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自由、正义与恩典:从《耶特罗》和《米什帕廷》中学习的教训

  自由、正义与恩典:从《耶特罗》和《米什帕廷》中学习的教训 《耶特罗》(Yitro)和《米什帕廷》(Mishpatim)这两篇妥拉段落深刻探讨了自由、正义与恩典之间的关系。这两部分在年度妥拉阅读周期中连续出现,既提供了宏伟的愿景,也详细描绘了约民应如何生活的蓝图。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自由并非没有律法,而是正义与恩典的存在,植根于对压迫的记忆和对他人负责的义务。 《耶特罗》:自由的宏伟愿景 在《耶特罗》中,以色列人站在西奈山脚下,接受了十诫,这是他们从奴隶走向自由的关键时刻。这部分以摩西的岳父耶特罗建议他建立审判体系来施行正义开始(出埃及记18:13-26)。耶特罗的建议强调了结构和公平在维护自由社会中的重要性。没有正义,自由很快就会沦为混乱或压迫。 《耶特罗》中颁布的十诫不仅仅是一系列规则,而是自由生活的框架。它们以宣告上帝的主权开始(“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接着概述了指导以色列人作为自由人新身份的伦理和灵性原则。十诫平衡了对神的义务(如守安息日、禁止偶像崇拜)与对他人的义务(如孝敬父母、禁止谋杀、偷盗和作假见证)。这种双重性反映了妥拉对自由的整体愿景:一个人若没有与神的关系,也没有以尊严和尊重对待他人,就无法真正自由。 《米什帕廷》:正义与恩典的细节 如果说《耶特罗》提供了宏伟的愿景,那么《米什帕廷》则深入细节。这部分详细列出了涵盖民事、刑事和伦理问题的法律条文。它涉及奴隶制、伤害赔偿、财产权以及对弱势群体(如寡妇、孤儿和陌生人)的对待。这些法律并非抽象,而是非常实用,旨在创建一个正义可及、恩典彰显的社会。 《米什帕廷》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其对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经历的记忆。例如,妥拉反复命令要公平对待奴隶和陌生人,提醒人们:“不可欺压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出埃及记23:9)。这种记忆不仅仅是历史的,而是具有变革性的。它培养了同理心,并促使以色列人建立一个没有人被剥削或贬低的社会。 《米什帕廷》中的法律也反映了正义与恩典之间的平衡。正义要求问责——伤害他人的人必须赔偿,犯罪的人必须承担后果。然而,恩典也融入了法律的织理中。例如,妥拉规定希伯来奴隶的服役期限为六年,之后必须释放(出埃及记21:2)。这条法律确保没有人永久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体现了自由是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原则。 通过律法获...

圣约、审判与救赎

  圣约 、审判与救赎:从《民法典》到耶利米书与马太福音的主题连接 《民法典》(שְׁפָּטִים,Mishpatim) 是《出埃及记》21:1-24:18中的律法部分,它详细规定了以色列人在十诫之后如何在社会中行事为人。其中的一项关键律法涉及到希伯来奴仆的释放(出埃及记21:2-6)。与此相呼应的是 哈夫塔拉 (Haftarah)选段 耶利米书34:8-22; 33:25-26 ,其中讲述了以色列人没有遵守释放奴仆的约定,最终导致了神的审判。而在 新约 的 马太福音17:1-13 中,耶稣在变像山上显现,与摩西和以利亚同在,预示着律法和先知的最终成就。这些经文共同强调了 圣约责任、神的审判,以及通过神的启示带来的救赎应许 。 1. 《民法典》:圣约与社会公正 《民法典》详细阐述了以色列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神的律法,特别是在社会正义方面。例如,关于释放希伯来奴仆的律法: “你若买一个希伯来奴仆,他必服侍六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离去,不用偿还什么。” (出埃及记 21:2) 这一律法不仅反映了 神的公义与怜悯 ,还提醒以色列人,他们自己也曾在埃及为奴,如今应以同样的恩典对待他人(出埃及记22:21)。顺服这些律法不仅是社会管理的要求,更是对以色列是否忠于神圣约的考验。 2. 耶利米书:破坏圣约与面临审判 哈夫塔拉选段 耶利米书34 直接提及释放希伯来奴仆的圣约。在西底家王的统治下,以色列人曾立约释放奴仆,但随后又悔约,将他们重新变为奴隶。这使得神宣告审判: “你们反悔,亵渎我的名,各人使所释放随意的仆婢回去,使他们再为你们的仆婢。” (耶利米书 34:16) 正如他们拒绝释放弟兄,神也要**“释放”他们进入刀剑、瘟疫和流亡之中**(耶利米书 34:17)。然而,在 耶利米书 33:25-26 ,神再次重申祂不变的圣约,将其比作天地运转的规律: “我若未曾立定昼夜的律例… 我就弃绝雅各的后裔。” (耶利米书 33:25-26) 尽管以色列失败了, 神的圣约依然坚定不移 ,预示着未来的救赎。 3. 马太福音 17: 变像与圣约的最终成就 在 马太福音17:1-13 中,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上了一座高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摩西(代表律法)和以利亚(代表先知)显现,与耶稣交谈。此时神亲自宣告: “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 (马太福音 17:5)...

情人

我的骨,我的肉, 得此人,曰为妻。 取于我,永同心。 ( 创世纪2 :23 ) 我属良人,良人属我 ( 雅歌  6:3) 我骨我肉,得此良人, 名曰为妻,取自于我。 我属良人,良人属我, 天地为证,永结同心。 https://youtu.be/b1IjXwbgAOQ?si=CLeqpsSZ53p93ZaA

人是神的形象

  人存在的目的:作为神的形象和名的承载者 在圣经中,人的身份和存在与神的形象和名密切相关。这不仅仅是翻译上的问题,更关乎神学上对神创造人类的目的和使命的理解。 一、神造人作为他的形象 创世记 1:26-27 原文: 神造人作为他的形象 传统翻译: “ 神按着自己的形象造了人 ” 新的理解: 神造人为他的形象。 传统翻译强调人 “ 像 ” 神,但希伯来文的用法更指向人本身就是神在地上的代表,被赋予治理世界的使命(创 1:26-28 )。人类原本受召成为神的伙伴,与神一同管理受造界。然而,人类后来堕落,亏损了神的形象。 二、人如何亏损了神的形象 ? 创世记 3 章(人类的堕落) 创世记 6:1-4 (人的败坏与堕落天使的影响) 创世记 11 章(巴别塔事件:人试图为自己立名,违背神的旨意) 创世记 6 章描述堕落天使与女子交合,地上有了巨人,充满邪恶,神用大洪水灭了世界,诺亚一家除外。 创世记 11 章讲述人类试图建造巴别塔, “ 要为自己立名 ” (创 11:4 ),这表明人类不再愿意作为神的形象,而是想要独立于神,最终导致神的干预和语言的混乱。然而,神的救赎计划并未终止,他呼召亚伯拉罕,赐下应许: “ 我必使你的名为大 ” (创 12:2 ),以此恢复人类真正的荣耀。 三、人如何重新成为神的形象? 1. 神的形象在基督里完全显明 歌罗西书 1:15 “ 他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 基督作为神完美的形象,显明了神的本性和权能,他来是为了恢复人类原本的身份。 2. 通过基督,人类重新被造为神的形象 加拉太书 3:27 “ 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 马太福音 28:19 “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 这里的 “ 奉 …… 的名施洗 ” 应译为 “ 施洗人归入他的名 ” ,意味着受洗者成为属神之人,恢复神的形象和使命。 3. 神的名与形象的关系 出埃及记 20:7 传统翻译: “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 ” 新的理解: 不可徒然承载耶和华的名。 这意味着,人不仅仅是口头尊重神的名,更是要真实地活出神的形象。正如人受造是 “ 神的形象 ”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应当符合神的名和旨意。 结论 人类被造是为了作为神的形象和名的承载者,与神同工治理世界。然而,...

空坟墓

  空坟墓:从死亡之地到神圣之地 在圣经中,每当神或祂的使者显现,那个地方往往成为“圣地”。出埃及记 3:5 记载,摩西在燃烧的荆棘前,神对他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同样的模式出现在约书亚记 5:15 和创世记 28:16-17,每当人遇见神或天使,平凡之地便转变为圣地。 然而,在约翰福音 20 章,天使的显现并非发生在圣殿或神圣的山上,而是在一个本应象征死亡和哀伤的地方——耶稣的坟墓。天使的出现是否意味着这个地方不再属于死亡,而成为了圣洁之地? 一、天使的显现与圣地的设立 在圣经中,天使的显现往往标志着神的临在,使那个地方变得圣洁。例如: 出埃及记 3:5 —— 神在燃烧的荆棘中显现,使旷野之地成为圣地。 约书亚记 5:15 —— 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向约书亚显现,要求他脱鞋,因为所站之地是圣洁的。 创世记 28:16-17 —— 雅各梦见天梯,醒来后宣告:“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 创世记 18:1-2 —— 亚伯拉罕在幔利橡树下接待三位访客,其中一位是耶和华,另外两位是天使。这次相遇不仅预示着神的祝福(撒拉即将生子),也引导出神对所多玛的审判。 如果按照这一模式,天使在耶稣的空坟墓中显现,也意味着这个地方已经由死亡之地转变为神圣之地。这不仅仅是一个埋葬耶稣的坟墓,而是 见证复活的圣所 。 二、坟墓的转变:从死亡到圣洁 在犹太文化中,墓地通常是“不洁之地”(民数记 19:11-16),接触尸体会导致人沾染污秽。然而,耶稣的复活使这个坟墓不再是腐朽与死亡的象征,而成为神能力彰显的地方。天使的出现可以被理解为见证 坟墓的转变 : 耶稣的身体不再在那里,意味着 死亡的权势已经被击败 。 天使坐在耶稣曾躺过的地方(约翰福音 20:12),表明这里已成为 神的同在之地 。 这个坟墓不再是悲伤的记号,而是 复活与新生命的标志 。 亚伯拉罕的经历也可以与此相呼应。在创世记 18 章,耶和华亲自拜访亚伯拉罕,带来生命的应许(撒拉生子)和审判的预告(所多玛的毁灭)。这正如天使在坟墓中宣告耶稣已复活,象征着 生命的诞生和死亡的终结 。 三、坟墓与至圣所的相似性 值得注意的是,天使在空坟墓中的位置,可能让人联想到旧约中 至圣所的基路伯 (天使): 出埃及记 25:18-22 记载,约柜上方有两个基路伯,他们在神的施...

从创世记到出埃及记:上帝救赎计划的宏大叙事

  从创世记到出埃及记:上帝救赎计划的宏大叙事 出埃及记19:3-6 中的概念在更广泛的圣经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从 创世记1:26-27 中人类被造为上帝的形象,到 创世记3、6、11 中人类的失败,再到 创世记12 中上帝拣选亚伯拉罕,最终在 出埃及记19:3-6 中以色列作为国度的形成,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上帝如何通过拣选和立约,逐步恢复人类作为祂形象承载者的原始使命。本文将探讨这一叙事脉络,展示以色列的呼召如何与上帝的救赎计划紧密相连。 1. 创造:人类作为上帝的形象承载者(创世记1:26-27) 创世记1:26-27 记载,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人,赋予他们管理世界的权柄,作为祂的代表和伙伴。 形象与样式 :人类被造为上帝的形象,意味着他们被设计为反映上帝的品格、权柄和创造力。 使命 :人类被赋予管理大地、耕种并扩展上帝统治的职责。 伙伴关系 :这是一种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合作关系,人类作为上帝世界的管家。 2. 堕落:人类的失败(创世记3、6、11) 创世记3(堕落) :亚当和夏娃的 disobedience 破坏了他们与上帝的关系。他们未能反映上帝的形象,反而被罪腐蚀,导致与上帝、彼此以及创造的疏离。 后果 :堕落将混乱、痛苦和死亡带入世界,人类履行原始使命的能力严重受损。 创世记6(洪水) :人类的败坏达到顶峰,“人心里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创世记6:5)。 后果 :上帝通过洪水审判世界,但保留了挪亚一家作为余民,重新开始人类的使命。 创世记11(巴别塔) :人类联合起来反抗上帝,试图为自己立名,而非荣耀上帝。 后果 :上帝通过变乱语言分散人类,使他们遍布全地。这导致了各民族的形成,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地和灵性守护者(申命记32:8-9暗示上帝分配天使管理列国)。 3. 分散与恢复的需要 巴别塔之后,人类被分散为列国,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身份、语言和神明(天使)。这种分散是一种审判,但也为上帝的救赎计划奠定了基础。 问题 :列国现在受到灵性力量(天使)的影响,常常转向偶像崇拜,进一步远离真神。 机会 :上帝的计划是通过创建一个新的民族来恢复人类的原始使命,这个民族将代表祂并向世界展示祂的荣耀。 4. 拣选:亚伯拉罕作为恢复的开始(创世记12) 创世记12:1-3 :上帝呼召亚伯拉罕(亚伯兰)离开他的家乡,并应许使他成为大国,赐福给他,并通过他赐福给地...

国度、祭司、圣洁、子民与珍宝

  《出埃及记》19:3-6的详细词语解析:国度、祭司、圣洁、子民与珍宝 《出埃及记》19:3-6是圣经中一段极为重要的经文,记载了上帝在西奈山向以色列民宣告他们的特殊身份与使命。这段经文中的关键词,如“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属我的子民”等,不仅在当时对以色列民有深远的意义,也在后来的犹太传统和基督教解释中得到了丰富的扩展。本文将从希伯来原文、七十士译本、他尔根、别西大译本以及犹太和基督教传统等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些词语的意义。 1. 祭司的国度(מַמְלֶכֶת כֹּהֲנִים, Mamlechet Kohanim) 希伯来原文意义 : מַמְלֶכֶת (Mamlechet) :源自词根  מלך (malak),意为“统治”或“治理”,指国度或王国。 כֹּהֲנִים (Kohanim) :祭司,指在神圣职分中侍奉上帝、在神与人之间作中保的人。 מַמְלֶכֶת כֹּהֲנִים  合起来意为“祭司的国度”,表明以色列民被呼召成为一个兼具君王和祭司职分的群体,代表上帝在地上行使权柄并服侍祂。 七十士译本(LXX) : βασίλειον ἱεράτευμα (basileion hierateuma) :“君尊的祭司”。七十士译本强调了“国度”的君王属性,与以色列作为上帝子民的特殊地位相呼应。 他尔根(Targum Onkelos) : מַלְכוּת כָּהֲנִין (Malchut Kahanin) :“祭司的国度”。他尔根保留了希伯来原文的意义,但用亚兰文表达,强调以色列作为圣洁国度的角色。 别西大译本(Peshitta) : ܡܠܟܘܬ ܟܗܢܐ (Malkuth Kahne) :“祭司的国度”。别西大译本与希伯来原文和他尔根一致,继续强调以色列的双重身份。 犹太传统 : 拉什(Rashi)和伊本·以斯拉(Ibn Ezra)等犹太解经家认为,这一呼召表明以色列要在万民中扮演祭司的角色,将上帝的祝福传递给世界。米德拉什(Midrash)则将这一身份视为以色列的特权,使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基督教解释 : 新约《彼得前书》2:9引用了这一概念,称信徒为“君尊的祭司”(βασίλειον ἱεράτευμα)。基督徒认为,这一呼召在教会中得以实现,教会作为上帝的国度,代表祂的权柄并传递祂的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