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悔改”的博文

义与悔改

  从《申命记》1:1–3:22、以赛亚书1:1–27及使徒行传7:51–8:4看“义”与“悔改” 在犹太传统与圣经神学中,“义”( tzedakah ,צְדָקָה)与“悔改”( teshuvah ,תְּשׁוּבָה;希腊语 metanoia ,μετάνοια)是灵性生活的核心,指引个人与社群与神的关系。本文以《妥拉》周份 Devarim (《申命记》1:1–3:22)、哈夫塔拉(《以赛亚书》1:1–27)及新约(《使徒行传》7:51–8:4)为依据,深入分析 tzedakah (义/慈善)与 teshuvah / metanoia (悔改)的意义。结合希伯来原文、犹太传统(塔木德、米德拉什)、希腊语背景及非取代神学视角,本文阐明这两概念如何在以色列的盟约框架与普世信仰中交织,激励公义与灵性更新的生活。 《申命记》1:1–3:22: Tzedakah 与 Teshuvah 的盟约根基 《申命记》( Devarim ,דְּבָרִים,“话语”)是摩西对以色列的临终演讲,回顾历史、律法与神的应许,强调顺服带来祝福、悖逆招致咒诅(《申命记》1:6–8,3:20–22)。虽然 tzedakah 与 teshuvah 未在《申命记》1:1–3:22中直接出现,但其主题贯穿其中。 1. Tzedakah (צְדָקָה,义/慈善) 定义与词源 : Tzedakah 源自希伯来语词根צדק ( tzadeq ,公义、正直),意为“正义”或“正直”,在拉比传统中指履行神命令的慈善行为。不同于现代西方的“慈善”(自愿施舍), tzedakah 是宗教义务,强调赋予穷人自立能力,而非单纯的慷慨(《塔木德·巴巴·巴特拉》9a)。 《申命记》1:16–17:“要秉公审判……不可徇私。”(希伯来原文:שָׁפַטְתֶּם צֶדֶק, shafattem tzedek ,“秉公审判”)。这里的 tzedek 要求司法公正,确保弱者(如孤儿、寡妇)得到保护,反映 tzedakah 的社会正义面向。 《申命记》10:18(虽超出本周份,但与主题相关):“祂为孤儿寡妇申冤,怜爱寄居的,赐他衣食。” Tzedakah 体现神对弱者的关怀,呼召以色列效法神的公义。 在《申命记》中的体现 : 摩西在《申命记》1:12–18任命公正的领袖,确保 tzedek 在社群中实现。这种公...

从可拉的叛乱看圣洁、权柄与神的秩序

  从 可拉 的 叛乱 看 圣洁、 权柄 与 神 的 秩序 一、 引言: 谁有 资格 代表 神? 在 民 数 记 第 16 章, 利 未 支派 的 可拉 联合 250 位 会 众 领袖 公然 挑战 摩西 与 亚 伦 的 权柄。 他 宣称:“ 你们 全会 众, 各个 都是 圣洁 的, 耶和华 也在 他们 中间, 你们 为何 自 高 超过 耶和华 的 会 众 呢?”( 民 16: 3) 表面 看, 这 是 对“ 属 灵 平等” 的 呼声, 强调 全民 皆 圣; 但 摩西 的 反应 揭示 了 更深 层 的 本质 问题: 这 不是 关于 平等, 而是 关于 动机 与 呼 召 的 叛乱。 二、 拉 比 传统 中的 解读: 蓝 袍 与 蓝 线 的 寓意 拉 比 犹太 传统 对 此 段 经文 有 丰富 解释, 尤 以 拉 比 Jonathan Sacks 的 比喻 最为 深刻: 他 引用 弥 德 拉 士( Midrash Tanchuma), 指出 可拉 讥讽 摩西 设立 tzitzit( 衣服 四角 的 细线, 象征 神 的 命令, 民 15: 37– 41) 这 条 律法。 可拉 挑战 说:“ 如果 整 件 袍子 是 蓝色( techelet ), 还 需要 挂 蓝 线 吗?” Sacks 解释 道: 可拉 的 错误 在于 他 强调 整体 的“ 属 灵性”, 否定 了 神 设立 的“ 细节 界限”。 tzitzit( 细线) 是 神 的 命令, 而不是 人类 自行 设定 的 符号。 整 件 袍子 若 没有 神 设立 的 线, 只是 外在 炫目, 却 缺乏 属 灵 真实。 三、 对错 分明: 可拉 的 问题 不 在于 质疑, 而 在于 动机 可拉 的 出发 点 是 假借 圣洁 之 名, 实则 图谋 祭司 职份。 摩西 对 此 洞察 入微:“ 你们 聚集 攻击 耶和华; 亚 伦 算 什么, 你们 竟 向 他 发 怨言 呢?”( 民 16: 11) 挑战 神 设立 的 职 分 : 不是 所有 圣洁 的 人 都 被 呼 召 为 祭司 否认 差异 中的 合一 : 神 设立 不同 角色 是 为了 秩序 与 服 事, 而 非 等级 与 高低 四、 后代 的 悔改 与 恩典: 可拉 的 子孙 令人 动 容 的是: 可拉 的 后裔 并 未 ...

再思「悔改」

  再思「 悔改」: 語言 與 神學 的 釐清 引言: 為何「 悔改」 常被 誤解? 英文 聖經 中的「 repent( 悔改)」 一 詞, 常 令人 聯想到 悲傷、 內疚 與 離棄 罪惡。 但 這樣 的 理解, 其實 過於 簡化 甚至 曲解 了 原始 希伯來文 與 希臘文 的 豐富 內涵。 造成 這種 誤解 的 部分 原因, 來自於 拉丁 通行 本( Vulgate) 的 翻譯。 拉丁文 常 使用 paenitentia ( 懺悔、 懲罰) 來 翻譯 原文, 使 悔改 與 情緒 懊悔 或 贖罪 行為 綁 在一起, 而 模糊 了 其 盟約 回轉 與 思維 更新 的 原始 意 涵。 本文 將 探討 五個 經常 翻譯 為「 悔改」 的 重要 詞彙, 幫助 我們 恢復 它們 原有 的 神學 深度。 一、 נִחַם ( nacham) —「 動 情」、「 改變 心意」、「 安慰」 經文 範例: 「 耶和華 後悔( וַיִּנָּחֶם) 造 人 在 地上, 心中 憂傷。」 — 創世 記 6: 6( 和合本) 字義 說明: nacham 涵 蓋 廣泛 的 情感 面向: 嘆息、 悲傷、 改變 心意、 後悔、 安慰 。 當 用於 神 時, 並不 表示 神 犯了 錯, 而是 祂 因 人類 的 情況 改變 而「 憐憫 地 轉向 」。 神學 洞見: 拉丁文 將 nacham 譯為 paenitere ( 感到 懊悔), 誤 將 神 的 心意 轉變 等同於 人類 的 內疚 感。 但在 希伯來 語 中, 這個 字 更 強調 神 對 人 回應 的 關係 動態 , 不是 道德 上 的 錯誤 或 悔恨。 二、 שׁוּב ( shuv) —「 回轉」、「 歸 回」 經文 範例: 「 以色列 啊, 你要 歸向( שׁוּבוּ) 耶和華 你的 神…」 — 何 西 阿 書 14: 1 字義 說明: shuv 是 舊約 中 最常 用來 表示 悔改 的 詞彙, 字面 意思 是「 回轉、 歸 回」。 它 描繪 的是 方向 上 的 改變 , 不是 情緒 上 的 內疚, 而是 向 著 神 與 盟約 的 重新 歸屬 。 神學 洞見: 聖經 中的 悔改 是 盟約 的 回轉 , 如同 妻子 回到 丈夫 身邊, 或 百姓 回到 神 的 王權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