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5的博文

将你的牲畜献给神

利未记1:2的现代意义:将我们的“牲畜本性”献给神 《利未记》第一和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献祭制度的起点:燔祭(olah)与素祭(minchah)。在现代,尤其是城市化、非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没有牛羊,也从未亲手牵过一只羊,更不用说将其“献在坛上”。那么,这些章节对我们今日的生活还有何意义? 一、献祭不是遗失的仪式,而是属灵的邀请 神对摩西说:“你们中间若有人献供物给耶和华……”(利1:2)——原文是: “אָדָם כִּי-יַקְרִיב מִכֶּם קָרְבָּן” 。这句话本可翻译为:“当某个人 从你们里面 带出献祭”,意思是: 神要的不只是外在牲畜,而是你“里面”的东西 。 ✡️ Lehakriv(לְהַקְרִיב)——“献上”,也是“带近” 这个动词来自“karav”(קָרַב),意思是“靠近”。献祭不仅是物质行为,而是属灵靠近的方式。拉比传统指出: 真正的献祭是使“内在的自己”靠近神。 二、牲畜的象征:Behemah(בהמה)、Bakar(בקר)、Tzon(צאן) 神要求人献上的不是野兽,而是: Behemah (בהמה)——牲畜,泛指驯化后的动物,是人类生活依赖的基础。象征人类的“本能性”、肉体性。 Bakar (בקר)——牛群,来自与“Boker”(בֹּקֶר,黎明)相同词根,含“破晓”“突破”的意味。它代表着 在暗中孕育的力量,等待破晓而献出自己 。 Tzon (צאן)——羊群,代表“群性”与“依从性”,象征我们在社会中被驱动、被影响的生命状态。 这些词不是偶然出现,它们反映的是我们内在的“动物性”: 惰性、 受控制的本能、 缺乏自主的群体心理。 而神呼召我们,将这些“牲畜”带到祂面前—— 不是屠杀我们的人性,而是用属天的火炼净我们低级的驱动,让我们成为真正有灵的活人。 三、火的转化:从献牲到转化的生命 燔祭在祭坛上完全焚烧,不留余物。它不是部分奉献,而是 完全的转化 。 拉比赫什尔(Abraham Heschel)指出: “火不是神的需要,而是人心灵被点燃的象征。” 献祭的火曾在坛上燃烧,如今燃烧在真正祷告的心中。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寻求神,他祷告中的火会 燃尽本能,点燃灵魂 。 四、今日的我们:如何献上“内在的牲畜”? 我们不再拥有牛羊,但我们依然拥有: 情绪的冲动, 群体的趋附, 拒绝成长的惰性。 神今天仍对我们说:“带上你...

献祭的意义

 献祭的意义:从《利未记》到今日的属灵操练 一、神是否需要我们的献祭? 《利未记》详尽地描写了古代以色列人如何向神献祭,这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全能的神是否真的需要人类的献祭? 圣经的答案是明确的: 神不缺乏任何东西。 “我若饥饿,不用告诉你,因为世界与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诗篇50:12) 因此,献祭不是为了满足神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的属灵需要。它是神主动设立的制度, 帮助罪人恢复与神的关系,并学习敬畏与顺服 。 二、利未记中的献祭制度:属灵教育与关系恢复 在理解献祭的原意时,我们需要从两个重要的希伯来词汇入手: ✡️ Korban(קָרְבָּן) “Korban”是圣经中用于“祭物”的主要词根,源自动词 karav (קָרַב),意思是“靠近”或“接近”。因此,献祭的核心意义不是“给予”或“牺牲”,而是 靠近神 ,与神恢复关系。 拉比传统指出:“每一个 korban 都是人向神靠近的行为,是修复人与神之间裂痕的桥梁。” ✡️ Lehakriv(לְהַקְרִיב) 这是“献上”的动词形式,字面意思就是“使之接近”。不是把某物送远,而是带到神面前。因此献祭是一种靠近的行为,而不是交易或供养神的行为。 这两个词共同揭示了利未记献祭制度的深层含义: 神设立献祭是出于爱,为的是让祂的百姓有路可亲近祂。 《利未记》开篇,“耶和华从会幕中呼叫摩西”(利1:1),即代表圣洁的神主动发出邀请,使人得以亲近祂。 📜 五种基本献祭: 献祭种类 内容与象征 属灵含义 燔祭(Olah) 全部焚烧 完全奉献、寻求悦纳 素祭(Minchah) 谷物与乳香 感恩与顺服 平安祭(Shelamim) 部分焚烧,部分共享 与神和好、团契喜乐 赎罪祭(Chatat) 为无意之罪 洁净与赦免 赎愆祭(Asham) 为有意或赔偿性之罪 公义修复与悔改 这些献祭全部 由利未人代表百姓献上 ,并只可献给独一真神耶和华。这不仅规范了敬拜,也防止人任意妄为。 三、圣经对献祭的反思与深化 先知书和诗篇中,多次强调: 神不单看外在的献祭,更看重人的内心与行为。 “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何6:6) “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51:17) 献祭的本质,是 对神圣洁与慈爱的回应 ,不是宗教仪式的机械执行,更不是操控神的手段。 四...

启示录 3:9 所说的“撒但一会”是谁?

  启示录 3:9 所说的 “ 撒但一会 ” 是谁? —— 从圣经与历史背景看属灵敌对者的真实面貌 一、经文背景与上下文 启示录 3:9 说: “ 我要使那撒但一会的,就是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乃是说谎话的,来在你脚前下拜,也使他们知道我是已经爱你了。 ” 这是主耶稣对非拉铁非教会的应许之一。该教会虽力量微小,却忠心不移,面对来自一个敌对群体的逼迫。主称这个群体为 “ 撒但一会 ” ,这是对其属灵本质的严肃定性。 二、 “ 撒但一会 ” 不是所有犹太人 我们必须首先明确, “ 撒但一会 ” 并非指代整个犹太民族或所有犹太教徒。 主耶稣、众使徒与早期教会大多本身就是犹太人。圣经从未否定神对以色列的应许与拣选(参罗马书 11 章)。 “ 撒但一会 ” 指的是某些 ** 自称为神选民却敌对福音与基督门徒 ** 的人,他们行控告与逼迫之事,因此被主揭露为 “ 说谎的 ” 、 “ 属撒但的 ” 。 三、他们是否与 “ 犹太化主义者 ” 有关? 在保罗书信中,如加拉太书与腓立比书,出现了 “ 犹太化主义者 ” 的身影 —— 一群坚持外邦信徒必须接受割礼、遵守摩西律法才能得救的人。 这类教导被保罗严厉驳斥,因为它违背了 “ 因信称义 ” 的核心真理(加拉太书 2:16 )。 这些人虽然表面上尊重律法,但实质上是用律法之义取代基督之恩。 在属灵本质上,他们与启示录中 “ 撒但一会 ” 的性质相近 —— 都是试图使信徒远离纯正的福音。 四、耶路撒冷会议的裁决(使徒行传 15 章) 面对争议,教会在使徒行传15章召开会议,彼得与雅各等人一致认定: “神已经抽选了外部人,赋下圣灵,与我们一样;我们就不该再加上律法的重担。” 结论是:外帮人不需要先成为犹太人,才能成为神的儿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犹太信徒不需要放弃自己的传统。他们继续遵守节期、饮食与割礼等犹太俗俗,但这不是行为称义。这种差异性的保留,有助于在多元文化中彰显出犹太信徒与外部信徒之间的身份区分,正如保罗所说:“各人要照主所分给他的,和神所召他的而行。”(林前7:17) 五、属灵的 “ 犹太人 ” 是谁? 保罗在罗马书 2:28–29 中说: “ 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 …… 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 ” 换言之,属灵身份不是由族裔决定,而是由是否信靠弥赛亚、是否被圣灵更新来定义。 因此,那些 “ 自称是...

召命还是机缘?

  “וַיִּקְרָא”——神的呼召,还是偶然的相遇?从一个小字母谈起 一、引言:微小的字母,大大的意义 《利未记》的第一节以“וַיִּקְרָא אֶל־מֹשֶׁה”(“耶和华呼叫摩西”)开始。这段经文不仅是律法的开端,也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属灵提醒:在传统希伯来抄本中,“וַיִּקְרָא”的最后一个字母—— Aleph(א) 被写成了一个 微小的字母(Aleph Ze’irah) 。为什么?拉比们对此提出了许多充满启发的解释。 二、“וַיִּקְרָא”与“וַיִּקָּר”:呼召与偶遇的区别 词语“וַיִּקְרָא”(Vayikra)来自希伯来动词 קָרָא(kara) ,意思是“呼叫、召唤、指定”。 若将 Aleph 去掉,它就变成了“וַיִּקָּר”(vayikar),意为“偶然遇见”。这是《民数记》23:4 中描述神临到外邦先知巴兰时所用的词,表示一种 没有亲密关系的相遇 。 וַיִּקְרָא :呼召、带着使命、关系亲密、意义明确。 וַיִּקָּר :偶遇、无目的、非正式、临时性的。 拉比拉希(Rashi)说:摩西本可以写“וַיִּקְרָא”,但他出于 谦卑 ,不愿强调自己与神的独特关系,于是将 Aleph 写小。 三、神如何呼召:关系先于指令 值得注意的是,这节经文写道:“耶和华 呼叫 摩西,与他说话”。神没有直接说话,而是 先呼唤名字 。 神不只是命令者,祂是邀请者。 神不只是说“你去做”,而是说:“摩西,我呼召你”。 犹太传统解释,这种呼召是 爱、亲密、关系的体现 ,正如一个父母唤孩子的名字,一个朋友温柔地打招呼。 四、“Calling” vs “Chance”:我们怎么看待人生的责任?——以外邦人的“遇见”为镜 这两个词形上的差别,引导我们思考一个极现代的问题: 我们今天是以“Calling(呼召)”的方式看待我们的工作、服事、关系与生命? 还是把它们看作是“Chance(偶然的遇见)”? 1. 你的工作,是呼召还是碰巧? 把工作看作“Calling”,意味着这份职分有意义、有责任、有目的。 把工作看作“vayikar”,则是一种“先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混口饭吃”、“暂时撑着”的态度。 2. 你的服事,是回应,还是安排? 神呼召我们在某些位置服事,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藏的,是全职的还是平信徒的。 若我们像...

妥拉部分《ויקרא》(Vayikra)——献祭的呼召与属灵的靠近

  妥拉部分《ויקרא》(Vayikra)——献祭的呼召与属灵的靠近 一、概述 《ויקרא》(利未记1:1–5:26)是利未记的开篇,也开启了祭司职事与献祭制度的核心部分。段落名来自第一节:“耶和华从会幕中呼叫摩西”(וַיִּקְרָא אֶל־מֹשֶׁה),这个“呼叫”标志着神主动向人发出亲密的邀请,进入祂的圣洁秩序。 二、整本部分的主题 神的圣洁与人类的罪隔 :献祭制度提供人类靠近神的方式。 自愿与责任的平衡 :有些祭是自愿的(如燔祭、素祭),有些则是责任性的(如赎罪祭、赎愆祭)。 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恢复 :借着献祭,人可以重归与神的盟约关系。 三、关键希伯来词语的反复出现 וְהִקְרִיב(vehekriv)——“献上” :贯穿全文,强调主动把自己或所有物带到神面前。 כֹּהֵן(kohen)——“祭司” :祭司作为中保,主持献祭。 רֵיחַ נִיחוֹחַ(rei’ach nichoach)——“馨香的气味” :神悦纳献祭。 כַּפָּרָה(kapparah)——“赎罪、遮盖” :特别出现在赎罪与赎愆祭中,关键的神学概念。 四、五种主要献祭种类 燔祭(עֹלָה, Olah) 全然焚烧,象征完全献上给神。 可来自牛、羊、鸟,按献祭者经济能力灵活调整。 素祭(מִנְחָה, Minchah) 无血的谷物献祭,常与燔祭同献。 象征日常劳作与感恩。 平安祭(שֶׁלֶם, Shelamim) 感恩、还愿、自愿的祭。 与神、祭司与献祭者共享的团契之祭。 赎罪祭(חַטָּאת, Chatat) 为误犯的罪献上。 强调罪带来污秽,需要洁净。 赎愆祭(אָשָׁם, Asham) 对神或人造成实际亏欠时所献。 包含赔偿责任,强调道德修复。 五、拉比传统的理解 拉希(Rashi) :特别指出“ויקרא”(神呼召)与“ויקר”(神偶然显现)不同,前者表达神的慈爱与关怀。 **拉比萨迪亚•冈(Saadiah Gaon)**与中世纪解经家认为献祭制度为“替代性行为”,象征人的悔改意愿。 米德拉什 强调神接受香气不是因肉体,而是因献祭者的心意(心的香气)。 六、对现代人的启示 神仍在呼召人靠近祂 :今天虽无圣殿与祭司,但神透过祷告、悔改、敬拜呼召人进入祂的同在。 “献祭”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借着慷慨、悔改、顺服活出“属灵的献祭”(参罗马书12:1...

妥拉部分《פקודי》(Pekudei)与《列王纪上》7:51-8:21 以及《希伯来书》8:1-3 的主题分析

  妥拉部分《פקודי》(Pekudei)与《列王纪上》7:51-8:21 以及《希伯来书》8:1-3 的主题分析 一、引言 妥拉部分《פקודי》(出埃及记38:21–40:38)总结了会幕(Mishkan)建造的完成,并强调了祭司的穿戴与神的荣耀降临于圣所。这段经文通过详尽的账目与仪式完成,彰显了以色列对神命令的忠实回应。 在哈夫塔拉《列王纪上》7:51-8:21 中,所罗门将建造完成的圣殿奉献给耶和华,耶和华的荣耀充满殿中,延续了从会幕到圣殿的神圣居所概念。 新约中的《希伯来书》8:1-3 提出耶稣作为天上的大祭司,在更美的会幕中事奉,为我们献上更完美的祭物,回应了旧约制度的预表。 二、会幕与圣殿:地上的神圣居所 在《פקודי》中,“这些是会幕的账目”(אלה פקודי המשכן)表明一切材料与劳工都是透明且忠实执行的。希伯来语“פקודי”(pekudei)来自动词“פקד”(pakad),意为“点算、委任、照顾”,说明神关注并监察祂的居所。 所罗门圣殿在《列王纪上》8:6-11 中同样是神荣耀的居处,正如云彩充满会幕,如今“耶和华的荣光充满耶和华的殿”。 两者的主题皆为: 神的临在(שכינה) 敬虔之工的完成 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盟约更新 三、《希伯来书》与天上的会幕:从影儿到真实 《希伯来书》8:1-3 指出大祭司耶稣“坐在天上至尊者宝座的右边”,事奉于“真帐幕”(σκηνῆς ἀληθινῆς),是主所搭的,不是人手所造。 关键词:“σκηνή”(skēnē)希腊文中原指帐棚,对应希伯来语“משכן”(mishkan),显示出新约作者直接引用会幕概念。 “更美之约”(διαθήκης κρείττονος)强调耶稣的中保身份,完成一次永远的赎罪,成为属天圣所的祭司,与地上之会幕、圣殿形成对照。 四、拉比与犹太传统对会幕的理解 犹太传统认为: 会幕是神在人间的“微缩宇宙”(מקדש מעט),象征秩序与圣洁。 米德拉什指出,神临在的云彩是“神爱的回应”而非制度性的象征。 所罗门在祷告中承认:“神果真住在地上么?”(列王纪上8:27),表明圣殿虽为神的居所,但神超越空间。 五、神的同在与服事的更新 这三段经文展现一个统一的主题: 神愿意住在人中间 (出埃及记40:34;列王纪上8:10;希伯来书8:2) 人对神的回应是敬虔、洁净与顺服 (大祭...

诚实负责

  在神与人面前诚实负责:从妥拉《匹库代》中学习治理原则 —— 适用于国家治理、教会领袖与组织管理的圣经指南 引言:责任的分量 在一个政府、宗教机构与企业领袖频频出丑、诚信危机不断的时代,人们对 “ 问责 ” ( Accountability )的呼声前所未有地高涨。圣经从不回避这个问题 —— 事实上,它将 “ 责任 ” 放在敬虔领导的核心地位。 《妥拉》中的《匹库代》(出埃及记 38:21–40:38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的范例。摩西和工匠们不仅完成了会幕的建造,也详尽地向全会众报告了所有奉献物的使用情况。这一段虽是圣所建造的记录,却体现了适用于任何政府、教会或组织的普遍原则。 一、圣经中的责任观:从 “ 匹库代 ” 一词说起 出埃及记 38:21 : “ 这些是会幕的账目( פְקוּדֵי , pekudei ) ……” 希伯来文 “pekudei” 意为 “ 账目 ” 、 “ 清单 ” 或 “ 被数算之物 ” ,出自动词 “ פקד ( p-q-d ) ” ,可指 “ 点数、任命、追责 ” 。它既用于人口普查,也用于神对人职分的检验与托付。 摩西和比撒列、亚何利亚伯不仅忠心完成了工作,还主动报告资源使用情况,直到 “ 摩西查看一切的工 …… 见他们所做的正如耶和华所吩咐的。 ” (出 39:43 ) 二、摩西为何要汇报? 摩西已被神亲自拣选,曾与神面对面交通。但即便如此,他仍不避嫌,主动接受检视。这体现出敬虔的领导不是凌驾于众人之上,而是甘愿接受光照。 《塔安胡玛米德拉什》在匹库代段中说: “ 一个人必须在神和人面前都无可指摘。 ” 民数记 32:22 也说: “ 这样你们在耶和华和以色列人面前就无罪了。 ” 责任不仅是避免罪恶,更是为了建立百姓对领导的信任。 三、新约的回应:忠心的管家 新约延续了旧约对 “ 管家责任 ” 的重视: - 路加福音 16:2 : “ 把你所经管的交代明白。 ” - 林前 4:2 : “ 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 ” - 罗马书 14:12 : “ 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 ” 保罗又教导教会领袖必须 “ 无可指责 ” (提前 3:2 ),行事 “ 规规矩矩、有次有序 ” (林前 14:40 )。属神的领袖不是独裁者,而是被托付的仆人,要在神与人面前交账。 四、匹库代教导的五大责任原则 1. 财务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