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教会使命”的博文

约帕之门:当神要我们走向“不洁”之地

  📍约帕之门:当神要我们走向“不洁”之地 ——从约拿到彼得,跨越旧新约的外邦宣教之门 引言:一个你以为不重要的地名 在读圣经时,我们很容易跳过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地名。但有时, 地名是神救恩计划的标记 。 你是否注意过: “约帕” (Joppa)这个港口城市,在旧约与新约中,都扮演了惊人的相似角色? 在旧约中,先知约拿从约帕逃避神,要躲开向外邦大城尼尼微宣教的使命。 在新约中,使徒彼得从约帕起身,被差派到外邦人哥尼流家,正式向外邦世界传福音。 这不是巧合,而是圣经叙事的设计。 约帕是一个“门口”——将以色列人推向外邦的门口 。 一、约拿:逃出约帕,逃避神的怜悯 “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他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约拿书 1:3) 当神呼召约拿去外邦尼尼微宣讲悔改信息时,约拿却选择逃跑,从约帕登船往相反方向去。 他不是怕失败,而是 怕他们会悔改成功 (参约拿书4章)——因为他不愿意神怜悯那些他认为不配的人。 约帕,成了他逃避神使命的出口。 二、彼得:出发约帕,进入神的新工场 “你现在打发人往约帕去…”(使徒行传 10:5) 彼得在约帕的皮匠西门家中祷告时,看到一个异象:天开了,一块大布降下,里面有律法中不洁的动物。神说: “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徒10:15) 这不仅是饮食律法的放宽,更是向彼得宣布: 外邦人也在神的拯救计划中 。紧接着,他被差遣到哥尼流家——历史上 第一位正式归信的外邦信徒家庭 。 这一次,彼得没有逃避。 三、对比表:约拿 vs. 彼得,在约帕的对照 项目 约拿(旧约) 彼得(新约) 差遣地 尼尼微(外邦城) 该撒利亚(外邦人) 地点 从约帕逃跑 从约帕出发 心态 拒绝、逃避 疑惑 → 顺服 外邦人反应 悔改,神赦免 信主,圣灵降临 结果 约拿生气,仍不满 彼得接受外邦归信 四、神的宣告:你不可称我所洁净的为“俗物” 彼得异象中的那句话是本段的核心神学信息: “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它挑战了彼得的律法框架和种族界限,也挑战今天我们的眼光: 我们是否对某些人群带着“不可接近”的成见? 我们是否将神的怜悯设定了人造边界? 我们是否也像约拿那样“怕他们真的悔改”? 神的心意是: 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只要...

会众与营盘

  会众与营盘:从《民数记》看属灵共同体的双重呼召 一、引言:两种集结的声音 《民数记》10:1–2记载神吩咐摩西制造两支银号,用以召聚会众(עֵדָה, edah )与起营(מַחֲנוֹת, mahanot )。这两种行动——召聚与出发、安营与行军——深刻地刻画了属神子民在历史中和生命中的双重角色。 本文将探讨希伯来语“עֵדָה”(会众)与“מַחֲנוֹת”(营盘)之间的语言与神学差异,借助犹太传统与拉比教导(特别是索洛维契克与萨克斯拉比)的洞见,并思考新约中共同体观的延续与实践,为现代信徒提供属灵方向。 二、原文观察:עֵדָה 与 מַחֲנוֹת 的意义 1. עֵדָה(Edah)— 见证的共同体 “עֵדָה”来自词根 “ע־ד־ה”,与“见证”(עֵד)相关。它强调: 共同记忆与信仰告白 属灵身份的统一 神面前的敬拜与审判功能 (如摩西与以色列“会众”对神的回应) 它是聚集的、对内的、向神见证的共同体。 2. מַחֲנוֹת(Mahanot)— 行进中的军队与营盘 “מַחֲנֶה”与战场、阵营相关,是流动的、具有功能性的集体: 行动、征战、迁移 每支派各归其营,各守其位 (民1–2章) 与云柱同行,随神脚踪而动 它强调差异中的秩序、功能上的协调与神引导下的行动力。 三、犹太传统中的双重结构观 1. 萨克斯:社区 vs. 阵营 乔纳森·萨克斯指出:“神的子民是一个共同体(edah),亦是一个使命团体(mahanot)。” Edah 是敬拜、信仰与道德律法的见证人 Mahanot 是历史中被差遣的行军者,为神作战、影响世界 2. 索洛维契克:约的孤独与命运的伙伴 索洛维契克区分“命运共同体”与“使命共同体”: 命运如同在旷野扎营,承受相同处境 使命如同回应号声,踏上神差遣的道路 以色列人不仅因共同苦难而联合,更因共同呼召而前行。 四、新约中的延续:教会的双重身份 1. 会众(Ecclesia)作为敬拜与见证 “Ecclesia”源于“呼召出来”,延续了 עֵדָה 的属灵性: “你们是被召出来的族类,是圣洁的国度”(彼前2:9) 在神面前成为见证与敬拜的群体 2. 行动中的营盘:使命中的教会 “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 教会不是停留的会堂,而是进军的军队(弗6:10–18) 保罗称信徒为“与我一同打美好仗的同工”(提后...