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摩西:从口舌迟钝到“我们的教师”摩西·拉比努

  从《申命记》看摩西:从口舌迟钝到“我们的教师”摩西·拉比努 摩西是《妥拉》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犹太传统中被称为 Moshe Rabbeinu (摩西,我们的教师),象征他作为神与以色列之间的中保、律法传达者和民族领袖的角色。然而,摩西最初在《出埃及记》4:10中自称“口舌迟钝”( k’vad peh u’k’vad lashon ),认为自己不适合承担神的呼召。从《申命记》( Devarim ,意为“话语”)的视角看,摩西如何从口才的局限转变为以色列的伟大教师?本文通过希伯来原文、犹太传统(塔木德、米德拉什、拉希注释)及新约评论,探讨摩西的谦卑、领导力与先知角色。 《申命记》中的摩西:神话语的传达者 《申命记》( Devarim ,דְּבָרִים)记录了摩西在约旦河东对以色列民的临终演讲,总结《妥拉》的教导,重申神与以色列的盟约。书名“话语”反映摩西作为神“话语”( davar ,דָּבָר)的传递者,展现他从口舌迟钝到成为 Moshe Rabbeinu 的转变。 1. 《出埃及记》4:10:口舌迟钝的呼召 希伯来原文 :וַיֹּאמֶר מֹשֶׁה אֶל־יְהוָה בִּי אֲדֹנָי לֹא אִישׁ דְּבָרִים אָנֹכִי ... כִּי כְבַד־פֶּה וּכְבַד לָשׁוֹן אָנֹכִי 翻译 :“摩西对耶和华说:‘主啊,我素来不是能言的人……因为我口舌迟钝。’”(参考NIV) 词语分析 : Ish d’varim (אִישׁ דְּבָרִים,能言的人): Davar 意为“话语”或“事物”,摩西自认缺乏雄辩能力。 K’vad peh u’k’vad lashon (כְּבַד־פֶּה וּכְבַד לָשׁוֹן,口舌迟钝): K’vad (重)形容语言表达的困难,可能指口吃或表达不流畅。 背景 :摩西在燃烧的荆棘前(《出埃及记》3–4章)被神呼召领导以色列出埃及,他以口才不足为由推辞。神回应以亚伦为代言人(《出埃及记》4:14–16),并亲自赋予摩西权柄,表明神的拣选超越人的局限。 2. 《申命记》中的摩西:神的话语代言人 在《申命记》中,摩西以清晰有力的演讲向以色列传达神的律法、历史和应许,展现他作为教师的角色: 《申命记》1:1–5 : 希伯来原文 :אֵלֶּה הַד...

约翰福音17:3

  约翰福音17:3中“αἰώνιος ζωή”的综合分析:希腊语、希伯来语与阿拉姆语的洞见 学者凯文·格拉索(Kevin Grasso)在一场题为“深入解读约翰福音17:3:为何αἰώνιος ζωή在约翰福音17:3中不能指‘永恒生命’”的演讲( Kevin Grasso – Reading John 17:3 Deeply: Why αἰώνιος ζωή cannot mean 'eternal life' in John 17:3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7/25/2025)中,挑战了传统对“αἰώνιος ζωή”的理解,认为其并非单纯指无尽时间延续的“永恒生命”。由于日程冲突,笔者未能参加该演讲,但受其标题的启发,撰写此独立分析,探讨《约翰福音》17:3中“αἰώνιος ζωή”的意义。本文通过希腊语的语言细微含义、希伯来语及犹太传统、阿拉姆语《伯西大译本》(Peshitta)的翻译,全面分析该词。本文旨在平衡质性与时间维度,提供对《约翰福音》17:3的深入理解。 《约翰福音》17:3的背景 《约翰福音》17:3出现在耶稣的大祭司祷告中,原文(NA28)如下: 希腊语 :Καὶ αὕτη ἐστὶν ἡ αἰώνιος ζωή, ἵνα γινώσκωσιν σὲ τὸν μόνον ἀληθινὸν θεὸν καὶ ὃν ἀπέστειλας Ἰησοῦν Χριστόν。 和合本翻译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 耶稣将“αἰώνιος ζωή”定义为“认识”(γινώσκωσιν,现在时虚拟式,表持续的关系性认识)神与耶稣基督。传统基督教将“永恒生命”解读为与神同在的永无止境的存在,常指末世或来世的救赎。然而,受格拉索演讲标题的启发,本文推测他认为这一翻译过分强调时间维度,忽略了约翰福音的犹太背景及其质性意义。以下从希腊语、希伯来语、阿拉姆语及犹太传统分析此词。 希腊语语言分析 “αἰώνιος ζωή”由两个关键词组成: αἰώνιος (永恒的)和 ζωή (生命)。以下逐一探讨: αἰώνιος(永恒的) : 词源 :源自 αἰών (时代),在古典及希腊化时期的文献中意为“时代”“世代”或“宇宙秩序”。在《七十士译本》(L...

敬畏耶和华

  敬畏耶和华的真义:从希伯来经文看勤勉、正直、谦卑与忍耐的重要性 “敬畏耶和华”( yirat YHWH )是希伯来圣经(塔纳赫)的核心主题,贯穿智慧文学、律法书与诗歌,指引以色列子民与神的关系。作为一名希伯来学者,本文将通过分析《箴言》19章、《申命记》2:25、10:12–13、30:15–16、《诗篇》2:11及《出埃及记》等经文,结合希伯来语词研究,阐明“敬畏耶和华”的意义,并探讨其如何体现勤勉、正直、谦卑与忍耐的美德。文章最后以灵感框架“IOU”( I - 我靠近你, O - 开启我眼见你奇妙, U - 使我心专一敬畏你名,亲近而非惊惶)总结,激励读者活出敬畏神的生活。 “敬畏耶和华”的希伯来语义 希伯来语“敬畏”( yirah , יִרְאָה)源自词根ירא ( yara’ ),意为“畏惧”“敬重”或“惊叹”。在《塔纳赫》中, yirat YHWH 不仅指对神威严的畏惧,还包含对祂圣洁、权能与恩典的敬仰,促使顺服与亲密的关系。它是智慧的开端(《箴言》9:10)、生命的根基(《箴言》19:23),也是盟约生活的核心。以下通过关键经文分析其含义。 1. 《箴言》19:23 希伯来原文 :יִרְאַת יְהוָה לְחַיִּים וְשָׂבֵעַ יָלִין בַּל־יִפָּקֵד רָע 翻译 :“敬畏耶和华使人得生命,满足安卧,不被恶事侵扰。”(参考NIV) 词语分析 : Yirat YHWH (敬畏耶和华):此处强调敬畏神带来生命( chayyim ,חַיִּים),指丰盛、完整的存在,而非仅存活。 Sabea (שָׂבֵעַ,满足):源自词根שׂבע,意为“饱足”或“充实”,暗示敬畏神带来身心灵的安宁。 Bal-yippaged ra (בַּל־יִפָּקֵד רָע,不被恶事侵扰): Paga (פָּקַד)意为“遭遇”或“被审判”,否定形式表明敬畏神是保护屏障。 洞见 :敬畏耶和华不仅是畏惧神的审判,更是信靠祂的供应与保护。这种敬畏激励 勤勉 (持续追求神的旨意)和 正直 (远离恶事,持守道德),带来平安的生命。 2. 《申命记》2:25 希伯来原文 :הַיּוֹם הַזֶּה אָחֵל תֵּת פַּחְדְּךָ וְיִרְאָתְךָ עַל־פְּנֵי הָעַמִּים 翻译 :“...

福音真义

福音真义:从旧约“喜讯”到新约的救赎好消息 许多关于福音(好消息)的书籍聚焦于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及其意义,这无疑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然而,若将福音仅定义为十字架事件,则可能忽略其更广泛的圣经内涵。福音的真义远超单一事件,涵盖神国度的降临、世界的恢复与人类的全然救赎。本文将从旧约的“喜讯”( besorah )到天使宣告的好消息,阐明福音的圣经定义,并探讨十字架在利未祭祀系统中的意义,以及耶稣的复活、上天( aliyah )和为子民代祷的角色。文章结合希伯来/犹太传统,采用非取代神学视角,凸显福音的整体性与神对以色列及万邦的计划。 福音的圣经定义:从旧约到新约 旧约的“喜讯”( Besorah ) 希伯来文的“בְּשׂוֹרָה”( besorah ,喜讯或好消息)指带来盼望、胜利或救赎的信息,常与神的介入和应许的实现相关。在旧约中, besorah 的几个关键用法奠定了福音的根基: 神的拯救与胜利 : 《以赛亚书》52:7描述报喜讯者的美好脚踪:“那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传救恩的……说:‘你的神作王了!’”这里的“佳音”指神介入历史,拯救以色列脱离巴比伦的流亡,恢复其与神的盟约关系。这不仅是民族的解放,更是神国度掌权的预表。 《诗篇》96:2–3呼召向列邦传扬神的“喜讯”,彰显祂的荣耀与救恩,指向神对全地的主权。 盟约的更新 : 《以赛亚书》61:1–2宣告受膏者“传好信息给谦卑的人”,医治伤心者,释放被掳者。这“喜讯”与神的灵同在,预示一个公义、怜悯与恢复的国度,与旧约的禧年传统(《利未记》25:10)相呼应。 Besorah 常与神对以色列的应许相关,如《创世记》12:3的亚伯拉罕之约:“地上万族必因你得福。”这表明神的救赎计划不仅限于以色列,而是普世的。 末世盼望 : 旧约的喜讯常指向末世的救赎,如《但以理书》7:13–14中“人子”获得永恒国度。拉比传统将此与弥赛亚的到来联系,期待神通过受膏者建立公义的国度( olam ha-ba ,来世)。 旧约的 besorah 因此是一个整体性的信息:神作王,祂的救赎恢复人与神、人与人、人与受造物的关系。这种喜讯不仅是事件,更是神国度的动态彰显。 新约的“好消息”:天使与耶稣的宣告 新约的“福音”(希腊语εὐαγγέλιον,euangelion,意为“好消息”)直接延续旧约的 besorah ,但通过耶稣的降生...

避难城与大祭司之死:犹太传统与基督徒理解的洞见

  避难城与大祭司之死:犹太传统与基督徒理解的洞见 《民数记》35章(妥拉章节“马赛”)详细描述了以色列的避难城制度,这是一个独特的法律框架,旨在保护误杀者免受复仇者的追杀。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规定是,避难者需在大祭司去世后方可离开避难城,恢复自由。这一规定在犹太传统中承载深厚的神学与社会意义,而在基督徒理解中,常被关联到耶稣作为大祭司在十字架上的死。本文将探讨大祭司之死为何与避难者的释放相关,并审视其与耶稣之死的潜在联系,结合犹太及拉比传统与非取代神学的基督徒视角。 避难城的背景 《民数记》35:9–34规定,神命令以色列设立六座避难城(三座在约旦河西,三座在河东),供误杀者(非故意杀人者)逃避“血仇复仇者”(go’el hadam)的追杀。这些城市确保公平审判,防止无辜者被报复,同时也保护社会免于私刑暴力。避难者必须留在城内,直到大祭司去世,方可安全返回家乡(《民数记》35:25–28)。若在此之前离开,复仇者可合法杀之而不担罪。 这一制度反映了以色列对生命神圣性的重视,以及公义与怜悯的平衡。误杀者虽无恶意,仍需承担后果(离开家乡,居住避难城),但其生命得到保护,直至大祭司之死带来解脱。 犹太传统:大祭司之死为何带来释放 在犹太及拉比传统中,大祭司之死与避难者释放的联系承载了深刻的神学与社会意义。以下是几个关键洞见: 赎罪与更新 : 大祭司在以色列信仰中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负责在赎罪日(Yom Kippur)为全民赎罪(《利未记》16章)。拉比传统(如《塔木德·马科特》11a)认为,大祭司之死具有象征性的赎罪功能,类似于赎罪日的祭礼。这种死亡被视为一种集体净化的时刻,更新了社会秩序,使避难者得以“重生”,恢复自由。 《米德拉什·西弗拉》(Emor 24:3)进一步解释,大祭司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打破了复仇的循环,为误杀者提供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这种观点强调神的怜悯超越报复,恢复社区的和谐。 生命的神圣性与社会和谐 : 避难城制度平衡了生命的尊严与社区的稳定。《民数记》35:33–34警告,流人血会玷污土地,唯有公义的审判或赎罪才能洁净。大祭司之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节点,象征性地洁净了因误杀而引发的道德与社会紧张。 拉比拉希(Rashi)在注释《民数记》35:25时指出,大祭司的去世可能引发全国哀悼,促使复仇者重新审视报复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和解。这种解...

从奴役至自由

  以色列四十二程:从奴役至自由 启程与驻营:以色列子民出埃及记 以色列子民,蒙摩西与亚伦之导, 自埃及奴役之地,依神命启程。 四十二程,行止有序, 自兰塞至约旦彼岸, 每程皆神迹,每驻皆恩典。 兹依古希伯来原文,译为古风, 以简练节奏,显其优雅深意。 兰塞 :自兰塞启程,正月十五日, 出埃及,举手高扬,脱奴役之轭。 驻 疏割 ,神恩初显。 疏割 :自疏割行, 至 以倘 ,旷野边缘,驻。 以倘 :自以倘启, 至 比哈希录 ,对面巴力洗分,驻。 比哈希录 :行经海中, 至 玛拉 ,苦水变甘,驻。 玛拉 :自玛拉启, 至 以琳 ,十二泉七十棕,驻。 以琳 :行至 红海 , 旷野深处,驻。 红海 :启程, 至 汛之旷野 ,驻。 汛之旷野 :行至 脱加 ,驻。 脱加 :启程, 至 亚录 ,驻。 亚录 :行至 利非订 , 无水之地,民心试炼,驻。 利非订 :自利非订启, 至 西奈旷野 ,神律降临,驻。 西奈旷野 :行至 基博罗哈他瓦 , 贪欲之坟,警民心,驻。 基博罗哈他瓦 :启程, 至 哈洗录 ,驻。 哈洗录 :行至 密加 ,驻。 密加 :启程, 至 哈摩拿 ,驻。 哈摩拿 :行至 摩西录 ,驻。 摩西录 :启程, 至 比尼雅干 ,驻。 比尼雅干 :行至 哈及洛 ,驻。 哈及洛 :启程, 至 利提玛 ,驻。 利提玛 :行至 临门帕烈 ,驻。 临门帕烈 :启程, 至 立拿 ,驻。 立拿 :行至 基希拉他 ,驻。 基希拉他 :启程, 至 沙斐山 ,驻。 沙斐山 :行至 哈拉大 ,驻。 哈拉大 :启程, 至 玛吉希录 ,驻。 玛吉希录 :行至 他哈 ,驻。 他哈 :启程, 至 他拉 ,驻。 他拉 :行至 密迦 ,驻。 密迦 :启程, 至 哈摩拿 ,驻。 哈摩拿 :行至 摩西录 ,驻。 摩西录 :启程, 至 比尼雅干 ,驻。 比尼雅干 :行至 曷哈及 ,驻。 曷哈及 :启程, 至 约巴他 ,驻。 约巴他 :行至 阿博拿 ,驻。 阿博拿 :启程, 至 以旬迦别 ,驻。 以旬迦别 :行至 寻旷野 , 即加低斯,圣所之地,驻。 寻旷野 :启程, 至 何珥山 ,亚伦长眠,驻。 何珥山 :行至 撒摩拿 ,驻。 撒摩拿 :启程, 至 布嫩 ,驻。 布嫩 :行至 益耶亚巴琳 ,驻。 益耶亚巴琳 :启程, 至 底本迦得 ,驻。 底本迦得 :行至 亚勒门底比拉太音 ,驻。 亚勒门底比拉太音 ...

在神與人面前無愧

  在神與人面前無愧:從摩西與東約旦支派的對話談誠信與合一 在《民數記》第30–32章所記載的事件中,我們看到兩次極具張力的對話,揭示出在信仰共同體中,誠信、透明與合一有何等重要。流便、迦得及瑪拿西半支派先在進入應許之地前,向摩西提出留居約旦河東的要求;多年後,他們履行承諾並歸回家鄉,又在約旦河東築了一座壇,幾乎引發內戰,卻最終化解誤解,成為榜樣。 一、承諾與行動:誠信的起點 在《民數記》32章,迦得人與流便人見約旦河東地適合牧畜,便請求摩西讓他們不必過河爭戰。但摩西一開始嚴厲譴責他們,認為這是重蹈祖先「探子事件」的錯誤,會讓以色列民喪膽。 然而這兩支派提出新的方案:他們願意將壯丁前往約旦河西與弟兄一同爭戰,直到得地為業。他們的承諾是:「我們必在耶和華面前武裝前往迦南地。」(民32:17) 摩西接受了這一協議,並且鄭重記錄下來(民32:20–27)。這是一個關鍵教訓: 承諾若配合實際行動,就能贏得信任,避免分裂。 二、無愧於神與人:築壇風波的智慧 在《約書亞記》22章,當流便、迦得與瑪拿西半支派回到河東時,他們築了一座壇,引起河西眾支派極大疑慮。他們以為對方設立偶像祭壇,背離耶和華。 這件事幾乎演變成內戰,但以色列眾人並未立即攻擊,而是派出祭司非尼哈率領代表團交涉。雙方對話後才發現,這座壇不是為了獻祭,而是「作證據,表明我們在耶和華面前有分」(書22:27)。 他們的解釋令人動容:「將來你們的子孫或我們的子孫可能說:你們與耶和華無分。…所以我們說:不如築一座壇,…作我們與你們中間後代的證據。」(書22:24–28) 他們不但守約,還體貼未來可能的誤解,主動採取措施保護合一。 三、拉比薩克斯的洞見:無可指摘的生活 英國前首席拉比 Jonathan Sacks 在《Numbers: The Wilderness Years》中評論這段經文時指出: “To be innocent before God is not enough. You must also be seen to be innocent in the eyes of others.”(對神無愧還不夠,你也要在人眼中是清白的。) 他認為,**誠信不只是內心的事,也是公共見證。**真誠的信仰表現在兩方面:不只忠於神的誡命,也考慮他人是否會誤解我們的行為。我們不能理直氣壯卻讓人絆倒。 他也提醒我們: 要...

被召的群體:重新理解教會(קָהָל / ἐκκλησία)的身分與使命

  被召的群體:重新理解教會(קָהָל / ἐκκλησία)的身分與使命 你是否曾經聽說「教會」是新約才出現的機構?或者認為「教會」只是某棟宗教建築物的名稱?其實,教會這個概念在聖經中有著深遠的希伯來背景,並與以色列民的歷史息息相關。 本文將幫助我們透過聖經原文與歷史語境,重新理解「教會」(希臘文:ἐκκλησία/ekklēsia)的真實意義,並思考今日我們如何作為「被召的群體」活出信仰。 一、希伯來文背景:קָהָל ( qahal ) 與 קֹהֶלֶת ( Qohelet ) 1. קָהָל – 會眾/聚集的人 首次出現 :出埃及記12:6 “以色列全會眾(קָהַל־עֲדַת־יִשְׂרָאֵל)” 描述出埃及前夕,全體以色列人在神面前聚集,聽從吩咐,成為一個被召出的群體。 申命記4:10 “使他們聚集(קָהָל)在我面前,我好叫他們聽見我的話。” 神呼召百姓在西奈山前成為「神的會眾」,這是「屬神社群」的雛形。 民數記16:3(可拉黨叛變) “你們擅自自高,聚集全會眾(קָהָל)攻擊摩西和亞倫。” 顯示這個詞既可指神所召集的會眾,也可能被誤用成反叛的群體。 2. קֹהֶלֶת ( Qohelet ) – 傳道者/召集講話者 出現在 傳道書 1: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קֹהֶלֶת)的言語。” Qohelet 是 קהל(召集)的主動分詞,意指「呼召人聚集、並公開教導的人」。他是「向集體發言」者,而非單純沉思者。 二、七十士譯本的轉譯:ἐκκλησία(ekklēsia)的由來 1. 在希臘文舊約(LXX)中 希伯來文 qahal 與 ‘edah (會眾)通常翻譯為: ἐκκλησία(ekklēsia) :從 ek (出來)+ kaleo (召喚),字面意為「被召出來聚集的人」。 申命記 9:10 : “在山上、會中(ἐν τῇ ἐκκλησίᾳ)中所說的一切話。” 這表示早在新約之前,ekklēsia 就已用於描述神在西奈召聚的以色列群體。 三、新約用法與誤解的根源 1. 新約中的 ἐκκλησία 馬太福音 16:18 : “我要把我的教會(ἐκκλησίαν)建造在這磐石上。” 耶穌所說的不是全新機構,而是承接舊約「神的會眾」這一傳統。 使徒行傳 7:38 (司提反談摩西) “這人曾在曠野會中(ἐκκλη...

誓言到契約

  當我們從《摩托》(Matot)妥拉段落探討「誓言與承諾」的律法時,不難發現這不僅是古代以色列社會的道德規範,更是一個永恆的原則—— 信實與責任,是任何自由社會的根基 。這個原則,直接連結到現代社會的「契約文化(Covenantal Culture)」與「信任架構(Trust Infrastructure)」。 一、從誓言到契約:現代社會仍靠誠信運作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制度化的社會中,有無數法律、契約、合約、協議,從房屋租約到工作聘約、從金融借貸到醫療同意書。然而, 這一切制度的背後,其實都建立在一個假設:人會說到做到。 信用卡系統 :銀行給你信用額度,是基於你會「信守還款承諾」。 法律契約 :即使律師撰寫數十頁合約,若雙方不信守承諾,社會就無法正常運作。 民主制度 :選舉的誓言、就職的承諾,若變為空話,民主也會失去信任基礎。 誓言制度所要培養的,是 內化的道德責任感 ,不是外在威脅的順服,而是出於對神與人敬畏的誠信。 二、契約社會背後的聖經圖像:盟約文化(Covenantal Society) 猶太思想與聖經文化中,「 盟約(ברית, berit ) 」是一切關係的核心,無論是: 神與亞伯拉罕的盟約(創17) 神與以色列在西奈的盟約(出19–24) 神與大衛王室的盟約(撒下7) 新約中彌賽亞所立的新約(耶31:31、路22:20) 這些盟約都不是權力強加,而是 雙方基於信任與應許所建立的長期承諾關係 。 現代社會若脫離了這樣的盟約精神,將走向: 契約失效 :承諾淪為形式,責任變得可推諉。 信任崩解 :人與人、政府與人民、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信任崩潰。 制度失靈 :若人民不再相信彼此會守諾,那麼即使法律再完備,也難維繫社會運作。 三、現代應用與信仰挑戰 1. 個人層面 言出必行 :是否輕易承諾卻不實踐?是否對孩子、配偶、朋友、教會許下了沒兌現的話? 誠信工作 :職場中的責任與信任是否建立在真正的忠誠與透明? 2. 群體層面 教會與信徒的盟約關係 :參與教會是否只是「自由選擇」,還是看作一份彼此委身的聖約? 企業與客戶、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信任恢復 :是否只有法律制度足夠,還需要道德修復、誠信教育? 3. 教育與文化 猶太人至...

誓言與許願

 在《摩托》(Matot)這一妥拉段落的開頭(民數記30章),摩西向以色列各支派首領宣告了一項重要的律法: 有關誓言與許願的責任 。這段經文看似是一段關於個人行為的小節,但其實蘊藏著極深的神學與社會意義,尤其是在以色列人即將進入應許之地的此刻頒布,意義非凡。 一、經文概覽:誓言與許願(民數記30:1–16) 核心內容包括: 一個人若對耶和華許願或起誓約束自己,就 不可背約 ,要 照口中所出的一切而行 (30:2)。 對於婦女的誓言,則根據她是否在父親家或丈夫家中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強調家庭秩序與責任。 二、為何此律法出現在此刻? 以色列人正站在 約旦河東 ,準備進入應許之地。這是一個過渡時刻——從曠野流浪進入建立社會的階段。他們即將從以神為直接統治者的曠野生活,進入一個有領袖、有疆界、有產業、有城市的具體國度。 在此時強調 誓言與承諾的責任 ,正是為了: 建立自由中的秩序 :進入應許之地,他們將不再天天靠嗎哪與雲柱,而是有更多選擇與自由。自由若無責任,即變成放縱。守約成為維繫自由社會秩序的根基。 塑造誠信的文化 :在新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無法只靠外在權威施壓,而是要靠內心對神的敬畏與誠信。口中所出,就是立約的根本。 預備進入應許之地的屬靈狀態 :神是信實守約的神(申7:9),祂的子民也要在話語與行動上反映這樣的性情。 三、自由與責任:一個成熟社會的根基 誓言的律法反映了一個關鍵價值觀: 自由不是不負責任,而是 選擇對的事並為之負責 。 在人類歷史上,當一個社會擁有言論自由、宗教自由、財產自由等權利時,若缺乏相應的責任與誠信,就容易陷入無序、欺詐與崩潰。摩西在這裡教導百姓: 你若說了,就要做;你若向神許願,就要償還 (參傳道書5:4–6)。 這正是建立**盟約共同體(covenantal society)**的根基:不靠威嚇,而靠承諾。 四、與新約的聯繫 耶穌在馬太福音5:33–37中也教導門徒不可妄起誓,而應該 說是就說是,說不是就說不是 。這不是取消誓言的意義,而是進一步提升人的誠信——讓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站立得住,不需加添神聖語句來佐證。 五、當代應用 對現代信徒而言,這段律法教導我們: 在自由中做負責的選擇 :不要輕易許願或承諾,但一旦做出,就應謹守。 ...

剑与言:从皮拿哈斯到默西亚骑士的火焰使命

剑与言:从皮拿哈斯到默西亚骑士的火焰使命 引言:剑是毁灭,还是言语的延伸? 在圣经中,“剑”常被视为神公义的工具,而“言语”(דָּבָר / λόγος)则象征神的启示、指引与生命。然而,在某些关键时刻,这两者却紧密交织: 神的言语成为利剑,神的利剑也被视为话语的体现。 本周的**《皮拿哈斯记》 、其对应的 哈夫塔拉(列王纪上18–19章) ,以及 新约启示录19章**,呈现了三位义怒者——皮拿哈斯、以利亚与骑白马的弥赛亚——他们在极端道德危机中“带着剑执行言语的使命”。 这三段经文以 审判与拯救 为主线,让我们反思: 神的道(word)与神的剑(sword)之间,有何内在关联?神的仆人何时当执剑而战,又何时当退至静默之声中? 一、 皮拿哈斯:长矛中的妒忌之言 皮拿哈斯因目睹以色列人与米甸女子在圣所门口行淫,立即拿起长矛,刺杀他们,止住神的愤怒(民数记25:7–9)。神随即对摩西说: “他在我忿怒中,以我的忿怒向以色列人发怒... 因此,我将我的‘**平安之约(בְּרִיתִי שָׁלוֹם)’赐给他。”(民数记25:11–12) 🔹 剑的行动,言语的回应 皮拿哈斯手中的 长矛(רֹמַח romach) ,虽为武器,却成了 神的忿怒与盟约之话的体现 。他以行动回应了神未发出的命令,但神的言语随后承认他的行为乃是“为神大发妒忌”。 ✡️ 拉比传统反思 塔木德 Sanhedrin 82a 提到,热心者杀淫者是“律法容许但不授权”的行为。 拉比们指出: 皮拿哈斯的行动若非真诚地与神的妒忌一致,将不会蒙悦纳。 因此,他的“剑”必须与神的“言”同调。 二、 以利亚:火焰之后的低语 以利亚在加密山大战巴力先知后,以剑杀死四百五十位假先知(列王纪上18:40)。这是一次剧烈的属灵决断。但在下一章,他陷入沮丧,逃到西奈,神在那里没有用火或风向他说话,而是: “在微小的声音中(קול דממה דקה)”(列王纪上19:12) 🔹 火焰中的剑,旷野中的话 以利亚曾在火焰与剑中“替神说话”,但神最终引导他进入一个 非暴力、非审判的言语层面 。他不再挥剑,而是被差派去膏立新一代领袖——哈薛、耶户和以利沙。 ✡️ 拉比与密教传统中的“静默之声” 犹太神秘主义者将 “קול דממה דקה”(微小的声...

热心与和平之间:皮拿哈斯的义怒、以利亚的孤独,以及当代的反思

  热心与和平之间:皮拿哈斯的义怒、以利亚的孤独,以及当代的反思 引言:一个令人不安的英雄 在《民数记》25章的结尾,皮拿哈斯(Pinchas)挺身而出,用长矛刺杀了以色列人和米甸女子,在神的愤怒降下瘟疫之时,阻止了更大的灾难。紧随其后的《皮拿哈斯记》(民数记25:10–30:1)中,神不但没有谴责他,反而称赞他,并赐他“平安的约”以及“永远的祭司职分”。 然而,这段记载却引发许多古今犹太学者的困惑: 皮拿哈斯为何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以暴制暴,却被神称为有功之人?他的行为究竟是超越律法,还是一种默许下的特殊行动?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 先知以利亚 身上。他在《列王纪上》第18–19章大显神威,挑战巴力先知后,又因对以色列的不忠而痛心疾首。但神没有让他继续执掌使命,而是叫他膏立下一代人:哈薛、耶户和以利沙。 这类“义怒者”在圣经中虽常蒙神使用,却也常被引导离开“审判者”的角色,进入或交棒予和平与更新之路。 本文将探讨: 皮拿哈斯与以利亚的“热心”到底是什么?在犹太传统与圣经叙事中,这类行动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义怒”与“和平”的张力? 一、皮拿哈斯:越界的祭司?被赐“平安”的杀戮者? 1.1 圣经记载:一人行动,千人止灾 皮拿哈斯刺杀的是 以色列人细利 与 米甸女子哥斯比 (一位领袖之女),此举似乎越过摩西与祭司系统的权限,没有审判程序。然而,这一击终止了瘟疫,拯救了以色列人。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他在我忿怒中,以我的忿怒向以色列人发怒,使我不在忿怒中把他们灭绝。’”(民数记25:10–11) 神甚至说要与他立“ 平安之约(בְּרִיתִי שָׁלוֹם) ”,并赐他“ 永远的祭司职分 ”。 这一幕形成强烈张力: 皮拿哈斯的行为暴力却带来平安;他未受命却蒙赏赐。 1.2 拉比传统的张力解读 犹太传统从不轻易为暴力辩护,即便神称赞皮拿哈斯,其行动仍被视为高度特殊、不可轻易模仿的: **塔木德《Sanhedrin 82a》**讨论:“热心者可当场处决行淫者,但若先请求许可,就不得执行。”这是对“热心者律法”的限制—— 合法,但不被鼓励 。 **拉比索洛维契克(Rav Soloveitchik)**认为:神之所以赏赐皮拿哈斯,是因他并非出于血腥或复仇,而是因他与神同感“热忱为圣洁的妒忌”。 1....

欺哄圣灵:亚拿尼亚事件的语言背景与神圣性探析

  欺哄圣灵:亚拿尼亚事件的语言背景与神圣性探析 引言 《使徒行传》第5章1–11节记载了一段令许多读者震惊的事件:信徒夫妇亚拿尼亚与撒非喇,在向教会献上地产款项时,撒谎声称已经将全部奉献,结果两人相继倒毙。这一事件常被误读为“奉献不够多”的处罚,实则反映出早期教会对圣灵临在的极度敬畏。 透过 希腊原文分析 、 希伯来律法概念 、 亚兰语传统背景 ,再结合**叙利亚文《佩西塔》版本(Peshitta)**的语言张力,本文旨在还原这段记载的深层神学意义与历史脉络,并探讨其对今日教会生活的属灵启示。 一、经文回顾(使徒行传 5:1–11) 亚拿尼亚和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却私下留下部分银子,又假装将全部奉献。彼得指出他“不是向人撒谎,而是向圣灵撒谎”。亚拿尼亚立刻倒毙,撒非喇三小时后也遭同样命运。整间教会大大惧怕。 二、希腊原文关键词分析 1. “撒谎” – ἐψεύσω / ψεύδομαι 彼得责问亚拿尼亚: “撒但为什么充满你的心,叫你 欺哄圣灵 呢?”(使徒行传5:3) ψεύδομαι 不仅表示虚假陈述,在七十士译本中常用于盟约不忠、背弃神的语境。 此处不只是“说谎”,更是 在神的圣洁面前装出忠诚、实则背叛 。 2. “充满你的心” – ἐπλήρωσεν τὴν καρδίαν 与《出埃及记》28:3中“神充满工匠的心以成圣工”形成对比:本应用于圣工的“被充满”,却被撒但所灌注。 是一种 反向的“圣别” ——圣所应归神,如今竟为邪灵所用。 3. “私自留下” – νοσφίζομαι 该动词也出现于约书亚记7:1(七十士译本),亚干偷藏耶利哥战利品,是“应当灭绝、归于耶和华”的圣物。 显明亚拿尼亚行为等同于 挪用神圣之物,是对神直接冒犯 。 三、希伯来与亚兰背景探析 1. “干犯圣物”的罪名 – מְעִילָה (Me'ilah) 在利未记5:15–16中,若有人“干犯耶和华的圣物”,就需献赎愆祭。亚拿尼亚原应将所得归于“共同圣用”,却暗藏一部分,正如利未体系中的 圣物挪用罪 。 这是 宗教伪装加亵渎圣物的双重罪行 ,在神眼中极为严重。 2. “圣灵”与“神的临在” – 舍金那与神的灵 在亚兰文与犹太神秘传统中,圣灵(רוּחַ הַקֹּדֶש...

从咒诅到怜悯:〈巴拉克记〉、〈弥迦书〉与〈罗马书〉的主题对照与当代教训

  引言 本周的《巴拉克记》(民数记22:2–25:9)、先知书《弥迦书》5:7–6:8与新约《罗马书》11:25–32,在时间与背景上虽各不相同,却共享几个核心主题: 神的主权 、 盟约的慈怜 ,以及 以色列的失败与复兴之间的奥秘 。这三段经文构成一幅神救赎计划的拼图:祂常在人的软弱、敌人的攻击之中,彰显祂不变的恩典与信实。本文将以主题对比的方式,融合犹太传统、拉比注释与新约神学,为当代读者带来深刻的属灵洞见。 一、 神的主权性反转:化咒诅为祝福 在《巴拉克记》中,摩押王巴勒请术士巴兰来咒诅以色列。然而,神三次拦阻他,使其口中只能说出祝福(民数记23–24章): “神没有咒诅的,我怎能咒诅呢?”(民数记23:8) 《弥迦书》6:5 明确提到这段历史: “我的百姓啊,你当记念摩押王巴勒所谋的,和比珥的儿子巴兰回答他的话。” 弥迦提醒百姓:神曾在背后为他们转咒为福,这是一种深刻的盟约恩典。 保罗在《罗马书》11:29 中写道: “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 他劝勉外邦信徒与以色列人一同明白:神的选民身份未曾废去,神仍在运行祂的计划——即使在人失败之中,祂依然可以施行拯救。 犹太传统洞见: 拉比拉希(Rashi)与拉班(Ramban)指出,尽管巴兰本身是恶人,但神使用他来发出真理。显示神的主权高过人的动机。 今日教训: 他人想加诸我们的伤害,神能使之反转成祝福(参考创世记50:20)。即使我们看不见,神的看顾与旨意仍持续运行。 二、 隐藏攻击与公开失败:属灵争战与内在妥协 在《巴拉克记》中,神保护以色列免于巴兰咒诅的属灵攻击。但紧接着,以色列却在毗珥陷入与摩押女子的淫乱与拜偶像之中(民数记25:1–9)。这揭示一个属灵真理: 外在攻击不足惧,内在妥协才致命。 《弥迦书》6:3–5 同样表达神对以色列的质问: “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什么?我在什么事上使你厌烦?” 神回顾从埃及到吉甲的看顾恩典,但百姓却以虚假的宗教礼仪回应祂。于是,6:8 总结了神真正所喜悦的敬虔: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保罗在《罗马书》11章也提及以色列的“失脚”: “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11:11) 以色列的暂时失落,竟成为外邦...

从隐秘的咒诅到公开的诱惑:神的保护与以色列的失败(巴拉克记事)

  引言 《巴拉克记》(民数记22:2–25:9)是一段极具戏剧性的叙述,描绘了神如何在以色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保护他们免受超自然的攻击,却又如何在随后的故事中,以色列因诱惑而陷入严重的失败。这一段经文形成鲜明对比:神的主权与看顾,对比人的软弱与堕落。它提供了有关属灵争战、神隐秘的保护,以及人类在诱惑面前容易妥协的深刻教训。 一、 隐藏的阴谋:巴拉克与巴兰的咒诅 摩押王巴拉克因以色列战胜了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而惊恐不安。他决定不以武力对抗,而是用属灵的方式打击以色列。他雇佣先知兼术士巴兰来咒诅以色列,希望借助咒语使他们败落。 巴兰的背景 :巴兰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虽能与神对话,却并非义人。犹太教传统与新约常视他为贪婪自私之人(参《先祖言语》5:19;彼后2:15)。 神的拦阻 :巴兰三次尝试咒诅以色列,但每次神都亲自干预,使咒诅转为祝福(民数记23–24章)。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人在营中安歇时,对这一切全然不知。天上的属灵争战在他们毫不知情中发生。 属灵亮光: 神的看顾常在幕后默默进行。我们不知道祂已经为我们拦阻了多少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危险。 二、 先知的异象:咒诅变为祝福 巴兰的几篇神谕,尤其是第三和第四次,展现了极其美丽的诗意。他宣称: “雅各啊,你的帐棚何等华美!以色列啊,你的帐幕何其美好!”(民数记24:5) 他看见以色列是被神分别出来的民族,有神的同在,有属灵的未来。这种反转令人惊奇——仇敌的先知竟成了神话语的工具,彰显神对言语与命运的掌控。 神学观点: 此处应验了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世记12:3)神使咒诅反转为祝福,重申祂对以色列的盟约保护。 三、 反击的方式:毗珥的诱惑 在巴兰最后一次预言之后,故事突然转折(民数记25章)。以色列刚蒙祝福,却立刻陷入罪中: “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这女子叫百姓来,一同给她们的神献祭。百姓吃了祭物,叩拜她们的神。”(民数记25:1–2) 这一切并非偶然。根据民数记31:16,正是巴兰出谋划策: “这些妇人因巴兰的计谋,使以色列人在毗珥的事上得罪耶和华…” 既然无法用咒诅击败以色列,巴兰便教导以色列人“自我诅咒”——引他们犯罪,使神的保护离开。 计谋手段: 摩押与米甸女子引诱以色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