执行献祭仪式,更有一个核心职分: “使你们可以将圣的与俗的、洁净的与不洁净的分别出来。” (利未记10:10) 这短短一句话,概括了祭司工作的本质,也揭示了整个圣经对属灵生活的基本观念: 分辨与分别 。 本文将探讨: 原文中“圣、俗、洁净、不洁净”的具体意义; 犹太传统(拉比注释)对此的理解; 以及对我们今天信仰生活的深刻启示。 一、原文词语解析:圣(קדוש)、俗(חול)、洁净(טהור)、不洁净(טמא) 1. 圣(קדוש, kadosh ) 词根 :קדש,意思是“分别出来,为某种特殊用途”。 含义 :不是指道德上的完美,而是指被 特别指派给神 。 例子 :祭司、圣器、安息日、以色列民本身。 קדושה(Kedushah)意味着“专属于神”。 2. 俗(חול, chol ) 词根 :חול,意指“普通、一般、未分别”。 含义 :不一定是邪恶的,只是 未被特别分别为圣 。 例子 :普通工作日(对比安息日)、普通器皿。 3. 洁净(טהור, tahor ) 词根 :טהר,意指“纯净、合格”。 含义 :符合进入圣所或参与崇拜的资格,常常涉及身体状态(如没有皮肤病、没有尸体接触等)。 例子 :洁净的动物可作为食物,洁净的人可以参与献祭。 4. 不洁净(טמא, tamei ) 词根 :טמא,意指“被污染、失去圣洁资格”。 含义 :可能源自自然生理(如生产、月经)、疾病(如麻风)、尸体接触,或道德行为。 例子 :死尸接触、流血、某些动物、严重罪行。 注意 : 不洁净(טמא)≠罪恶(חטא)。 在希伯来观念中,“不洁净”是状态,未必涉及道德谴责,但会妨碍人接近圣洁的神。 但是,不洁净若不处理,也会带来属灵和社群的隔离。 二、祭司的责任:分辨与教导 利未记10:10-11 “使你们可以将圣的与俗的、洁净的与不洁净的分别出来, 又使你们可以将耶和华藉摩西所传给他们的一切律例教训以色列人。” 祭司不仅要自己懂得分辨,还必须 教导百姓 ,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与...

言语的力量:在数字时代中践行圣经教导的“恶语”与“善语”之道

  言语的力量:在数字时代中践行圣经教导的“恶语”与“善语”之道 圣经教导我们,言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建造或摧毁。 “Lashon Hara”(恶语)和“Lashon Tov”(善语)这两个概念强调了我们言语对个人和社区的深远影响。 ​ 🗣️ 理解“Lashon Hara”:有害言语的危险 “Lashon Hara”,字面意思为“恶舌”,指的是虽然真实但对他人有害的言语。 不同于“Motzi Shem Ra”(诽谤),后者涉及虚假的陈述, ​ “Lashon Hara”涵盖了那些没有建设性目的的负面真实信息。 ​ 圣经教导我们要避免这种言语:“你不可在民中往来搬弄是非”(利未记19:16)。 此外,诗篇34:13-14也劝诫我们:“你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 ​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米利暗的故事,她因议论她的兄弟摩西而被罚患上“tzara'at”(一种皮肤病)(民数记12)。 这个故事展示了有害言语的实际后果。 ​ 🌟 实践“Lashon Tov”:积极言语的美德 与此相对,“Lashon Tov”,或“善语”,涉及使用言语来提升、鼓励和激发他人最好的方面。 虽然讨论较少,但在圣经中同样重要。 箴言16:24指出:“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 ​ 诗篇15:2也描述了正直之人的特质:“他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 这些经文强调了积极言语的力量和重要性。 ​ 🕊️ 以爱与慈悲传达真理 在圣经教导中,平衡诚实与同情是核心原则。 在分享信息时,必须考虑意图和潜在影响。 诚实地说话至关重要,但应以建设性为目的,例如防止伤害或鼓励悔改。 ​ “To'elet”原则允许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分享负面信息,包括: ​ 信息准确且来自第一手资料。 意图是建设性的,而非恶意的。 不包含不必要的细节。 尽量减少潜在的伤害。 ​ 这种框架确保真理以负责任的方式传达,符合爱与慈悲的价值观。 ​ 这一方法与新约以弗所书4:15的教导一致: ​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 这节经文强调真理与爱必须携手并进,促进社区的成长与团结。 ​ 💻 数字时代的“Lashon Hara” 在我们互联的世界中,我们...

神圣之火

 神圣之火:从《צו》和《שְּׁמִינִי》谈起 引言 火,自古以来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元素。火可以带来光明、温暖、净化与生命,也能带来毁灭与灾难。在圣经中,火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是神圣临在、审判与更新的象征。利未记的两段经文——《Tzav》(利未记6-8章) 和《Shemini》(利未记9-11章)——通过火的主题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属灵原则,这些教导穿越数千年,依然启迪我们现代人的心灵。 《Tzav》中的持续之火(אש תמיד) 利未记6:12-13记载: “坛上的火要常常烧着,不可熄灭。祭司要每天早晨在上面烧柴……坛上的火要常常烧着,不可熄灭。” 拉比传统对此有极高的重视。**拉比希尔希(Rabbi Samson Raphael Hirsch)**解释,这火象征着以色列人持续不断地对神的热情与献身精神。正如神的同在不曾离弃他们,人的心灵之火也必须不断燃烧,不能熄灭。 **拉比索罗门·伊本·阿德雷特(Rashba)**进一步指出,这里的“常烧的火”不仅指物理上的火,更是指在人的内心中,神圣使命与灵性生活必须持续活跃。 今天的教训 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团“属灵的火”,是对真理、正义与爱的渴望。若不每日加添“柴火”(祷告、学习、善行),这火便会渐渐熄灭。 灵性生命需要持续投入,而非一时热情。正如祭司每日必需添柴,我们也需要每日培养与神的关系。 《Shemini》中的奇异之火(אש זרה) 利未记10:1-2记载: “亚伦的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各拿自己的香炉,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华面前献上 凡火 (אֵשׁ זָרָה),是神未曾吩咐他们的。于是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把他们烧灭,他们就死在耶和华面前。” 拿答与亚比户的悲剧,引发了历代拉比无数的反思。 **拉比阿基瓦(Rabbi Akiva)**认为,他们的过错在于“擅自主张”,在神未命令之下自行加添自己的热情,试图接近神。这种未经指示的行为,虽出于热心,却违背了神设立的秩序。 **拉比艾里泽(Rabbi Eliezer)**则强调,他们可能是在喝了酒后(见利未记10:9的禁令提示),心智混乱而献上错误的火,因此神随后吩咐祭司不可在饮酒后进入圣所。 无论是哪种解释,**拉比萨福纳(Sforno)**总结:“神要的是顺服,而不仅是热情。” 今天的教训 ...

圣经中的“麻风”与其真实含义

  צָרַעַת (Tzara'at):圣经中的“麻风”与其真实含义 一、引言:为何“麻风”一词可能误导? 在中文圣经中,希伯来词汇 צָרַעַת (tzara'at)常被译为“麻风”,但这并不准确。现代医学所称的“麻风病”(Hansen's disease)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而圣经中的 tzara'at 并不具备传染性特征。事实上,tzara'at 更接近一种 仪式性的不洁状态 ,其成因和表现形式远超皮肤病的范畴。 二、词源与基本定义 词根 :צָרַעַת(tzara'at)源自动词 צָרַע (tzara),意为“被击打”或“受灾”,引申为“被击打成病”。 含义 :在《利未记》13–14章中,tzara'at 描述了多种影响皮肤、衣物和房屋的现象,包括白斑、红斑、霉斑等,这些都被视为仪式上的不洁状态。 三、tzara'at 的表现形式 1. 皮肤上的 tzara'at 症状 :白斑、红斑、皮肤脱屑、毛发变白等。 判断标准 :需由祭司(kohen)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判断,而非医生。 处理方式 :被判定为不洁者需隔离,直到症状消失并完成洁净仪式。 2. 衣物上的 tzara'at 症状 :衣物上出现绿色或红色的斑点,可能是霉菌或其他污染。 处理方式 :将衣物隔离观察,若斑点扩散,则需焚烧处理。 3. 房屋上的 tzara'at 症状 :墙壁上出现绿色或红色的凹陷斑点,可能是霉菌或结构问题。 处理方式 :初步清理后观察,若斑点持续或扩散,可能需要拆除受影响的部分,甚至整栋房屋。 四、灵性与道德层面的解读 犹太传统认为,tzara'at 并非普通疾病,而是 灵性或道德失范的外在表现 。例如: 恶语(lashon hara) :传播谣言或中伤他人被视为导致 tzara'at 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傲、贪婪等行为 :也被认为可能引发 tzara'at。 这种观点强调,tzara'at 是神对人行为的警示,促使人反思并悔改。 五、与现代“麻风病”的区别 传染性 :tzara'at 被视为非传染性,而现代麻风病...

科学与信仰:为何相信上帝更有道理?

  科学与信仰:为何相信上帝更有道理? 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有人认为信仰上帝是落后的表现。然而,正如本文将展示的,现代科学的发现并没有否定上帝,反而在多个关键方面与圣经的启示高度契合,从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奥秘,再到地球的独特性与历史事件的考古验证。这一切显示:相信上帝并不是逃避理性的幻想,而是符合逻辑与证据的选择。 一、宇宙的起源:圣经与科学的交汇点 科学家们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终于发现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大爆炸”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一位比利时神父兼天文学家勒梅特提出,后经哈勃的红移观测和引力波发现进一步证实。这与圣经《创世记》开篇所言:“起初,神创造天地”不谋而合。早在3500年前,圣经已经指出宇宙有一个由神所设定的起点。 如果宇宙是从无到有的,那么这“第一推动力”必定是超越物质、时间与空间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 二、生命的起源:复杂设计指向智慧源头 进化论虽然普遍被接受,但其核心假设——生命从无机物随机演化为有机生命、从简单细胞到复杂人类的连续链条——始终缺乏直接证据。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表明,不同复杂度的生物在地层中是同时出现的,而非逐渐演化而来,直接挑战进化论的“渐变说”。 更关键的是,DNA的发现揭示了每个生命体内有如软件程序般精密的编码系统。60亿个编码决定了人类的所有特征,这样的复杂与有序无法从随机中自然演化出来。正如一位分子生物学家所说,这种编码的系统性,就如同一个文学大师所写的诗,远远超越随机排列的字母组合。 圣经说:“神用尘土造人,又将生命的气息吹入其鼻孔,人就成了有灵的活人。”这不是迷信,而是对“智慧设计”的合理解释。 三、独特的地球:为人类精心设计的家园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地壳的厚度、大气的构成、太阳辐射的过滤机制……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稍有偏差,人类就无法生存。这些不是“碰巧”的结果,而是极度精密的调配。 例如: 地球离太阳太近则被烧毁,太远则冻结; 地壳稍厚或稍薄都将导致生命无法存在; 只有可见光能穿透大气层,而有害射线被拦截; 树根甚至能裂开岩石,参与生态循环——万物环环相扣,指向一个有秩序的创造者。 这些都显明地球并不是“宇宙随机撞出来的幸运产物”,而是一个被刻意设计、为了生命而设的栖息地。 四、历史的印证:全球大洪水的佐...

再思大使命

  进入那名,直到将来世界的成全: 重译与再思《马太福音》28:18–20 的大使命 一、引言: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大使命”? 《马太福音》28:18–20 是耶稣升天前对门徒所颁布的命令,被广泛称为“大使命”。然而,这段经文在翻译和理解上常常被简化或误读,特别是关于“施洗奉谁的名”以及“直到世界的末了”的表述。 重新翻译这段经文时,有两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原文中施洗是“进入那名之中”(εἰς τὸ ὄνομα),而不是“以……的名”; 所谓“世界的末了”,更准确的理解是“即将来临之世代的成全”——这是对神国终末成就的盼望,而非对世界毁灭的预期。 从原文语法、圣经背景与神学脉络出发,这篇文章尝试提出一项更忠于原意的翻译,并将其置入整本圣经的叙事框架中加以诠释。 二、重译《马太福音》28:18–20 看哪,天上地上一切权柄都已经赐给了我。你们去,门徒化所有的列国,将他们施洗 进入 父、子与圣灵的名中,并教导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哪,我将一直与他们同在,直到那即将来临的世代圆满成就之时。 三、逐句解析与神学要点 1. 天上地上一切权柄 ἐδόθη μοι πᾶσα ἐξουσία ἐν οὐρανῷ καὶ ἐπὶ γῆς 动词“ἐδόθη”为过去被动式,表示“已经被赐给”。“ἐξουσία”指王权、治理权和执行权。耶稣以此宣告自己作为复活主的弥赛亚王身份,是神赐予地上代表统治的那一位。正是基于此权柄,才有后续的“差派”。 2. 去,使列国成为门徒 πορευθέντες οὖν μαθητεύσατε πάντα τὰ ἔθνη “πορευθέντες”为分词,意为“你们行走的时候”或“你们前行的过程中”;“μαθητεύσατε”是命令式动词“使人成为门徒”, 这是大使命的核心命令;“πάντα τὰ ἔθνη”指所有族群(ethnē),而非政治国家单位。 这与《创世记》中“列国”(גּוֹיִם goyim)的用法一致——表明耶稣的使命延续并成全亚伯拉罕对列国祝福的应许(创12:3)。 🔍 μαθητεύσατε:不是决志,而是门徒化 μαθητεύσατε 来自动词 μαθητεύω ,其根是 μαθητής ,即“门徒”,含义远超过“信主”: 是跟随者、学习者、模仿者、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