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
你要按公義審判你的鄰舍:從《利未記》“Kedoshim”看聖潔中的公義
一、聖潔與公義不是分離的主題
在許多人印象中,「聖潔」與「公義」彷彿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屬靈議題──前者屬於個人品格或敬拜,後者與社會制度或法律有關。但在《利未記》19章,也就是“קְדֹשִׁים”(Kedoshim,「聖者們」)妥拉段落中,神卻將這兩者結合為一體: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19:2)
而接下來的誡命,竟然不是關於聖所儀式,而是關於:不可偷竊、不可欺壓工人、要留田角給窮人、要秤得公平、要公正審判。
這說明,在聖經中,「聖潔」不是遠離社會的離俗,而是活在社會中,行出公義的生活方式。
二、希伯來文中的公義與審判
1. צֶדֶק(Tzedek):「對準」的正義
「公義」在希伯來文中是 צֶדֶק(tzedek),原意不是單指「公平」,而是「對準標準」、「與神的意願一致」。
-
是一種關係中的正確性:不只是合法,而是合神心意、對他人有益。
-
它不是冷酷的法條,而是出於神性格的溫柔與誠實。
《申命記》16:20 說:「צֶדֶק צֶדֶק תִּרְדֹּף(你要追求公義,只有公義)」,強調這是一種主動的追求。
2. מִשְׁפָּט(Mishpat):「審判、公平的秩序」
此詞多出現在19章15節:
“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公義審判你的鄰舍。”(19:15)
-
Mishpat 涵蓋法律判斷、社會決策,也指一種秩序與修復的過程。
-
在拉比文獻中,它常與 **חֶסֶד(hesed,慈愛)**並列,表示神的審判總是與憐憫交織。
三、《利未記》19章中的具體公義誡命
讓我們看看這段落中幾條代表性的誡命,來理解「聖潔中的公義」:
1. 不可偷竊,不可欺騙(19:11)
這不僅是誠信的要求,更是對社群關係的保護。偷竊與欺詐破壞信任,而信任是社會秩序的根基。
2. 不可欺壓工人(19:13)
“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裡過夜留到早晨。”
這句話在猶太法律中發展出完整的雇主責任倫理,保護勞工不被拖欠薪資。拉比指出,這是因為神本身關心弱勢者(參出22:21-24)。
3. 不可咒詛聾子,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面前(19:14)
這兩條命令強調一個核心觀念:即使他人無法反抗或察覺,我們仍有義務行正直之事。 這是「隱密公義」(hidden justice)的典範。
4. 按公義審判,不偏待窮人也不重看權勢(19:15)
這條命令的平衡令人驚嘆──在今天許多社會,我們會偏向幫助窮人以補不公;在舊時社會則常因懼怕權勢而偏袒富人。但聖經的標準是:對事不對人,以真理為準繩。
四、拉比傳統中的解釋與延伸
公義不是冷冰冰的法條
猶太法典(塔木德)強調,公義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修復關係。
舉例來說,如果一人偷了鄰舍的羊,根據《出埃及記》22章,他需賠償數倍。而這不是報復性的,而是重建信任、修補損害。
「不要站在你鄰舍的血上」(利19:16)
這句經文在塔木德中被解釋為:
「如果你看到有人處於危險而你能救卻袖手旁觀,你就是犯罪。」
這將公義從法庭的審判擴展到日常生活的道德責任。
五、公義與愛的融合:「愛人如己」的背景
利未記19:18: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
拉比阿奇瓦(Rabbi Akiva)說:「這是整本妥拉的偉大原則。」
耶穌也引用此節為第二大誡命,僅次於「愛神」。而這句話的前提正是前文的公義行為──若沒有行在公義中,愛就成了空洞的口號。
六、新約中的公義延續
保羅在《羅馬書》中說:
「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14:17)
耶穌也在馬太福音23章責備法利賽人說:
「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
這些都是對《利未記》19章的呼應──公義與慈愛缺一不可,兩者皆出自聖潔的神。
七、結語:成為公平秤的子民
《利未記》19章最後說:
“你們要用公平的天平、公平的法碼、公平的升斗、公平的秤。”(19:36)
而接著神提醒說: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曾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
意思是:你們曾經在不義中受苦,如今被救出來,就當成為建立公義的群體。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