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Χριστιανός)一词的演变与犹太弥赛亚信徒的自我认同
“基督徒”(Χριστιανός)一词的演变与犹太弥赛亚信徒的自我认同
在《新约》时代,“基督徒”一词最初是外人对耶稣追随者的称呼,而犹太背景的弥赛亚信徒(Messianic Jews)则长期避免使用这一标签,更倾向自称“弥赛亚信徒”(Messianic Judaism)、“基督追随者”(Christ Followers)或“拿撒勒派”(Nazarenes)。这一现象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和神学背景。
一、犹太弥赛亚信徒的早期自我认同
《新约》中的犹太信徒群体
在《使徒行传》中,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仍遵守律法,自称**“这道路的人”(ἡ ὁδός, Acts 24:14)或“拿撒勒教党”(αἵρεσις τῶν Ναζωραίων, Acts 24:5)**。
**雅各(耶稣的兄弟)**领导的耶路撒冷教会,仍被视为犹太教内的一个派别。
“基督徒”与犹太身份的冲突
对犹太信徒而言,“基督徒”(Χριστιανός)带有外邦化色彩,可能被看作背离犹太传统。
他们更倾向用**“弥赛亚信徒”(משיחיים, Meshichim)或“以色列余民”**(Romans 11:5)等术语。
二、历史分裂:1–2世纪的信仰分化
圣殿被毁(70 AD)后的影响
犹太教主流(法利赛派)在雅姆尼亚(Jamnia)确立正统,排斥弥赛亚信徒,视其为异端。
这导致弥赛亚信徒逐渐被逐出犹太会堂(John 9:22)。
外邦教会的崛起
保罗的宣教使外邦信徒成为主体,他们无犹太文化包袱,自然接受“基督徒”之称。
安提阿教会(Acts 11:26)作为首个外邦中心,成为该词的诞生地。
2世纪的彻底分离
巴尔·科赫巴起义(132–135 AD)后,罗马皇帝哈德良禁止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包括犹太弥赛亚信徒。
教会领袖(如伊格那丢)开始强调**“基督徒” vs. “犹太化”**,推动身份独立。
三、现代弥赛亚犹太教(Messianic Judaism)的复兴
19–20世纪的回归运动
19世纪,一些犹太裔基督徒(如约瑟·拉比诺维茨)发起**“希伯来基督徒”运动**,主张保持犹太身份信耶稣。
1960年代后,“弥赛亚犹太教”(Messianic Judaism)正式形成,强调犹太传统+耶稣信仰。
当代的自我称谓
“弥赛亚犹太人”(Messianic Jews):突出犹太血统与文化。
“基督追随者”(Followers of Christ):避免“基督徒”的教派联想。
“拿撒勒人”(Nazarenes):回归早期称呼(Acts 24:5)。
与主流教会的张力
部分弥赛亚犹太人守妥拉、过犹太节期,被传统教会视为“律法主义”。
但保罗早已说明:“犹太人或希腊人并无分别”(Galatians 3:28),信仰核心仍是基督。
结论:一词两用,身份共存
外邦教会:从“基督徒”的嘲讽中走出,使之成为普世信仰的标签。
犹太弥赛亚信徒:坚守“以色列+弥赛亚”双重身份,延续《新约》时代的多元传统。
这一历史提醒我们:“基督徒”之名虽宝贵,但基督的肢体(哥林多前书12:12)远比单一标签丰富。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