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天使与天上军队:圣经与传统中的全景

  天使与天上军队:圣经与传统中的全景 一、引言 天使( מַלְאָךְ mal’akh ,意为“使者”)在圣经叙事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属于“天上军队”( צְבָאוֹת tseva’ot )的一部分。圣经、犹太传统、新约神学以及当代学者如 Michael Heiser 所强调的“神圣议会观”(Divine Council worldview),共同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属灵世界。在这个体系中,天使不仅是神差遣的信使,也是在神治理宇宙秩序中的参与者。 二、希伯来圣经中的词汇与层次 1. מַלְאָךְ ( mal’akh ) ——使者 最常见的词,功能性的称呼,强调“差遣”和“使命”。如创世记 18 章亚伯拉罕迎接三位来访者,其中两个被称为 mal’akhim 。 2. רוּחַ ( ruach ) ——风/灵 指神运行的动力(创 1:2),也可泛指灵性存在,强调无形与能力。 3. שָׁמַיִם ( shamayim ) ——天空/天 其复数形式暗示天的多层次性(如“天上的诸天”),是天军的居所。 4. צְבָאוֹת ( tseva’ot ) ——军队 耶和华的称号“万军之耶和华”( YHWH Tseva’ot )揭示天上众灵是神的“军队”,强调秩序、权柄与战争的比喻。 5. קְדוֹשִׁים ( k’doshim ) ——圣者 在但以理书和诗篇中常出现,指在神面前的圣洁存在。拉比传统中,他们常与天使重叠。 6. אֱלֹהִים ( elohim ) 不仅用于指创造主,也用来指神圣的属灵存有(诗 82:1 “神站在 elohim 的会中”),表示他们属于天上的议会。 7. כְּרוּבִים ( keruvim ) ——基路伯 守护神圣空间的存在(创 3:24;出 25:18),常与神宝座相连。 8. שְׂרָפִים ( serafim ) ——撒拉弗 意为“炽热者”,在以赛亚书 6:2 出现,侍立在神宝座两旁,彰显神圣威严。 8.  עִירִין  ( yirin ) —— 亚兰文守望者 在《但以理书》4:17,指天上守望者。 海瑟在《隐形国度》中将它们视为神圣议会的监督者,参与神对人类的审判。 三、犹太与拉比传统 犹太传统中,天使被细致划分...

约伯记的核心主题:叩门、寻求与祷告的坚持

  约伯记的核心主题:叩门、寻求与祷告的坚持 一、约伯的痛苦与呼喊 约伯记开篇记载了他所遭遇的灾难:财产尽失、儿女丧亡、身体长满毒疮。他在痛苦中大声呼喊,质疑人生与神的公义。这并非单纯的抱怨,而是 持续地向神发问 。希伯来文中,他常用“אֶקְרָא”(我呼求)、“אֲשׁוּחָה”(我叹息)来表达,显示他把痛苦直接带到神面前。 二、朋友的神学化回应 约伯三位朋友来到时,起初七天静默陪伴,却逐渐进入神学化的辩论。他们以传统因果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解释约伯的苦难,甚至指控他必然犯罪。 然而,他们的言语是“ 关于神 ”的讨论,而非“ 向神 ”的祷告。这正是后文神亲自指出的错误:“因为你们没有像我的仆人约伯那样对我说正直的话”(约伯记42:7)。 三、约伯与神的对话 约伯在极深的痛苦中,依然保持直接对神说话的姿态。他虽有质问,甚至带着愤慨,但始终维持着与神的关系。 最终,神在旋风中回应(约伯记38:1),以创造的奥秘启示约伯,指出人类有限的视角。面对神的启示,约伯说: “לָכֵן אֶמְאַס וְנִחַמְתִּי עַל־עָפָר וָאֵפֶר” “所以我撤回(אֶמְאַס)并安息在尘土和炉灰中。”(约伯记42:6) 这里的“אֶמְאַס”更贴近“收回”或“撤回”己见,而非单纯“悔改”,显示约伯在神面前重新定位自我。 四、祷告的坚持与代求的结局 最后,神称赞约伯的话“正直”,而责备他的朋友。神要求朋友们献祭,并让约伯为他们祈祷。约伯在自身受苦之后,依然为朋友代求,这正是祷告的高峰——从个人的求问走向为他人的代求。结果是约伯恢复健康、家产加倍,儿女再得。 对比表格:约伯与朋友们的差异 项目 约伯 约伯的朋友们 祷告的对象 直接对神呼喊(דִּבֶּר אֵלַי) 谈论关于神,却没有对神说话 言语的特征 痛苦、抱怨、质疑,但真实向神发出 神学化、定罪化,试图解释苦难原因 态度 坚持求问,不放弃叩门 自以为义,以传统神学定论约伯 神的评价 “他说的是正直的话” (约42:7) “没有对我说正直的话” (约42:7) 最终结果 得神亲自回应,控诉撤回,心得安慰 被神责备,需要约伯为他们代求 关系的更新 与神关系更深,并成为朋友得赦免的管道 依赖约伯的代求才能得赦免 五、新约的印证:坚持祷告的“无耻” 新...

约伯的寻求与神的回应:坚持叩门与新约启示

  约伯的寻求与神的回应:坚持叩门与新约启示 引言 《约伯记》作为《圣经》中探讨苦难与神性的一项深刻文献,展现了约伯在面对灾难时的坚持寻求与最终的安慰。主题“求,就给你们;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马太福音7:7)贯穿约伯的经历,反映了他对苦难答案的不懈追求。约伯的遭遇——失去子女和财产、全身毒疮的痛苦——引发了长久的对话,他的朋友试图以神学解释责备他,却未带来安慰。最终,神亲自回应,纠正朋友的错误,并通过约伯的祈祷恢复他的生命。本文将分析约伯的坚持、关键希伯来经文,并结合新约希腊文“anaideia”(ἀναιδεία,意为“无耻的坚持”或“厚颜无愧”)探讨在不确定性中的信仰力量。 约伯在苦难中向神求 约伯,乌斯地的一位敬畏神的人,拥有七子三女和丰富的牲畜,却因神允许撒但试探,遭遇连串灾难(约伯记1:13-19)。儿女丧生,财产尽毁,随后全身长毒疮(约伯记2:7),他坐在灰中,用瓦片刮身,妻子劝他弃绝神(约伯记2:9),但他回应:“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约伯记2:10,希伯来原文:הֲגַם הָרָעָה נְקַבֵּל וְהַטּוֹבָה לֹא נְקַבֵּל, hagam hara'ah neqabbel ve-hatotovah lo neqabbel ,“难道我们接受恶,不也接受善吗?”)。约伯的坚韧显露,他并未放弃对神的信靠。 朋友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前来,试图安慰,却转为长篇神学讨论。以利法认为:“谁是无辜的而不遭祸呢?”(约伯记4:7,希伯来原文:זָכוֹר נָא מִי הוּא בַר־נָקִי אָבָד, zakhor na mi hu var-naqi avad ,“请记念,谁是无辜的而灭亡?”),暗示约伯有罪。比勒达(约伯记8:20)和琐法(约伯记11:6)也责备他,未能带来安慰。约伯却直接向神倾诉:“我为何出生?为何不死在母腹中?”(约伯记3:11,希伯来原文:לָמָה לֹא מֵרֶחֶם אָמוּת, lamah lo merechem 'amut ,“为何不从母胎死?”),并求问:“愿我知道你为何与我争论!”(约伯记10:2,希伯来原文:הוֹדִיעֵנִי מַה־תְּרִיבֵנִי, hodi'eni mah-teriveni ,“使我知道你为何与我争辩...

那个大拯救节

 前一夜,犹太会堂里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敬拜的馨香。人们聚集在一起,结束了新一年的《妥拉》阅读周期,刚刚完成了最后一周份——《申命记》34:1-12的研读。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标志着神的律法循环完满。会众心怀感恩,期待着即将到来的高圣日“Hoashana Rabba”(大拯救节),这一天是住棚节的第七天,也是祈求神降雨的特别日子。 清晨,太阳尚未完全升起,耶路撒冷圣殿的院子里已经人声鼎沸。信徒们手持棕榈枝(lulavs)、香橼和柳枝,围绕着祭坛缓缓行走,七次围行象征对神的敬拜与祈求。他们高举枝条,齐声用希伯来语吟唱:“אָנָּא יְהוָה הוֹשִׁיעָה”(Ana Adonai hoshi’na,意为“求主拯救”),声音在圣殿的石墙间回荡,充满了对秋季降雨的渴望。大祭司身穿华丽的圣服,手持金瓶,从示罗亚池汲水,象征祈求神赐下丰盛的雨水。这水将浇在祭坛上,作为对神赐福的呼求。人群中既有喜乐,也有对未来收成的隐隐不安。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划破了晨间的肃静。耶稣站在人群之中,祂的目光坚定而慈爱,声音清亮地响彻:“如果有人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约翰福音7:37-38的回响在此延续)。祂的话语仿佛与水祭的仪式交织,吸引了周围的注视。 然而,周围的犹太领袖们并不完全接受祂。祂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你们如今却想要杀我,因为我的话在你们心里没有地盘。你们所行的,是你们父所行的。”(约翰福音8:37)祂的话直指人心,挑战他们自视为亚伯拉罕后裔的骄傲。人群中有些人低声议论,有人愤怒地反驳:“亚伯拉罕是我们的父,我们是他的后裔。”(约翰福音8:39)他们坚持自己的血统,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正统。 耶稣却平静地回应,祂的话语深邃而有力,透露出对他们内心状态的洞察。这一切发生在Hoashana Rabba的背景中,水祭的象征与祂的呼召交汇,预示着祂将要成为活水的源头,超越肉眼可见的雨水,带来属灵的更新。信徒们围着祭坛行走,祭司浇水,耶稣的宣告却指向一个更深层的真理:真正的救赎与喜乐不在外在仪式,而在信靠祂的话语。 因主名来的当受祝福

喜乐

  《申命记》周份Re'eh中的“Simcha”:喜乐在不确定性中的力量 引言 《申命记》周份Re'eh(申命记11:26-16:17)以摩西对以色列民的教导为中心,强调选择祝福与咒诅的二元路径。这一周份中,“simcha”(שִׂמְחָה,喜乐)的使用异常集中,远超过其他周份,提醒以色列人倾听神的声音并顺服祂的诫命。本文将调研Re'eh中含有“simcha”的经文,提供对“simcha”的全面解释,并探讨其在不确定性中的意义。从希伯来语、犹太/拉比传统及新约教导汲取洞见,即使在各种不确定性中,这一教导也指引我们。神造人作祂的形象(创世记1:26-27),作为祂的“segulah”(סְגֻלָּה,宝藏),以反映祂的荣耀,通过喜乐应对挑战。 Re'eh周份中“Simcha”的经文调研 Re'eh周份涵盖祝福与咒诅的选择(11:26-28)、偶像崇拜的警告(12:29-31)、假先知的鉴别(13:1-5)、施舍穷人(15:7-11)及节期庆祝(16:1-17)。以下是含有“simcha”或其变体的关键经文(基于希伯来圣经BHS版本): 申命记12:7 : “在那里,你们和你们的家属都要吃,并且因你们手所办的一切事蒙耶和华你们的神赐福,就都欢乐(תִּשְׂמְחוּ, tis'mechu )。”“simcha”强调在神面前的家庭喜乐。 申命记12:12 : “你们和儿女、仆婢,并住在你们城里无分无业的利未人,都要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欢乐(תִּשְׂמְחוּ, tis'mechu )。”喜乐包括仆婢与利未人,体现社群包容。 申命记12:18 : “要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吃,在耶和华你们的神所要选择的地方,你们和儿女、仆婢、利未人,以及寄居在你们城里的,都欢乐(תִּשְׂמַח, tis'mach )。”重复强调喜乐的社群性。 申命记14:26 : “你用这银子,随心所欲,或买牛羊,或买清酒浓酒,凡你心所愿的都可以买。你和你的家属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吃喝欢乐(שָׂמַחְתָּ, samachta )。”喜乐与节期享受相关,包括酒。 申命记16:11 : “你和你的儿女、仆婢,并住在你城里的利未人,以及寄居的与孤儿寡妇,都要在耶和华你们的神所选择立为祂名的居所,欢乐(שָׂמַחְתָּ, sam...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从《申命记》周份Ekev看现代启示 引言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命记8:3),这是《妥拉》周份 Ekev (《申命记》7:12–11:25)的核心教导。这一周份记录了摩西对以色列民的提醒,强调神对以色列的拣选、盟约的祝福与咒诅,以及顺服神律法的必要性。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使食物供应不再是主要担忧,但人类仍面临合作、互助的挑战,尤其是AI时代带来的工作不安定和未来焦虑。本文将从希伯来语、犹太/拉比传统及新约教导汲取洞见,探讨《圣经》如何教导我们超越物质需求,活出神形象的荣耀,并通过盟约关系反映神的慈爱与公义。 《申命记》8:3的背景与教导 在 Ekev 周份中,摩西回顾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提醒他们神如何以吗哪供养他们(申命记8:2-3)。希伯来原文:“לֹא עַל־הַלֶּחֶם לְבַדּוֹ יִחְיֶה הָאָדָם כִּי עַל־כָּל־מוֹצָא פִי יְהוָה יִחְיֶה הָאָדָם”( lo al-ha-lechem le-vado yichyeh ha-adam ki al-kol motza pi YHWH yichyeh ha-adam,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这里的“食物”(לֶחֶם, lechem )意为“面包”,象征物质需求;“话”(מוֹצָא פִי יְהוָה, motza pi YHWH )指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语,包括《妥拉》的诫命和神的应许。 神通过旷野的试炼教导以色列人,生命不止于物质满足,而是依赖神的话语(申命记8:3)。这反映了神对以色列的慈爱:神不是严苛的审判者,而是慈父般的引导者,预备吗哪却要求他们顺服,以培养属灵生命。《申命记》7:7-9强调,神拣选以色列不是因其强大,乃是因祂的慈爱(חֶסֶד, chesed )与盟约忠诚,教导我们,神的话语是生命之源,超越物质的供给。 希伯来语的洞见 希伯来语“לֶחֶם”( lechem )不仅指面包,还象征日常生活所需(如《诗篇》104:14)。在旷野,神提供吗哪,却强调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而是靠神的话语。词根“יָצָא”( yatsa’ ,发出)在“מוֹצָא”( motza ,发出)中,暗示神的话语如创造之言(《创世记》1:...

旧约的神是爱的神——从“אַהֲבָה”看一致的救赎之爱

  旧约的神是爱的神——从“אַהֲבָה”看一致的救赎之爱 一、问题的由来 在一些现代神学或流行文化的叙述中,人们常会把旧约中的神刻画为“公义而严厉”的神,而新约中的神(特别是耶稣的形象)则是“慈爱和温柔”的神。这种二分法不仅在学理上站不住脚,更会导致对圣经整体启示的割裂。事实上,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神的性情是一致的——公义与慈爱并行,真理与恩典相吻合。 二、本周托拉读经《עקב》中的“אַהֲבָה” 在《申命记》7:12–11:25 中,摩西反复提醒以色列人,遵行神的律例典章,将会经历神的祝福与同在。这里的“爱”(אַהֲבָה, ahavah)出现了多次,特别强调了 神对祂子民的爱是主动的、立约的、忠诚的 : 申命记 7:8 “但因为耶和华爱(אַהֲבָה)你们,又守祂向你们列祖所起的誓...” 这节经文非常关键——神拣选以色列并非因他们人数众多或有何功德,而是出于 爱与立约的信实(חֶסֶד, ḥesed) 。这是一种立约之爱,而非情绪化的偏好。 在 申命记 10:12, 11:1, 11:13, 11:22 等处,“爱”不仅描述神的性情,也被命令作为人回应神的核心方式: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אַהֲבָה)耶和华你的神。” 三、旧约全书中的“אַהֲבָה” 创世记 创 22:2 :神对亚伯拉罕说:“你所爱的(אַהַבְתָּ)独生子以撒。”——这是父子之爱,成为新约“父爱子的”救赎预表。 创 29:20 :雅各为拉结服侍七年,“因他深爱(בְּאַהֲבָתוֹ)她,就看这七年如同几天。”——流露持久的爱与忠诚。 出埃及记、利未记 神救赎以色列脱离埃及,是因祂的爱与守约(出 20:6)。 利未记 19:18:“要爱人如己”——耶稣在新约中引用此处作为最大的诫命之一,显示旧约爱的核心。 诗篇、先知书 诗篇 136 篇每节都重复:“因祂的慈爱(חֶסֶד)永远长存”,ahavah 与 hesed 在圣经中常交织出现,强调神坚定不移的怜悯与忠诚。 何西阿书中,神以丈夫爱妻子的形象比喻祂对以色列的爱,即便以色列背叛,祂仍以慈爱挽回(何 11:1–4)。 四、犹太与拉比传统的理解 拉比释经 《米德拉士·申命记拉巴》指出,神的爱不仅...

迦南:奶与蜜的象征、葡萄与酒及神的慈爱与应许

  迦南:奶与蜜的象征、葡萄与酒及神的慈爱与应许 引言 《圣经》中将迦南地描述为“流奶与蜜之地”(出埃及记3:8,民数记13:27),这一意象象征着神的应许、丰饶和赐福。然而,与尼罗河滋养的埃及或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灌溉的美索不达米亚不同,迦南地是一片干旱的土地,农业完全依赖天降雨水。这种地理现实使迦南地的丰饶不仅是一个物质承诺,更与以色列人对神的顺服以及神对以色列的慈爱(希伯来文:חֶסֶד, chesed ,意为“坚定的盟约之爱”)紧密相连。神的慈眼始终眷顾这片土地,祂的应许通过祂的怜悯和信实得以实现。本文将从希伯来文、亚兰文、犹太/拉比传统及迦南地的地理背景出发,探讨“奶与蜜”是否可能指代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分析探子带回葡萄的象征意义,并强调神的慈爱与盟约忠诚如何支撑迦南地的应许。 迦南地的地理与神学的丰饶 迦南地(现代以色列、黎巴嫩及约旦部分地区)位于地中海东岸,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冬季降雨。与埃及的尼罗河或美索不达米亚的河系相比,迦南地缺乏稳定的河流灌溉,其农业生产依赖每年10月至4月的雨季。《申命记》11:10-12明确指出,迦南地“不是像埃及地……乃是靠天降雨”,而雨水是神赐福的象征。这种依赖使迦南地的丰饶成为神学叙事的核心:神的应许——“流奶与蜜之地”——只有在以色列人顺服神的情况下才会实现(申命记11:13-17)。若以色列人谨守神的诫命,神应许降雨滋润土地;若悖逆,神则关闭天上的雨水,导致干旱和荒芜。 然而,迦南地的丰饶不仅仅依赖顺服,更仰赖神的慈爱。《申命记》7:9描述神为“守约施慈爱的神”(אֵל הַנֶּאֱמָן הַשֹּׁמֵר הַבְּרִית וְהַחֶסֶד, El hane’eman hashomer habrit v’hachesed ),祂的信实和怜悯确保应许之地的富足。神的慈眼始终眷顾迦南地(申命记11:12:“耶和华你神所眷顾之地,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通过降雨和赐福实现祂对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盟约(创世记12:7,26:3,28:13)。探子在《民数记》13:23-27带回的巨大葡萄串不仅是迦南地肥沃的证据,更是神慈爱与应许的象征,表明祂的信实超越了地理的限制。 “奶与蜜”的语言与文化解读 在希伯来圣经中,“流奶与蜜之地”(אֶרֶץ זָבַת חָלָב וּדְב...

从申命记3:23–7:11、以赛亚书40:1–26及马太福音23:31–39汲取安慰与鼓励

  从申命记3:23–7:11、以赛亚书40:1–26及马太福音23:31–39汲取安慰与鼓励 在生命的低谷中,安慰与希望如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灵。《妥拉》周份 Va’etchanan (《申命记》3:23–7:11)、哈夫塔拉《以赛亚书》40:1–26及新约《马太福音》23:31–39为我们带来神的信实、怜悯与应许,鼓励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仰望祂的恩典。本文结合这三段经文,探索神如何以盟约之爱安慰祂的子民,呼召我们以 tzedakah (公义)与 teshuvah (悔改)回应祂的恩典。 《申命记》3:23–7:11:神盟约之爱的安慰 《申命记》3:23–7:11是摩西的恳求与教导,包含《十诫》(5:6–21)与《申命记信经》( Shema ,6:4–9),强调神对以色列的拣选与爱,为子民带来安慰。 摩西的恳求与神的怜悯 (3:23–29): 摩西祈求进入应许之地(3:25),但神因百姓的悖逆(《民数记》20:12)禁止他进入,却允许他从毗斯迦山远眺(3:27)。希伯来语 rā’āh (רָאָה,“看见”)象征神赐予盼望,即便摩西未踏足迦南,他的使命通过约书亚延续。 安慰 :神虽公义(《申命记》4:24),却以怜悯回应摩西,预备后继者(3:28)。《米德拉什·申命记拉巴》3:6解释,神的拒绝非冷漠,而是为更大的计划(约书亚的领导),提醒我们在失望中仍可信靠神的安排。 盟约之爱 (7:6–9): 《申命记》7:8宣称:“耶和华专爱你们,拣选你们……因祂向你们列祖所起的誓。”(希伯来语*’āhav*,אָהַב,“爱”)。神因与亚伯拉罕的盟约(《创世记》12:3)拣选以色列,非因其强大(7:7)。 安慰 :神的爱是永恒的( chesed ,חֶסֶד,7:9),不受人的软弱限制。《塔木德·伯拉霍特》7a教导,神的拣选是恩典的礼物,为我们提供坚定的盼望。 《申命记》与顺服 (6:4–9):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6:4, Shema Yisrael )呼召以色列以全心爱神(6:5),将《妥拉》教导后代(6:7)。《米示拿·伯拉霍特》2:2强调每日诵读 Shema ,提醒神的同在。 鼓励 :顺服《妥拉》带来平安(6:24),如《申命记》4:40的应许:“使你和你的后裔得福。”即使面对试炼,神的诫命是生命的锚。 《以赛亚书》40:1–...

司提反演讲(使徒行传7章)中的天使

  司提反演讲(使徒行传7章)中的天使 天使在《圣经》中作为神与人类的使者,在司提反的演讲(《使徒行传》7:2–53)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描述神与以色列的盟约关系中。本文结合《妥拉》周份《申命记》1:1–3:22、哈夫塔拉《以赛亚书》1:1–27及新约《使徒行传》7:51–8:4,分析司提反提及天使的意义(7:30, 7:35, 7:38, 7:53),借鉴迈克·海瑟(Dr. Michael S. Heiser)的神圣议会(Divine Council)视角(《隐形国度Unseen Realm》《超自然Super Natural》及《裸读圣经播客Naked Bible podcasts》相关内容)。通过希伯来原文、希腊语、犹太传统及非取代神学视角,揭示天使如何在神圣议会中执行神旨,连接《妥拉》与新约的盟约使命,并探讨其为何冒犯公会听众。文章适合关注圣经神学与跨信仰对话的读者。 司提反演讲的背景 司提反,一位希腊化犹太基督徒,因被控“说僭妄的话攻击圣所和律法”(《使徒行传》6:13–14)在公会(Sanhedrin)受审。他的演讲(7:2–53)回顾以色列历史,从亚伯拉罕到所罗门,强调神的信实与以色列的悖逆,多次提及天使(7:30, 7:35, 7:38, 7:53)以凸显《妥拉》的神圣起源。演讲的尖锐责备(7:51–53)激怒公会,导致其殉道(7:54–8:1)。天使的提及不仅支持司提反的辩护,还呼应《申命记》与《以赛亚书》的神圣启示主题,同时因挑战公会权威而引发冲突。 海瑟的神圣议会视角与《裸读圣经播客》洞见 迈克·海瑟在《隐形国度》( The Unseen Realm )与《超自然》( Supernatural )中提出,《圣经》的神圣议会是耶和华与天上众子( benei ha-elohim ,神的众子)共同治理宇宙的框架。天使(希伯来语 mal’akh ,מַלְאָךְ,意为“使者”;希腊语 angelos ,ἄγγελος)是议会成员,执行神的旨意,如传递启示、管理国族或执行审判(《诗篇》82:1,89:5–7)。海瑟强调,《妥拉》与先知书中的天使角色根植于古代近东宇宙观,但耶和华的独一性超越其他神祇(《申命记》6:4)。 在《裸读圣经播客》( Naked Bible Podcast )中,海瑟分析《使徒行传》7章(例如第150集,讨论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7:42–43在司提反演讲中的意义与冒犯原因:其指控的真实性

  使徒行传7:42–43在司提反演讲中的意义与冒犯原因:其指控的真实性 《使徒行传》7:42–43是司提反在公会(Sanhedrin)前演讲的关键部分,引用《阿摩司书》5:25–27,控诉以色列在旷野时期的偶像崇拜,并暗示公会延续了祖先的悖逆,导致其被激怒,最终殉道(7:54–8:1)。本文结合《妥拉》周份《申命记》1:1–3:22、哈夫塔拉《以赛亚书》1:1–27及新约《使徒行传》7:51–8:4,分析7:42–43的意义、为何冒犯听众,并通过《妥拉》、先知书、犹太传统及历史背景支持司提反指控的真实性。 经文与翻译 使徒行传7:42–43 (和合本): “神就转脸不顾,任凭他们事奉天上的星宿,正如先知书上所写的说:‘以色列家啊,你们在旷野四十年,岂是将牺牲和祭物献给我吗?你们抬着摩洛的帐幕和你们的神‘雷番’的星,就是你们所造为要敬拜的像。因此,我要把你们迁到巴比伦外去。’” 希腊原文(NA28) : ἐστράφη δὲ ὁ θεὸς καὶ παρέδωκεν αὐτοὺς λατρεύειν τῇ στρατιᾷ τοῦ οὐρανοῦ, καθὼς γέγραπται ἐν βίβλῳ τῶν προφητῶν· Μὴ σφάγια καὶ θυσίας προσηνέγκατέ μοι ἔτη τεσσαράκοντα ἐν τῇ ἐρήμῳ, οἶκος Ἰσραήλ; καὶ ἀνελάβετε τὴν σκηνὴν τοῦ Μολὸχ καὶ τὸ ἄστρον τοῦ θεοῦ ὑμῶν Ῥαιφάν, τοὺς τύπους οὓς ἐποιήσατε προσκυνεῖν αὐτοῖς· καὶ μετοικιῶ ὑμᾶς ἐπέκεινα Βαβυλῶνος。 司提反演讲的背景 司提反,一位希腊化犹太基督徒,因被控“说僭妄的话攻击圣所和律法”(《使徒行传》6:13–14)而在公会受审。他的演讲(7:2–53)回顾以色列历史,从亚伯拉罕到所罗门,强调神的信实与以色列的反复悖逆。7:42–43聚焦旷野时期的偶像崇拜,引用《阿摩司书》5:25–27,为其最终责备(7:51–53,“硬着颈项”“杀害义者”)铺垫,激怒听众,导致其被石头打死(7:54–8:1)。 7:42–43的释经分析 神的审判与偶像崇拜 : 经文解析 :希腊语 estre...

七十或七十五:解决雅各家迁往埃及人数的差异

  七十或七十五:解决雅各家迁往埃及人数的差异 引言 《创世记》46:27记载雅各家迁往埃及的总人数为70人,而《使徒行传》7:14却提到75人,这一表面上的差异引发了学者对圣经文本传统的广泛探讨。两种数字分别源于希伯来文的马索拉文本(Masoretic Text, MT)和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LXX),并在亚兰文塔古姆(Targums)、叙利亚文Peshitta和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 DSS)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本文通过希伯来文、希腊文和亚兰文的语言洞见,结合MT、LXX、塔古姆、Peshitta和DSS的证据,分析70与75的差异,解释其来源,并展示如何在神学上和谐统一,强调神对雅各家盟约信实的应许。 经文背景与差异 创世记 46:27(马索拉文本) 创世记 46:27(和合本): 凡雅各家来到埃及的……共七十人。 希伯来文 : וְכָל־הַנֶּפֶשׁ לְבֵית־יַעֲקֹב הַבָּאָה מִצְרַיְמָה שִׁבְעִים “All the souls of the house of Jacob who came to Egypt were seventy.” 背景 :46:8-26列出雅各的66名直系后裔(不包括雅各、约瑟及其两个儿子玛拿西和以法莲)。加上这四人,总数为70(46:27)。 语言洞见 : נֶפֶשׁ (nefesh,灵魂):指个体生命,强调雅各家的整体。 שִׁבְעִים (shiv’im,七十):明确数字,聚焦直系家庭。 使徒行传 7:14(新约希腊文) 使徒行传 7:14(和合本): 约瑟打发弟兄请他父亲雅各和全家七十五人来到埃及。 希腊文 : ἀποστείλας δὲ Ἰωσὴφ μετεκαλέσατο Ἰακὼβ τὸν πατέρα αὐτοῦ καὶ πᾶσαν τὴν συγγένειαν ἐν ψυχαῖς ἑβδομήκοντα πέντε “Joseph sent and summoned Jacob his father and all his kindred, seventy-five souls.” 背景 :司提反在公会前的演讲回顾以色列历史,引用雅各家迁往埃及的故事,人数为75,反映七十士译本传统。 语言洞见 : ψυχαῖ...

Shema:犹太教的心跳及其在新约中的回响

  Shema:犹太教的心跳及其在新约中的回响 引言 在犹太教的信仰与实践中, Shema (希伯来文:שְׁמַע,意为“听”)是其核心宣言和祷告,承载着犹太民族对神的忠诚与身份认同。《申命记》6:4-9中的Shema祷告,尤其是其核心经文“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不仅是犹太教信仰的基石,也是犹太文化和历史的灵魂。本文将探讨Shema为何是犹太教的关键,分析其神学、实践和文化意义,并通过希伯来原文和拉比传统揭示其深层内涵。此外,我们将探讨Shema如何在新约中得到回响,特别是在耶稣的教导中,激励读者理解Shema如何塑造犹太民族并影响基督教信仰,进而探索其普世价值。 Shema的经文与背景 Shema源于《申命记》6:4-9,是摩西对以色列民的教导,呼召他们全心全意爱神并将信仰传承后代。完整的Shema祷告还包括《申命记》11:13-21和《民数记》15:37-41,但在日常礼拜中,《申命记》6:4-9是核心部分: 申命记 6:4-9(和合本):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你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希伯来文洞见 原文为: שְׁמַע יִשְׂרָאֵל יְהוָה אֱלֹהֵינוּ יְהוָה אֶחָד (6:4) וְאָהַבְתָּ אֵת יְהוָה אֱלֹהֶיךָ בְּכָל־לְבָבְךָ וּבְכָל־נַפְשְׁךָ וּבְכָל־מְאֹדֶךָ (6:5) “听”(שְׁמַע,shema) :动词 shema 不仅指物理上的听,更指理解、顺服和行动的回应。拉比传统将其解读为对神旨意的全然委身,呼召以色列民将神的独一性内化于心。 “独一的主”(יְהוָה אֶחָד,YHWH echad) : Echad (一)强调神的独一性和唯一性,奠定犹太教一神论的核心。拉比如迈蒙尼德(Maimonides)认为,这不仅否定多神教,还宣告神在宇宙中的绝对主权。 “尽心、尽性、尽力”(בְּכָל־לְבָבְךָ וּבְכָל־נַפְשְׁךָ וּבְכָל־מְאֹדֶךָ) :...

承载神的名:反映神荣耀的呼召

承载神的名:反映神荣耀的呼召 引言 在《圣经》中,神的名不仅是祂的称呼,更是祂的本质、权柄和荣耀的象征。人类被赋予了一项崇高的使命:承载神的名,活出祂的形象和旨意。本文将探讨这一使命的四个关键方面:首先,人类被造为神的形象(《创世记》1:26-27),作为祂的直接代表;其次,《申命记》5:11禁止徒然承载神的名,强调以圣洁的生命代表神;再次,在大使命中,门徒被呼召使万民受洗“归入”神的名(《马太福音》28:19);最后,亚伦祝福(《民数记》6:24-26)彰显神将祂的名置于祂的子民身上,赋予他们祝福与身份。通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语言细微差别,结合拉比传统,我们将深入理解这一使命,激励读者以生命承载神的名,彰显祂的荣耀。 人类作为神的形象承载者 《创世记》1:26-27奠定了人类身份的基础,揭示人类被造为神的形象,直接承载祂的荣耀: 创世记 1:26-27(调整翻译): 神说:“我们要造人类作为我们的形象,照我们的样式。他们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全地,并地上一切爬行的生物。” 神就创造了人类作为祂的形象, 作为神的形象创造它, 创造他们为男为女。 希伯来文洞见 原文为: וַיֹּאמֶר אֱלֹהִים נַעֲשֶׂה אָדָם בְּצַלְמֵנוּ כִּדְמוּתֵנוּ (1:26) וַיִּבְרָא אֱלֹהִים אֶת־הָאָדָם בְּצַלְמוֹ בְּצֶלֶם אֱלֹהִים בָּרָא אֹתוֹ זָכָר וּנְקֵבָה בָּרָא אֹתָם (1:27) “作为我们的形象”(בְּצַלְמֵנוּ,b’tzalmenu) :介词“בְּ”(b-)和“形象”(צֶלֶם,tselem)表明人类被造为神的直接代表,译为“作为我们的形象”更贴近原文,强调人类承载神本质的角色。 Tselem 意为“肖像”或“代表”,指人类是神的可见显现,反映祂的荣耀。 “照我们的样式”(כִּדְמוּתֵנוּ,kid’mutenu) : Demut (דְּמוּת,样式)补充说明人类在功能上的相似性,如治理受造物(1:26b)以及公义、怜悯和创造力。 诗意结构 :1:27的重复(“作为神的形象创造它”)和性别平等的声明(“男为女”)以诗意平行体强调人类作为神形象的尊贵身份。 拉比传统(如《创世记拉...

We Should Take a Break!

  We Should Take a Break! Introduction Today, I want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simple yet profound: “We should take a break!” In our fast-paced, modern world, we’re caught in a whirlwind of busyness—work, schedules, and endless notifications. But at what cost? Are we sacrificing our health, our families, and our joy in the race to stay productive? I’m here to convince you that we need to pause,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biblical Sabbath, the changing rhythms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rest. Because, friends, life isn’t just about work—rest is life, too! The Challenges of Our Busy Lifestyle Our modern lives are busier than ever. Smartphones keep us tethered to work emails at all hours. Social media demands our attention, and the line between work and home has blurred. This relentless pace comes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s: Busyness and Burnout : Constant activity leaves us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dizzy. Studies show chronic stress increases risks of anx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