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正义与恩典:从《耶特罗》和《米什帕廷》中学习的教训
自由、正义与恩典:从《耶特罗》和《米什帕廷》中学习的教训 《耶特罗》(Yitro)和《米什帕廷》(Mishpatim)这两篇妥拉段落深刻探讨了自由、正义与恩典之间的关系。这两部分在年度妥拉阅读周期中连续出现,既提供了宏伟的愿景,也详细描绘了约民应如何生活的蓝图。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自由并非没有律法,而是正义与恩典的存在,植根于对压迫的记忆和对他人负责的义务。 《耶特罗》:自由的宏伟愿景 在《耶特罗》中,以色列人站在西奈山脚下,接受了十诫,这是他们从奴隶走向自由的关键时刻。这部分以摩西的岳父耶特罗建议他建立审判体系来施行正义开始(出埃及记18:13-26)。耶特罗的建议强调了结构和公平在维护自由社会中的重要性。没有正义,自由很快就会沦为混乱或压迫。 《耶特罗》中颁布的十诫不仅仅是一系列规则,而是自由生活的框架。它们以宣告上帝的主权开始(“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接着概述了指导以色列人作为自由人新身份的伦理和灵性原则。十诫平衡了对神的义务(如守安息日、禁止偶像崇拜)与对他人的义务(如孝敬父母、禁止谋杀、偷盗和作假见证)。这种双重性反映了妥拉对自由的整体愿景:一个人若没有与神的关系,也没有以尊严和尊重对待他人,就无法真正自由。 《米什帕廷》:正义与恩典的细节 如果说《耶特罗》提供了宏伟的愿景,那么《米什帕廷》则深入细节。这部分详细列出了涵盖民事、刑事和伦理问题的法律条文。它涉及奴隶制、伤害赔偿、财产权以及对弱势群体(如寡妇、孤儿和陌生人)的对待。这些法律并非抽象,而是非常实用,旨在创建一个正义可及、恩典彰显的社会。 《米什帕廷》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其对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经历的记忆。例如,妥拉反复命令要公平对待奴隶和陌生人,提醒人们:“不可欺压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出埃及记23:9)。这种记忆不仅仅是历史的,而是具有变革性的。它培养了同理心,并促使以色列人建立一个没有人被剥削或贬低的社会。 《米什帕廷》中的法律也反映了正义与恩典之间的平衡。正义要求问责——伤害他人的人必须赔偿,犯罪的人必须承担后果。然而,恩典也融入了法律的织理中。例如,妥拉规定希伯来奴隶的服役期限为六年,之后必须释放(出埃及记21:2)。这条法律确保没有人永久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体现了自由是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原则。 通过律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