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火种不灭:神爱中国

  🔥 火种不灭:神爱中国 (看李政道生平有感) 一、战火中的火种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整个中华民族陷入存亡危机,山河破碎,学校停办,知识分子流离失所。 然而,在最黑暗的年代,国民政府仍然在艰难中守护着一批年轻的学生——那是一群未来的希望。 他们中有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邓稼先等人——当时不过是二十出头的青年。 在战火中,他们被转移到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临时大学)继续学习。 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仪器,甚至没有足够的灯油照明。 学生们在雨中听课、在山洞里计算,但他们仍然坚持。 那时的中国,看似一切都在崩塌。 然而,在这瓦砾与贫困中, 神让一个火种被保留下来 。 这火种不是政治的力量,也不是经济的积累, 而是 思想与灵魂中对真理、智慧与创造的渴望 。 二、火种的延续 战后,这批青年中有许多人被派往美国继续深造。 1957 年, 李政道与杨振宁 因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世界科学史上被铭记。 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 那是在苦难中被神“藏起来”的种子, 如诗篇所说:“你栽种的泪水,终必欢呼收割。”(诗 126:5) 然而,国家后来经历文化大革命,知识与教育几乎被摧毁—— 大学关闭,教授被批斗,科学精神沉默。 看似希望再度熄灭。 但正如神在以利亚时代保留七千忠心的人(罗马书 11:4), 祂也在那时代 保留了中国的知识火种 。 这些曾经被保护的青年,如今已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 他们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中国重新连接世界的桥梁—— 邀请留学生、建立实验室、引入现代科研体系, 帮助中国重新站在科学的起跑线上。 这不是偶然的循环, 而是 神的时机(Kairos)与祂对中国的怜悯计划 。 当人以为一切失落时, 神在暗处仍然守护那微光—— 让火种在时机成熟时,重新点燃神洲大地。 三、神爱中国:祂的手在历史中 从圣经的角度看,神的爱并不限于以色列或教会。 神的创造旨意从来是普世的:“地要满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如同水充满洋海。”(哈巴谷书 2:14) 中国的历史中, 神的手从未离开。 祂让孔子的仁义之道培育了民族的道德根基; 祂让大地之灵与天人思想启发人追求天道; 祂在乱世保留科学的火种,使文明不灭。 神的爱,不一定通过奇迹彰显,...

罗马书 11:1–6

图片
  📖 罗马书 11:1–6 原文与直译解析 11:1 Greek: Λέγω οὖν, μὴ ἀπώσατο ὁ θεὸς τὸν λαὸν αὐτοῦ; μὴ γένοιτο· καὶ γὰρ ἐγὼ Ἰσραηλίτης εἰμι, ἐκ σπέρματος Ἀβραάμ, φυλῆς Βενιαμίν. 直译: “所以我说:神弃绝了祂的子民吗?绝不可能!因为我自己就是以色列人,出于亚伯拉罕的种子(σπέρμα),属便雅悯支派。” 注释: “ἀπώσατο”(弃绝)源自 ἀπωθέω ,意思是“推开、拒绝”,此处为否定疑问句,暗示保罗反驳一种流行误解——认为以色列被神永久弃绝。 “μὴ γένοιτο” 是保罗惯用的强烈否定:“绝对不可能!” 保罗以自己的身份作为反证:他是“以色列人”,仍然蒙召,说明神的盟约未断。 📘 Tucker 的见解: 保罗在这里通过自我认同宣告“以色列的存在是神信实的证明”,这与取代论的思维相反。 他不是说教会取代了以色列,而是说神的救恩计划 仍在以色列内部运行 。 11:2 Greek: οὐκ ἀπώσατο ὁ θεὸς τὸν λαὸν αὐτοῦ ὃν προέγνω. ἢ οὐκ οἴδατε ἐν Ἠλίᾳ τί λέγει ἡ γραφή, ὡς ἐντυγχάνει τῷ θεῷ κατὰ τοῦ Ἰσραήλ; 直译: “神并没有弃绝祂预先认识的(προέγνω)子民。你们岂不晓得,以利亚的事经上怎么说?他向神控告以色列。” 注释: “προέγνω” (proegnō) “预先认识”,在圣经语义中表示 关系性的选召 ,不是抽象的预知。 保罗强调:神与以色列的关系是“被认识的”,是 covenantal(盟约性的)。 “ἐν Ἠλίᾳ” 指列王记上 19:10–18,以利亚以为自己孤单,但神保留了余民。 📘 Tucker 的见解: 保罗引用以利亚故事,说明“余民”(remnant)概念不是新创,而是犹太传统中 神在危机中保守以色列的方式 。 在此,保罗呼应了他在罗 9–10 中的论证: 救恩并非否定以色列,而是 通过忠信的余民延续以色列的故事 。 11:3–4 Greek: Κύριε, τοὺς προφήτα...

約瑟與但以理:異邦中的光照與智慧

  約瑟與但以理:異邦中的光照與智慧 在舊約聖經中,約瑟與但以理是兩位極具代表性的信仰人物。他們身處異邦,被擄為奴,卻不失信心、不改忠誠,最終都成為外邦國王面前的智慧代言人,並帶來神的啟示。他們的故事既相似又獨特,反映出神在外邦中的作為與祂僕人的美好見證。 一、出身與身分:亞伯拉罕的後裔 兩人皆是亞伯拉罕、以撒與雅各的後裔,血統純正,身在神的應許之族。約瑟是雅各所愛的兒子,來自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的以法蓮;但以理來自猶大支派,為被擄至巴比倫的貴族後裔。他們皆出身高貴,卻在少年時期經歷被擄、奴役與試煉,這為他們的信仰歷程奠定了根基。 二、進入異邦:非自願的被擄者 約瑟 :被哥哥們出賣,被帶往埃及成為奴僕(創37章)。 但以理 :在耶路撒冷被擄之時,被選入巴比倫王宮受訓(但1章)。 兩人都非自願進入異教世界,卻在那裡成為見證神榮耀的器皿。他們的身分提醒我們:即使在看似被神遺忘之地,神仍掌權並使用祂的僕人。 三、年輕人的試煉:潔身自守 約瑟 :在波提乏家中受主母誘惑,拒絕犯罪(創39章),選擇尊榮神的律法。 但以理 :堅持不沾王的膳與酒,持守潔淨(但1章),並得神賜智慧與恩典。 他們的試煉發生在少年之時,卻因敬畏神而得勝,顯示真正的屬靈力量不在年齡,而在品格與敬虔。 四、夢的啟示:從神而來的智慧 約瑟 :在監中為酒政與膳長解夢,後來為法老解夢,強調解夢出於神(創40–41章)。 但以理 :當巴比倫的術士無法解夢時,他以禱告求神啟示尼布甲尼撒的夢(但2章),並說:「這奧秘的事不是因我有智慧過於眾人」(但2:30)。 兩人都強調: 啟示不出於人,而出於神 。他們為神做見證,不為自己謀榮耀。 五、升遷與影響:治理外邦、榮耀神 約瑟被立為埃及宰相,管理全國糧倉,拯救以色列與埃及人(創41:39–45)。 但以理被立為巴比倫與波斯朝廷中的高官,歷經多王,依然忠心(但2:48;6:3)。 他們雖身在異邦,卻如同光照黑暗,榮耀神的名。他們並非脫離現實、靈性化的象徵,而是真正在政治、經濟、法律層面有影響力的神僕。 六、導言與引薦:神安排人際網絡 約瑟的解夢能力是因為酒政引薦於法老。 但以理是由掌管術士的人將他引薦給尼布甲尼撒(但2:25)。 在神的安排下,他們雖居於社會邊緣...

死海古卷之一瞥

图片
  📜 死海古卷与七十士译本的奇妙一致:利未记 4:26–28 与「ΙΑW」神名的发现 一、引言 在圣经手抄本的浩瀚历史中, 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 与 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LXX) 是研究希伯来圣经最珍贵的两大见证。 通常学界认为,死海古卷代表犹太地区的希伯来传统,而 LXX 是埃及犹太人所用的希腊译本。 然而,在某些片段中,两者竟展现出 惊人的一致性 —— 其中最著名的一例,出现在 利未记 4:26–28 的赎罪祭律法中。 二、经文背景:赎罪条例中的「非故意之罪」 《利未记》第四章描述人若误犯罪时的赎罪献祭(חַטָּאת / ḥaṭṭāʾt )。 第 26–28 节特别说明个人犯罪的情况: MT(马所拉文本)利未记 4:27–28 「若平民中的一个人误犯了罪,是耶和华(יהוה)所禁止的事,…就要牵一只没有残疾的母山羊来,作为赎罪祭,因他所犯的罪。」 三、死海古卷的希腊译本:4QLXXLevb(4Q120) 在死海地区出土的一段小羊皮卷(编号 4QLXXLevb )中, 学者发现其文字与 LXX 利未记高度一致。 抄本年代约为 公元前一世纪 , 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七十士译本残片之一。 这一段保留了利未记 4:27–28 的部分文字: 4QLXXLevb: ἐὰν δὲ ψυχὴ ἁμάρτῃ ἀκουσίως ἐκ τοῦ λαοῦ τῆς γῆς... καὶ ἐξιλάσεται αὐτῷ ὁ ἱερεὺς περὶ τῆς ἁμαρτίας αὐτοῦ, ὅτι ἐπὶ τῷ ἸΑW ἥμαρτεν... 这里我们看到两个极为重要的特征: 1️⃣ “ἀκουσίως ἐκ τοῦ λαοῦ” : 表示「非故意地、无意地」犯罪,对应希伯来文 “בִּשְׁגָגָה ( bishgāgāh )”; 这与后期通行的 LXX 用词 “κατ᾽ ἄγνοιαν”(因无知而犯)略有不同。 2️⃣ 神名写作 “ΙΑW” (IAO), 而非后期译文中常见的 “Κύριος”(主)。 这显然是 יהוה ( YHWH ) 的希腊化音写形式,(也有希腊文本保留YHWH的希伯来文字母的笔画) 反映出早期犹太译者尚未避讳神名,而是尽力保留原音。 四、L...

El Shaddai(אֵל שַׁדַּי)——全能的神

  ✨ 神名研究:El Shaddai(אֵל שַׁדַּי)——全能者的温柔与力量 一、引言 在希伯来圣经中,神的名字揭示祂不同的性格与作为。 “ El Shaddai ”(אֵל שַׁדַּי)这一称呼尤为独特—— 它既显出神「全能」的威严,又流露母性般「滋养与怜悯」的温柔。 每当这名字在《创世记》中出现,总与“生命的奇迹”相连—— 不孕者得子、荒凉变为丰盛、绝望中萌生希望。 二、圣经中的出现与语境 1️⃣ 《创世记》中的主要用法 经文 场景 含义 创 17:1 神向亚伯兰显现:“我是 El Shaddai,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 无子的亚伯拉罕得启示:祂是赐生命的神。 创 28:3 以撒祝福雅各:“愿 El Shaddai 赐你生育繁多。” 生命与祝福的源泉。 创 35:11 神重申约:“我是 El Shaddai,要生养众多。” 盟约的延续者。 创 43:14 雅各差子下埃及祈祷:“愿 Shaddai 使你们蒙怜。” 保护与怜悯的神。 创 49:25 雅各祝福约瑟:“全能者(Shaddai)必以天上的福赐你。” 天地丰盛与滋养。 📜 总结: 在《创世记》中,El Shaddai 几乎都与 生命、生育、祝福、保守 相关。 祂是「使不可能成真的神」, 是「以慈爱包裹生命的保护者」。 2️⃣ 《路得记》中的特别用法 路 1:20–21,拿俄米说: “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 因为 Shaddai 使我受了大苦。” 这里的 Shaddai 带着痛楚的敬意。 即使在苦难中,拿俄米仍承认神的主权—— Shaddai 是苦难中的主宰 ,并非离弃的神。 3️⃣ 《约伯记》的密集使用 “Shaddai” 在《约伯记》中出现约 30 次: 祂是 超越人理解的主宰 (伯 11:7), 施行公义的审判者 (伯 8:3), 也是 在痛苦中仍怀怜悯的神 (伯 22:23–26)。 📖 在约伯的诗性语言中,Shaddai 融合了「威能」与「慈怀」: 如同一位母亲,既保护也约束。 三、词源探讨:שַׁדַּי (Shaddai) 的原意 解释 词根 含义 说明 来自 שׁד (shad) = 乳房 滋养、哺育者 古犹太解经传统支持此义。 来自 שׁדד (shadad) = 毁灭、征服 有...

Romans 10:14–21

  📖 Romans 10:14 Greek: Πῶς οὖν ἐπικαλέσωνται εἰς ὃν οὐκ ἐπίστευσαν; πῶς δὲ πιστεύσωσιν οὗ οὐκ ἤκουσαν; πῶς δὲ ἀκούσωσιν χωρὶς κηρύσσοντος; Literal CN: 那么,他们怎能呼求(ἐπικαλέσωνται)那位他们未曾信靠(οὐκ ἐπίστευσαν)的呢? 又怎能信(πιστεύσωσιν)那位他们未曾听见(οὐκ ἤκουσαν)的呢? 又怎能听(ἀκούσωσιν)若没有人传讲(κηρύσσοντος)的呢? 🪔 关键词解析: ἐπικαλέσωνται :「呼求主名」,犹太敬拜与盟约忠诚的表达(参约珥 2:32)。 πιστεύω :「信、信靠、效忠」,仍应理解为忠诚回应(allegiance)。 ἀκούω :「听见、顺从」,在希伯来语传统中也意味着“听从”(שָׁמַע,shema)。 κηρύσσω :「宣讲、宣告」,指公开的使者宣告弥赛亚王权。 📌 神学背景: 保罗在这里并非提出一个传教逻辑链条,而是在重申申命记式的「听从与顺服」结构: 神已差遣人宣讲祂的救恩,问题不在于神未显明,而在于人是否 忠诚回应 。 👉 Tucker 的洞见: “Paul’s questions are rhetorical, showing that Israel’s lack of allegiance is not due to lack of revelation but to lack of covenant response.” 📖 中文: 「保罗的问句并非指出神的启示不足, 而是说明以色列的不忠诚并非因未听见, 而是未作出盟约性的回应。」 📖 Romans 10:15 Greek: πῶς δὲ κηρύξωσιν ἐὰν μὴ ἀποσταλῶσιν; καθὼς γέγραπται· Ὡς ὡραῖοι οἱ πόδες τῶν εὐαγγελιζομένων τὰ ἀγαθά! Literal CN: 若没有被差遣(ἀποσταλῶσιν), 又怎能宣讲(κηρύξωσιν)呢? 正如经上所记: ...

Romans 10:9-13

  📖 Romans 10:9 Greek: ὅτι ἐὰν ὁμολογήσῃς ἐν τῷ στόματί σου κύριον Ἰησοῦν καὶ πιστεύσῃς ἐν τῇ καρδίᾳ σου ὅτι ὁ θεὸς αὐτὸν ἤγειρεν ἐκ νεκρῶν, σωθήσῃ· Literal CN: 因为,若你在口里承认(ὁμολογήσῃς)耶稣为主(κύριον Ἰησοῦν), 并且在心里信(πιστεύσῃς) 神使他从死人中复活(ὁ θεὸς αὐτὸν ἤγειρεν ἐκ νεκρῶν), 你就必得救(σωθήσῃ)。 🪔 关键词解析: ὁμολογέω :字面意为「公开承认、宣誓效忠、同声宣告」。 在罗马帝国语境中,这个词带有**政治忠诚宣誓(confession of allegiance)**的意味。 保罗在这里用来表达:承认耶稣是“主”(κύριος)=宣誓效忠于弥赛亚王权,而非凯撒。 κύριος :主、主宰。 在希伯来背景中,对应 יְהוָה(YHWH); 在帝国背景中,对应罗马皇帝称号“主”(Dominus)。 因此,这一宣告具有深刻的 神学 + 政治双重含义 。 πιστεύσῃς :信、信靠、忠诚(believe / entrust / be faithful)。 与“πίστις”同源,不仅是理智相信,更是「忠信的顺服」(faithful allegiance)。 📌 神学背景: 保罗将信心与口里的承认结合起来, 不是建立一个“得救公式”, 而是呈现一个「进入弥赛亚王国的盟约宣告」。 这与以色列的“申命记式信心告白”一脉相承(参申 30:14)。 👉 Tucker 的洞见: “The confession of Jesus as Lord is an allegiance declaration, not merely a doctrinal statement. It parallels Israel’s Shema—‘YHWH is our God, YHWH is one’—now extended to include Messiah within God’s covenant identit...

Romans 10:5-8

  📖 Romans 10:5 Greek: Μωϋσῆς γὰρ γράφει ὅτι τὴ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τὴν ἐκ τοῦ νόμου ὅτι ὁ ποιήσας αὐτὰ ἄνθρωπος ζήσεται ἐν αὐτοῖς. Literal CN: 因为摩西(Μωϋσῆς)写着说: 关于出于律法的义(τὴν δικαιοσύνην τὴν ἐκ τοῦ νόμου), 「那行这些事的人(ὁ ποιήσας αὐτὰ) 必将因这些事活着(ζήσεται ἐν αὐτοῖς)」。 🪔 关键词解析 : δικαιοσύνη ἐκ τοῦ νόμου :「出于律法的义」,即顺从托拉所带来的生命与祝福(参 Leviticus 18:5)。 ποιήσας (动词 ποιέω):“去行” → 强调顺从的行动性。 ζήσεται :“将活着”,与申命记/利未记中「顺从托拉→生命」的盟约逻辑呼应。 📌 背景 : 这节引用 Leviticus 18:5,说明在托拉的框架中,律法之义意味着透过忠信的行为生活在神的祝福之下。 这是 以色列盟约身份 的传统理解。 保罗并不是否定这一点,而是在对比——当弥赛亚到来之后,神的义透过另一方式显明(信心之义)。 👉 J. Brian Tucker 的洞见: “Paul does not deny the validity of Torah obedience within Israel’s covenant. He contrasts two modes of accessing God’s covenantal righteousness: by law and by faith in Messiah.” 📖 中文意译: 保罗并没有否定律法顺从在以色列盟约中的效力, 他是在对比两种进入神的义的路径: 律法行为与弥赛亚信心。 📖 Romans 10:6 Greek: ἡ δὲ ἐκ πίστεως δικαιοσύνη οὕτως λέγει· Μὴ εἴπῃς ἐν τῇ καρδίᾳ σου· Τίς ἀναβήσεται εἰς τὸν οὐρανόν; τοῦτ᾽ ἔστιν Χριστὸν καταγα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